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韩永林 – 可以救人,为啥不做 – 2013年04月25日

2015-04-11 08:54  阅读 1,016 次 评论 0 条

平凡,几乎是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份标识。

今年32岁的韩永林是温岭市一家缝纫机厂的普通工人。早在2000年,他就开始参加镇里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他有自己坚持下去的朴素理由:自己身体不受伤害,还能救人,为啥不做?

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当工作人员问韩永林愿不愿意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以后有机会救人时,一向乐于助人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去年10月,韩永林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自己的血样与宁波慈溪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我加入中华骨髓库两年就接到了通知,这个机缘太难得。”韩永林觉得,自己的付出,能有机会延续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荣幸。

128例 台州 韩永林  2013-4-25

4月25日上午,韩永林在省中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4个小时后,186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在志愿者的护送下,乘坐高铁赶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同一天,这些“生命之源”将输入一名来自慈溪的白血病女孩体内。如果移植成功,患者的造血功能将在两周后逐步恢复,几个月后免疫功能将开始重建。

挑了件精神的粉红T恤

4月24日晚上,韩永林早早就上床休息了,确保第二天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4月25日上午6:30,韩永林就起床了。一向不怎么注意着装的他,特意穿了一件粉红色T恤,“让自己看上去精神点。”

7:30,韩永林接受了最后一针动员剂。“血检指标一切正常。”半个小时后,指标出来,他躺到床上。

8:05,护士将两根采血针分别插入他的左右臂,体内的血液从左臂的管子里抽出来,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再从右臂输入体内。“和采集血小板差不多,不痛。”韩永林给了父亲和哥哥一个笑容。

分离机上方悬挂着一个透明收集袋。

8:15,一股暗红色的混合液体顺着管子慢慢进入收集袋内。“这就是宝贵的造血干细胞。”省中医院血液科医生胡通林介绍,体内的血循环一次大概10分钟,可提取7毫升至1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这次需要采集200毫升!也就是说,韩永林至少要在床上躺3个钟头不能动。

大家轮番为他按摩暖手

由于韩永林的血压有点不够,全血流速偏慢,护士给韩永林左臂绑上脉压带增加压强。一个小时后,因为长时间保持仰卧姿势,韩永林的左手开始麻木。

“手臂太凉了,要给他按摩。”护士给韩永林按摩手心,帮他舒缓僵硬的手臂。韩永林的哥哥、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记者也轮番上阵加入按摩的队伍。

韩永林的手很厚实,手掌长了一层薄茧。看他手心还有些凉,护士立即做了个临时热水袋,垫在手上。

9:25,全血流速开始加快,从40毫升/分钟,慢慢上升至60毫升/分钟。

9:35,省红十字会志愿者李阿姨用开水浸湿棉签,滋润韩永林干燥的嘴唇。李阿姨退休多年,是个“奶奶级”的老志愿者。

得知韩永林献过三四十次的血小板,李阿姨竖起了大拇指。

10:20,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管理中心主任王文伟,给韩永林送上了鲜花及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全国第3421例。”父亲将证书放到韩永林的床头。

“中午两碗饭没问题,噢耶!”

10:50,浙江经视、新华社浙江分社,陆续有媒体到病房采访。“我是《新闻深呼吸》的忠实粉丝,每天都要看这个节目。”韩永林跟主持人舒中胜通了个电话,脸上露出笑容。

11:00,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生命快递员”楼涛涛来到病房,他是一名学临床医学的大四学生,当天他特意从诸暨请假赶来,“下午2点,我将坐高铁去上海,一切顺利的话,两个小时后这些救命的造血干细胞,将送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干细胞储运转运箱不能经过X光照射,所以,他带着“通行证”走绿色通道。

11:50,胡医生将氯化钠注射液准备好。“快完成采集了,要用生理盐水将管子里的血液冲回供体体内。”

12:02,血细胞分离机显示,这次采集全血容量约9000毫升,经过25个循环,共采集造血干细胞186毫升。“正常人身体中的血量一般在4000毫升至5000毫升,所以相当于把他全身的血液循环了两次。”胡医生说。

12:05,医生用钳子夹住管子,护士拔掉韩永林手臂上的针头,按上纱布,再绑上止血带,“三个小时内,不要剧烈运动。”

“感觉还好,就是几个小时不能动,左手麻了。”韩永林被扶下床,床单上有一个大大的汗影,他的T恤前后都湿了。

“值了,中午两碗饭没问题,噢耶!”韩永林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希望能帮她战胜病魔”

12:18,检测合格的造血干细胞,放入盛有冰块的“干细胞储运专运箱”,交给“生命快递员”楼涛涛送往上海,那里有个年轻的生命等着它。

而4月26日上午,韩永林将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返回温岭。

谈起自己的义举,韩永林用了“幸运”一词来形容:“我希望自己真的能够帮助那位不知名的病人,帮助她战胜病魔!”而他自己,则大概休息一个星期后,就将重返工作岗位。

来自:温岭新闻网 记者 朱丹君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2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