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邵琴 – 妻子捐献骨髓 丈夫整个过程跟拍“直播” – 2012年10月25日

2015-04-11 08:32  阅读 868 次 评论 0 条

捐献现场,丈夫手机全程拍摄留念。通讯员 于伟 摄

这几天,“5岁白血病男童离世,父亲拒捐骨髓”的一则新闻,在网络上被热炒。

而在杭州,本周有2个志愿者,给素不相识的,远在济南、深圳的白血病人捐骨髓。一位是杭州长庆街道28岁的小伙子曲鹏,另一位,是来自富阳的43岁女士邵琴。

10月25日,记者在省中医院采集室,见到了邵琴,她正安静地躺着,看着血液在透明的管子里缓缓流动;他的丈夫施金海,此刻正拿着手机,找不同的角度拍视频。“直播给好友看,留个纪念。”他说。

丈夫手机跟拍,医生镜头前说感言

当天上午,在省中医院住院部12楼,邵女士躺在床上,两只手臂连着输血管,一直微笑着。

她的丈夫施金海,来自富阳受降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全科医生,举着手机一刻不停地,围着妻子和医生拍摄视频:“我要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回去给女儿看看,她妈妈多么勇敢!”

“我没工作,就是家庭妇女,每天的生活就是爬山和烧饭。所以,捐献骨髓这事,我能帮上忙真挺开心的。”邵琴说,他们家住杭州富阳受降镇东坞山村,出发来杭州那天,镇里都传开了,镇长还开着车去接她们。

“第一次接到电话,说我跟一个患者配型成功,感觉像中奖!能救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做呢?”邵琴开朗地对记者说。

面对丈夫伸过来的“特写镜头”,她很淡定地娇嗔道:“都拍了两天了,还没拍够啊?”顿时,一屋子的人哄堂大笑。夫妻俩开朗的性格,让这场捐献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负责采集干细胞的医生、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被施金海收入镜头,他们在镜头前发表了感言:“谢谢邵女士的捐献,远在深圳白血病少年,正在等待这些生命的种子。”通过这些图像,施金海向亲朋好友们直播着。

这次干细胞采集,邵琴献了300ml,比以往志愿者捐献要多。

一旁的医生说,因为需要干细胞移植的深圳少年,虽然只有15岁,体重却有89公斤。“移植干细胞的数量与患者体重有关,所以,邵女士辛苦了!”

一对潮人夫妻,捐完骨髓去泡茶吧

最近,5岁白血病男童离世父亲拒捐骨髓的新闻,邵琴夫妇也看到了。施金海说:“不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不好评价,从普通人的角度讲,父母对子女的爱肯定是无条件的。我是医生,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什么影响。”

邵琴接话道:“我捐献分两天进行的,感觉跟献血差不多,挺轻松!”她说,第一天上午捐献完,下午他们夫妻俩就到西湖边坐茶室,晒晒太阳喝喝茶。“今天下午还要去呢,天气好!”

捐献造血干细胞,因为是无偿捐献,所以也采用完全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的捐献,完全出于爱心。所以,加入骨髓库的志愿者,拒绝捐献也是有的。即使国外,据美国媒体报道,全美的拒捐率高达近50%,而日本学者统计亚洲志愿者中也有约60%都最终拒绝捐献,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压力。

“你们无条件给素不相识的人捐献,真让人敬佩。”面对邵琴夫妇,记者这样感叹。

邵琴道:“配型成功也是缘分,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捐献过了呢!我是浙江省第117例,这是红十字会的人告诉我的。”

邵琴又说:“我在富阳是第5个,汪霖是富阳捐骨髓的第一人。”

汪霖也是一位医生,2006年两次捐献骨髓,跨国救华裔女孩小凯利,本报曾经连续追踪报道。

这份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心,感动了很多读者,邵琴就是那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

当天晚上,她的干细胞由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乘飞机,直接送往深圳的医院,连夜输入15岁少年的身体。

117例 杭州 邵琴 2012-10-25

相关链接

捐骨髓,并不可怕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教授、负责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张宇医生对记者说,很多人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危害,其实不必担心。

骨髓大部存于骨髓腔。一般情况下,一个成人捐献时,采集量为50~200毫升造血细胞悬液,采集次数不超过2次。符合年龄、健康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自身的骨髓会加快造血功能,1~2周内即可恢复原有水平,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医生说,志愿者捐献后只要注意休息,一个月左右不要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即可。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王蕊 于伟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17.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