【我的捐干故事】孙朝峰:只要有需要,捐几次都行

2018-09-10 13:00  阅读 2,622 次 评论 0 条

浙江省宁波市  孙朝峰 2012年10月捐献造血干细胞,2014年7月为同一患者捐献淋巴细胞

我叫孙朝峰,是一名儿科医生,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妇幼保健院,我在2012年10月和2014年7月两次捐献。

说到捐献,其实对我们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来说,都有着相似的经历。登记成为志愿者,然后是等待与患者配型,最后是配型成功实施捐献。我是2009年5月在北仑区红十字会组织的一次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活动中成为的志愿者。作为一名医生,我更清楚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70多种血液病患者的意义,也更了解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过程。所以,当时一听说有这样的志愿者招募活动,我就毫不犹豫地和我的一些同事一起报名参加了。3年后,也就是2012年7月,我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有些紧张,我并不是害怕要去捐献,相反,我担心的是自己高配配不上不能捐献。在等待配型结果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是否能捐献还不确定,但我决定提早准备,调整心态,保证睡眠,补充营养,加强锻炼……2012年9月28日,我终于接到从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传来的喜讯,经过初配、高配、体检全部合格,即将进行捐献。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高兴极了,我想,中500万大奖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真正捐献的过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曾经有人问我,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是不是要在无菌病房进行?要不要麻醉?是不是身边摆放着各类监护仪器?采集后多久才能下床、吃饭、走路等等问题,我的回答当然都是“NO”。如果大家有过献血的经历,那么我可以简单地说,采集造血干细胞就和献成分血差不多。它是通过外周血采集,先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的静脉处进针,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收集在血袋中,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我是2012年10月X日上午9点左右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下午1点多,127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就采集结束,还是我亲手将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交到患者所在医院工作人员的手中,第二天我就返回了北仑,完全不影响正常生活,我现在依然是身强体壮的棒小伙一个。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2014年4月底的一天,我在上班时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原来我曾经帮助的患者抵抗力降低,病情出现反复,需要我的淋巴细胞救命,我再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一次捐献的概率已经很低了,更没想到,还会有第二次捐献。前段时间,我通过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了解到,我救助的那位患者已经康复,造血干细胞移植很成功。我想,这样的消息,就是对于我们所有捐献者来说最好的回馈!

当然,能够最终完成这次捐献,也多亏了家人的支持。第一次捐献时,我妻子正身怀六甲,由于双方父母都不在身边,我赴杭州捐献前后加起来要一周,她这段时间将无人照顾,当我把可以捐献的消息以及心中的顾虑告诉妻子时,同样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她豁达宽容地说:“没关系,我会照顾好我自己,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能以这样的方式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荣幸,孩子将来会以你为荣!”我的父母都在山东老家,二次捐献时,怕老人反对,我都在完成捐献后才告诉两位老人。没想到,我的父母那么通情达理,知道我这是在救人性命,非但没有责骂我瞒着他们,还很支持我。

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我的无偿献血及乐于助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早在2001年上大学期间,我就开始了献血,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走上献血车了,至今已献血3万多毫升。说实话,第一次捐造血干细胞时我就没有太紧张,因为这和我平时捐献血小板感觉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时间略长了点。第二次捐献已经完全了解整个流程,比第一次捐献要放松。我向来就是个热心人,工作中对患者视如家人,平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我陆续被评为“北仑‘医者仁心’好医生”、“北仑优秀志愿者”、“北仑优秀工会干部”、“北仑好人”、“北仑道德模范”、“宁波慈善奖”志愿服务奖、“宁波好人”、浙江省红十字会“红十字公益之星”以及国家卫计委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表彰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和“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特别奖”等多个荣誉称号。面对鲜花和荣誉,我一直感到自己做了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始终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以这样的方式挽救他人的生命,也是治病救人,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对于对方来说,可是性命攸关的,所以只要有需要,捐几次都行。

我希望,在所有捐献者以及志愿者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我们的行列,让更多的患者重获生的希望!

我并不是说我的捐献行为有多伟大,我只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片爱心和一点勇气!每一位捐献志愿者付出的只是身体血液的一部分,而对方获得的将是宝贵的新生!爱心需要更多人的接力传递,正能量需要全社会来倡导传播,一起来,和我们一起再造生命的奇迹!

来自:中华骨髓库 《我们》一书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15-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