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4)钱铁铮 – 以生命馈赠诠释“勇敢”最深刻的定义,他的故事鼓舞患病学生重返课堂​ – 2025年10月14日

2025-10-14 18:16  阅读 8 次 评论 0 条

钱铁铮,浙江省第1274例,来自杭州余杭,2025年10月14日,捐献377毫升

10月14日,杭州某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场关乎生命的接力正在安静地进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采集,377毫升饱含“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钱铁铮的体内被成功分离。这袋珍贵的馈赠,即将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重生之光。钱铁铮,这位34岁的思辨老师,也由此成为了浙江省第1274例、杭州市第401例、余杭区第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公益的种子,早已深植于心

时间回溯至2009年,18岁的钱铁铮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自己的成人礼——他走进献血车,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成分献血,并在同一天,郑重地签下了遗体器官捐赠协议书。2011年,他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随时准备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这份超越年龄的担当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为他此后十余年的公益之路奠定了基石。

此后,钱铁铮的公益足迹遍布多个领域。大学期间,他曾远赴陕西山区支教,用知识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毕业后,他投身自闭症儿童关怀、失智老人陪伴等公益项目,用耐心陪伴特殊群体。2021年来到余杭后,他扎根教育行业,成为学生眼中“有温度的老师”。

十四年等待,兑现生命的承诺

入库时,钱铁铮或许并未想过,这份“生命的备份”真的会有被调用的一天。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极低,堪称“生命奇迹”。

十四年的时光悄然流逝,今年7月23日,当他接到红十字会告知初配成功的电话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紧张,更多的是激动与一种被命运选中的幸运。

“接到电话之后,我第一个反应是我还是很幸运的,时隔这么多年,有机会帮助别人很难得。”钱铁铮回忆道。深知这份机缘的宝贵,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履行当年的承诺。由于常年热爱户外运动,体型偏瘦的他,为了确保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还特意为自己增加了体重,只为能给远方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生命燃料”。

特别巧合的是,在医院筹备移植期间,钱铁铮意外得知自己的一名学生正罹患血液病。他的捐献举动不仅感动了家长,更给了学生与病魔抗争的勇气。隔周,这名久未返校的孩子重新出现在线上课堂,虽未开启摄像头,却一次次主动提问。“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坚强,这比任何教学成果都让我动容。”

言传身教,诠释“勇敢”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钱铁铮的课堂从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他更致力于与学生们探讨那些关乎品格与价值的核心命题。“勇敢”便是其中之一。

在他的定义里,勇敢并非不计后果的莽撞前行,而是在充分知晓可能存在的风险与不适后,依然为了正确的目标,坚定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对他而言,正是对“勇敢”最真实、最深刻的亲身实践。他没有将这次住院的原因对学生们隐瞒,而是选择坦诚相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关于奉献、勇气与担当的种子,让它随着岁月生根发芽。

在采集过程中,他表现得异常平静与放松。这份从容,源于他内心坚定的信念和充盈的善意。

“能够感受到确实是能够帮助到对方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所以我还是很坚定地就选择了去捐献。”他谦逊地表示,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反而深感荣幸,能有机会让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因此而改变,让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被赋予更深沉的意义。

经过五个多小时,采集顺利完成。钱铁铮表示,未来他希望更多地参与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志愿者活动中去。“因为我确实觉得你自己付出一点小小的东西,但是可能换来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带给另外一个家庭幸福,会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

377毫升的混悬液,承载的不仅是可以挽救生命的造血干细胞,更是一位教育者用行动写就的最生动的教案。钱铁铮,用他跨越十四年的坚守与毫不犹豫的奉献,为我们,也为他的学生们,上了关于“勇敢”与“生命价值”最为震撼的一课。

来源:余杭红会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27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