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汤群荣 – 能救一条命,这是义不容辞的事 – 2013年08月14日

2015-04-11 09:26  阅读 710 次 评论 0 条

“恩人大哥: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对您的感谢,感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的救命之恩让我终生感激。我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历经辛苦考上大学,完成学业……”8月14日,躺在省中医院的汤群荣听妻子念着感谢信,禁不住泪流满面。

他的左手和右手臂缠着管子,旁边摆着一台大机器。血液从一只手臂中汩汩流出,经过机器后,又缓缓回流到另一只手臂。他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他就是我省第144例、衢州市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汤群荣,同时也是龙游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第144例 衢州市汤群荣 2013-8-14

40岁的汤群荣是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扁石村人。今年4月,他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对方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在京治疗的31岁白血病患初配成功了,询问他是否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愿意,当然愿意!”汤群荣没犹豫。

加入中华骨髓库 缘于多年前看到的一则故事。早在1994年,汤群荣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患上白血病,但大陆的骨髓库都找不到他合适的配对,最后在台湾的骨髓库里找到了。这事给汤群荣很深的触动,要是更多人能加入骨髓库,白血病患者不就多了几分生的希望?

从2004年始,汤群荣保持着每年献血的习惯。2011年下半年,他第7次去献血。在龙游福泰隆广场的献血车上,他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登记表》。听说献血时留份样本,就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后,汤群荣甚至有点惊喜。他留了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

初配成功后,还需更严格的配型--高配。两天后,汤群荣再次登上采血车,抽血进行高分辨率配型。5月、6月,汤群荣一直等待着,却没有音讯。“我担心是不是高配配不上。在龙游我听说好几个人初配成功了,高配没配上。”7月初,汤群荣终于等来了好消息:高配成功! 8月初,对方再次来电确认: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当然捐,对方还在无菌舱里等我救命呢。”汤群荣意志坚定。

听说丈夫要去捐造血干细胞,妻子何良英坐不住了。“我怕这对身体有影响,有顾虑。”何良英开始上网查资料。汤群荣在一边劝,“既然高配成功了,能救一条命,这是义不容辞的事。”

8月14日上午9点20分,汤群荣躺在血液采集床上,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遵照要求,他做一些握拳和放拳之类的动作,血液静静的流淌。采集过程漫长,前后花了4个多小时。这期间,他得保持着固定的姿势,两手张着,躺在床上不能翻身、不能下地。

“这个过程说真的还挺难受。”汤群荣说,如果稍微一动,采集仪器就会“滴滴滴”发出警报声,这样会影响采集进度和质量。

午饭时间到了,汤群荣忍着没吃。“饭可以吃,不过就要人喂,太麻烦了。”此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量需200毫升,快要完成时,汤群荣却主动提出再多采集50毫升。直到下午1点40分,250毫升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顺利完成。“捐献过程十分成功,汤群荣的造血干细胞符合采集要求!”当天下午5点,医护人员对造血干细胞进一步细致检测后,宣布了这一结果。接着,从北京赶来的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载着汤群荣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火速赶回北京。“晚上8点左右就送到北京的医院了。

采集当天,汤群荣收到两样礼物:一封感谢信和一把飞利浦剃须刀。“这是患者委托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捎来的”,汤群荣说,他了解到这封信是患者坐在病床上强忍着病痛,颤抖着写下的。信中,这位受助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是一名中学的物理老师。信中他描述了与病魔抗争的历程,字里行间填满了对汤群荣的感恩。“10万分之一的概率,遇到您是我的幸运。您的无私挽救了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您的恩情我会永远铭记……”

看着两页信笺,汤群荣不能平静。在中华骨髓库人员返京前,汤群荣迅速提笔写下“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在远方挂念你,兄弟,加油!”的回信。 “经过这事,我更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了救助他人的意义。”他直言,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会继续捐献,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8月15日,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汤群荣返回龙游溪口老家。他献出了2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为那位31岁的白血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的亮光。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4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