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300,浙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2016-08-31 10:14  阅读 758 次 评论 0 条

x300-2

早上8点14分,顾海丹进入了浙江省中医院的血液科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室,两根静脉留置针分别插在左右两只手臂上,她的血液从一只手臂中被抽出来,进入到一旁的机器中,机器将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其余的血液又从另一只手臂流回顾海丹的体内。

这是浙江省第3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现场的场景,这位41岁的短发女人推迟了自己的二胎计划,留下了一位陌生的20岁大一男生的生的希望。

相对于全省急需造血干细胞进行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来说,300例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从0到300,也意味着浙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了解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浙江人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了解多少?这300例当中有多少感人的故事?

300例捐献的背后,是5.9万名捐献志愿者

在300例捐献的背后,是5.9万红十字会志愿者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捐献者同意书》,这样巨大反差的数字,也代表了造血干细胞的匹配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有的病人能和家人匹配成功,这样的救治占了白血病患者当中的多数;有的病人能幸运得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匹配到合适的捐献者;而有的病人在离世前也没能找到与之能匹配的造血干细胞。

浙江省于2001年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03年11月,全省实现了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从2003年11月到2012年4月,用了近9年时间才突破了100例捐献;之后,2014年9月,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产生了第200例捐献者;而突破300例捐献,则用了还不到2年的时间,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快速发展。

“一个个时间节点,一位位捐献者,正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事业艰难历程和稳步发展的见证。”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

每年志愿捐献人数:

2003年:1个

2004年:2个

2005年:3个

2006年:4个

2007年:7个

2008年:12个

2009年:15个

2010年:25个

2011年:26个

2012年:28个

2013年:39个

2014年:58个

2015年:41个

2016年(截止8月30日上午):39个    【30日下午还有1个,产生了第301例】

5例跨国捐献

在这300例捐献当中,有5例是跨国捐献。

其中的第一例还发生在2005年,志愿者是富阳人汪霖,受捐者是在1998年时被美国美国琳达夫妇领养的湖南常德弃婴小凯丽。

小凯丽2002年不幸患了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2003年,凯丽的养母琳达先后两次来华为凯丽寻找配型。由于当时中华骨髓库数据比较少,未能找到相合的配型。但是,凯丽的资料一直保存在中华骨髓库,并随时在新入库的志愿者资料库中进行检索。2005年8月,当中华骨髓库库容近30万人份时,终于在浙江分库提供的新入库的资料中,为凯丽找到了初配相合的志愿者——汪霖。

2007年2月,因治疗需要,汪霖又再次为小凯丽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第二例跨国捐献是在2012年。

“这个时候,我的造血干细胞应该正输进那位大叔的体内。从此我们之间就有了一种神奇的联系,真是不可思议!我的坚持已经完成,大叔,一定要加油喔,出了无菌仓,你就胜利了,以后的一切会更有信心去面对了。我们在这边为你加油,祈福,相信美好的明天正在等着你……”

2012年7月3日晚上,潘克勤写下的一段微博,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杭州姑娘是是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一名教师,也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她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捐献。她捐献的2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会给韩国一名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那个人也就是潘克勤口中的大叔,接受捐献的时候50岁,比潘的爸爸小10岁。2013年4月,潘克勤还为这位大叔捐献了淋巴细胞,再度实现了爱心接力。

第三例跨国捐献是在2013年。

2013年10月17日,28岁的杭州小伙徐鹏在北京空军总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在这位年轻的小伙身上,背负着一个特别重任——为素不相识的新加坡白血病患者带去生命的曙光。

当时,徐鹏马上就要升级当爸爸了。“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的吧,我想给宝宝传递一个正能量,等宝宝出生后,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他,爸爸很勇敢,这是爸爸送给你的一份特别礼物。”捐献前,徐鹏骄傲地告诉还在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第四、五例跨国捐献都是在2014年。

首先出场的是1990年出生的宁波镇海人孙卫。在2010年的时候,孙卫还是一名军人,他的一名战友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孙卫了解到后,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也随后在宁波当地登记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等待配对过程中,孙卫先后捐献了1000多毫升全血,基本上半年间隔期一到,他就去献血。到了2014年,孙卫接到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51岁的美籍华裔患者初配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当然愿意了。我把这个消息和全家人说了后,他们都很支持。”

紧随其后的是来自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吴祖琴,他是一名放射科的医生,医者仁心,从2008年起他开始无偿献血,2011年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平日里,他经常在家跳绳、练沙袋,很注意锻炼身体。2013年底,他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信息与一名47岁患有多发骨髓瘤的韩国女性初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继续进行高配。学医的他知道,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相合率极低,而通过国际骨髓库的相合率更低,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这也意味着,他和这个韩国人很有“缘”。没任何犹豫,他答应并完成了高配、体检、捐献等一系列程序, 用他身上的造血干细胞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实现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爱心传递。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造血干细胞捐献到底伤不伤身体?疼不疼?骨髓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就是拿着针从骨髓里抽吗?

我们用昨天(8月30日)上午刚刚进行了捐献的顾海丹作为例子,详细讲讲这个过程。

要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首先要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接着,工作人员会抽取血液,接着提取血液当中的造血干细胞,作为资料集进入中华骨髓库,也叫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等待着配型。

当资料匹配成功后,工作人员会告知捐献者,这个时候,捐献者需要做出决定,到底捐还是不捐,因为这是一件“志愿”的事情,顾海丹就曾为了这个决定一夜没睡——毕竟捐献之后,为了安全起见得过半年再开始怀孕,而以她现在的年纪,再推迟半年,意味着“高龄”怀孕后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接下来就是捐献的准备了,医生会在捐献几天以及捐献当天为志愿者注射“动员剂”,它的作用是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的血液当中,再通过抽血进行提取。

换句话说,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不是抽取骨髓,其实质就是一次成分献血。

从8点14分到12点40分,顾海丹一共进行了4个半小时的捐献,今天(8月31日)上午,她还将进行第二次捐献。

“因为捐献对象体重比较重,所以他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比较多,一次捐献还不够。”顾海丹说。

在这4个半小时的过程中,顾海丹只是在针管插进手臂的时候有些疼痛的感觉,“就和献血一样,那一瞬间有些疼,之后也就没感觉了。”

按照惯例,几位参与过捐献的志愿者们配坐在顾海丹的周围,和她聊天解闷,毕竟在几个小时的捐献过程中,这是唯一能打发时间的方式。

“不能翻身,手也不能抬起来,要保证过程的平稳,稍微有些动作,机器就会响起警报。”顾海丹说,其他的志愿者们贴心的为她腰下加了软软的枕头,能让她靠着更舒服一些。

除了不能动,这个过程还算轻松,结束上午的捐献后,顾海丹觉得有些累,说话声音和前一天比也低沉了一些,“家里人也问我难不难受,其实并不难受,就是躺的时候有点麻。”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 张苗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300-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