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去做 新鲜事才不会永远只是“新鲜”

2018-01-26 14:12  阅读 980 次 评论 0 条

 

“大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误解,其实跟献血差不了多少……”

1月22日晚上9点多,金忠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消息的配图是一封感谢信,写信人是一对远在河北的家长。

因为这条朋友圈消息,本来就备受村里人关注的金忠明正式上了村里的“头条”,不少村民为他点赞。可对于金忠明来说,他乐意看到的事情,绝不是朋友圈里的评论和点赞数而已。

36岁村委会主任躺着上了村里的“头条”

救还是不救 

他也被吓到过

金忠明受村里人关注,首先是因为他的身份——良渚街道石桥村村委会主任。

36岁的金忠明很有运动细胞,体格也好,每年都会参加义务献血。2014年,他在献血时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便毫不犹豫地填了登记表,留下了血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金忠明没想到,留样3年后,自己终于要“上场”了。

金忠明师生三人合影

去年10月,余杭区红十字会给金忠明打去电话,一个身患血液病的13岁河北男孩急需做移植手术,而与男孩配型成功的人就是金忠明。“可以救人一命,本来挺开心的,但我心里又有点没底,主要是不知道捐献会不会留下后遗症。”金忠明说。

金忠明原先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印象,都来自村民和长辈的口口相传,他的担忧也因此而起。“村里人都说,采集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要用很大的针管插到脊椎骨里抽的,很慌的。”金忠明说。

金家二老向来开明,可对于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保留意见”。父母的态度让金忠明犹豫,他和妻子上网查询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看完之后仍是一知半解。“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万一身体变差了,那就是对家庭不负责任了。”

那段时间,村里人都盯着金忠明这个“一村之长”,亲戚朋友聚会也都是“善意劝阻”的声音。救还是不救?他一时难以决断。

引路人来了 

他的体育老师

石桥村此前没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但在良渚街道,已经有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很巧,其中一位捐献志愿者谭文炎正是金忠明的初中体育老师。

2011年,谭文炎成为良渚街道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他的捐献对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名中年女性。

谭文炎曾经有一名学生,成绩很好,还是校田径队队员,却因患白血病,没等到合适的配型就去世了,这件事让谭文炎深感遗憾。因此,在得知有人需要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尽管当时良渚地区没有捐献先例,当地人对于采集过程也充满误解,谭文炎仍然义无反顾地决定完成捐献。

谭文炎

此后,谭文炎定期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宣传,带动身边人加入捐献志愿者队伍,金忠明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填写了捐献登记表。

“上学的时候,他1000米能跑进3分10秒,其他同学差不多要跑3分40秒的。”谭文炎说,得知金忠明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向,他首先对这位学生的身体状况给予了充分的信心。

谭文炎耐心地为金忠明解释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金忠明得知“抽骨髓”只不过是以讹传讹,又见谭老师至今身体健康,安心了。

当然,除了疑云尽释,金忠明还有一层考虑:“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亲人需要这样的帮助却被拒绝,我一定会很失望。我不愿意男孩的家人有这种失望。”

到了这一步,金忠明的态度很坚决了,任凭亲朋好友如何相劝,他都不为所动。“他说他一定会去捐献的,不然会愧疚终身。”金忠明的发小冯建刚说。

通过初配、高配检测后,1月18日,金忠明住进了省中医院,正式进入造血干细胞采集程序。

笑着被围观 

行动驱散疑云

“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志愿者,从来没见过有这么多人来看望捐献者的。”1月22日上午,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里,陪护志愿者李勤爱看着进进出出的人笑着说。

来看望金忠明的除了亲朋好友,还有不少村民。大家一方面关心金忠明的身体,另一方面也想亲眼看看造血干细胞采集是怎么回事。

金忠明双臂各插一针,一边进血,一边出血。“流出的血经过分离机震荡,留下需要的干细胞,分离后的血再慢慢输送回我的体内。”金忠明说,那天他笑着和每一个来看望他的人解释采集的原理,“根本不像村里传的那么吓人,和献血差不多,很轻松平常的一件事。”

当天还有两个特殊的访客,一个是谭文炎,另一个叫胡东辉。

胡东辉是金忠明的学长,也是谭文炎曾经的学生,同时,他还是良渚街道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之一。

2012年,胡东辉在谭文炎的影响下成为捐献志愿者。2016年8月,胡东辉与一名2岁患病男孩配型成功,军人出身的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胡东辉遇到了和金忠明一样的问题——家人对采集过程不理解。

“我就跟我爸爸说去开会,主要是怕他不支持,也怕他担心。”胡东辉说,老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了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后,什么也没多说,只是叮嘱了一句“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种子已萌芽 

善意正在传递

近4小时的采集完成后,来自金忠明的那一小包“生命的种子”由护送志愿者送往河北,注入13岁男孩的身体,等待它萌芽。

护送志愿者离开前,将男孩家长的一封感谢信交到了金忠明手里。在信上,男孩家长说,天下之大,远隔千里的两个人能够配型成功是一种极小概率的缘分,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重生,他们感谢不知名的捐献者。(注:基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双盲原则”,信件原文不便刊载)

那封信是护送志愿者念给金忠明听的,36岁的汉子听到一半,眼眶便湿润了。妻子也躲到一旁悄悄抹泪:“你看,那孩子和我们大女儿一样大,都是13岁。”

在信的末尾,男孩家长说,受捐献者(即金忠明)的鼓励,他们的另一个已成年的孩子已经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秉持感恩的心,帮助有需要的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听到这里,金忠明笑了,他看着妻子:“你看,多好!”

金忠明不知道的是,在他躺在医院休养的时候,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有的年轻人亲眼看到金忠明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后的身体情况,果断决定今年义务献血时也要填写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

最让金忠明欣慰的是,他回到家的那天,放学回家的小儿子自豪地拉着他的手说:“爸爸,今天老师问同学们‘村主任去哪儿了’,大家都说‘救人去了’。”

“那一刻,我觉得我做的事情真的有意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金忠明咧开嘴,憨厚地笑了。

链接·人物志

为金忠明引路的

还有他们

除了谭文炎和胡东辉,还有2位捐献志愿者称得上金忠明的引路人。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前辈”,年纪都比金忠明小。

骆少俊,1986年出生,在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2016年8月,得知自己与一名30多岁的江苏男性患者配型成功,骆少俊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我知道采集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所以没有担心和恐慌,只有可以救人的自豪感。”他说,“我是医生,我不救人,谁救?”骆少俊说,他的父母其实和当地人一样,担心捐献会对他的身体造成影响,“我的优势是我可以用专业医疗知识和他们沟通,让他们理解我的决定。”骆少俊酷爱足球,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他依然热衷于参加足球比赛。“别人看到我身体那么好,自然知道捐献不会损害身体了。”骆少俊说,受他的影响,已经有5位朋友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

骆少俊

邱世杰,1989年出生,遂昌人,是良渚街道某理发店的发型师。2016年7月,成为新杭州人的邱世杰和姐姐一起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并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7年5月,邱世杰收到跨国配型成功的消息,受捐者是一名21岁的美籍华裔男青年。“配型成功的概率那么低,也许命中注定我和他会有交集。”邱世杰说,短短10个月就配型成功,这是他的“运气”。完成捐献的邱世杰回到理发店正常上班,一直没有主动对身边人提起捐献的事,不少朋友都不知道,这个戴着眼镜、发型很酷的大男孩原来做过一件跨越国界的“大好事”。

邱世杰

图片均由余杭区红十字会提供

【微议】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

记者 谢俊

成长的路上,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这是妈妈对小马说的话,充满了启蒙式的哲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人们若只是当新鲜事去看待它们,它们永远只是“新鲜”。然而,当勇敢者真的去实践了,周遭的人才会惊觉——事实往往不是想象那样的。

造血干细胞捐献,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它只是一个名词,陌生而遥远。近年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案例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一方面,我们应向捐献志愿者们致敬,感谢他们为生命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捐献志愿者们是在用实际行动消除误解,引导更多的人为生命而伸出双臂。

其实,和造血干细胞捐献一样的“新鲜”名词还有很多,而每一次勇敢者的践行,都是对这些名词最好的解释。

误解会将人们锁进逼仄的意识匣子里,勇敢地迈开步子去了解事物真相,才能看到海阔天空的美好世界。

通讯员 俞春芬

实习生 姜姀 记者 汪玲 文

记者 蔡怀光 王翔 李玉萍 视频

来自:1月25日《杭州日报》第A14版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388-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