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陈微 – 用爱为生命“续航”!宁波“00后”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3年11月07日

(969)陈微 – 用爱为生命“续航”!宁波“00后”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3年11月07日

11月7日上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北仑“00后”姑娘小陈躺在采集床上,捐献造血干细胞。 22岁的小陈今年本科毕业,现就职于北仑的一家央企。她平时热心公益,读大学时还常常担任马拉松比赛、支教等活动志愿者。 2020年的一天,她参加无偿献血时,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后,便立即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参加工作不久,她就接到了北仑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对方告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相符,并征求其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愿意!”小陈马上回答。 小陈的父母却很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不会损害健康?小陈耐心向父母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而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一个生命。小陈的舅舅也专门向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医生的答疑解惑终于打消了家人的顾虑。 随后,小陈相继完成了高分辨检测配型、体检等捐献造血干细胞既定程序,并于4天前来到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动员剂注射,每天2次,连续4天。 11月7日,小陈终于迎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刻。经过一上午的采集,小陈共捐献1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宁波市第164例、浙江省第96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北仑区26例捐献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捐献前,小陈还收到了患儿家长的感谢信,朴实的文字传达出对小陈的真挚谢意。陈微也深受感动,认真手写了一封回信托工作人员捎带回去。她希望远方的小患者能尽快走出疾病的阴霾,健健康康地快乐长大。同时也希望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能传播给更多的人,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给血液病患者一个美好未来。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964)董继挺 – 希望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 2023年10月20日

(964)董继挺 – 希望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 2023年10月20日

10月20日,镇海居民董继挺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了点燃希望的“生命之火”。他也是镇海第12位,宁波第163位,浙江第96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上午9点30分,董继挺躺在床上进行捐献,从他身体里流出的血液经由造血干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后,剩余血液经静脉输回体内。一旁的妻子章盼眼里有心疼,但更多的是坚定和支持。 记者了解到,今年36岁的董继挺是镇海庄市人,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董继挺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初步了解,当场登记,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6月初,董继挺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他当即就同意捐献。 “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我很支持他。”董继挺的妻子章盼说,很多人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有误解,经过这次捐献,他们也会尽己所能告诉身边的人捐献的安全可靠,动员身边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队伍中来。 “近几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在每次无偿献血的时候都参与宣传造血干细胞的登记动员。登记捐献的志愿者越多,数据库数据也就越多,配型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这已经是今年镇海第二例捐献成功的案例,希望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都知晓捐献的重要意义。 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1点,经过整整三个半小时,董继挺完成了捐献。 “朝气蓬勃的少年,你的人生如初升的太阳……希望你好好学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一切皆有可能。”董继挺在信里写道。这封信将连同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一起护送至患者所在医院,为一个家庭送去新的希望。 来源:镇海新闻网  记者 汪皛 陈朔愉 通讯员 陈彦翰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954)孔明齐 – 全省首次!为余姚两位帅小伙点赞! – 2023年09月12日

(954)孔明齐 – 全省首次!为余姚两位帅小伙点赞! – 2023年09月12日

9月12日上午,新余姚人吴光辉和孔明齐躺在宁波细胞采集室内的两张病床上,分别历时3小时14分钟和2小时20分钟,各完成了255毫升和17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为两名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同一县(市、区)内两人同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省内尚属首次。 29岁的吴光辉是回族人,小时候在河南生活,完成学业后跟随姐姐来姚扎根。10年间,他顺利地恋爱结婚,并“升级”成了父亲。同时,他努力工作,从车间操作工成长为机械维修工,并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在公司的动员下,我与同事们一起加入了中华造血干细胞库。”今年3月,吴光辉接到了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的通知,他感到非常幸运,“在茫茫人海中能够配型成功,是一种缘分啊,希望对方能早日康复。” 捐献过程中,吴光辉一直面带笑意。“9月8日刚开始打动员剂的时候有点紧张,当天正好遇到了余姚第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茂友。他像老大哥一样,跟我们分享了亲身经历,再加上有人跟自己一起捐献,我渐渐就放松下来了。”吴光辉说,通过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自己跟“第二故乡”余姚的感情更深了、联接也更紧密了,“捐献成功后,我要发一个朋友圈,让更多人加入献爱心的队伍!” 在吴光辉的左手边,两台并排摆放的血细胞分离机同时运行,另一边连着新余姚人孔明齐。 孔明齐是“00后”,彝族人,从小在河南长大,来姚工作生活已有五六年时间,目前从事电梯维护维修工作。自从在18岁生日当天把献血当做“成人礼”后,孔明齐一直保持着主动献血的习惯。“6个月间隔期一到,我就会去献血。去年,我参与了血液采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去年6月和今年2月,孔明齐先后接到了两次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的通知。第一次他没有等来高分辨配型等后续消息,未能成功捐献,心情从激动转向失落。这次,孔明齐躺在病床上,看着血液从手臂汩汩流出,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希望受捐者能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孔明齐说。 孔明齐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陶真梅静静地坐着,一旁还有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伴。“刚知道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我有些担心。通过相关知识普及,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是在做好事啊,对自己也没有伤害,我支持他!”陶真梅说,他们在余姚并无亲友,而她临近预产期又需要有人照顾,所以两人便一起来到了宁波,“没想到市红十字会安排了一名志愿者阿姨专门照顾我,太贴心了!” 完成捐献后,吴光辉和孔明齐佩着绶带、揣着慰问金、捧着鲜花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在宁波、余姚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的注视下,留下了合影。 据了解,吴光辉和孔明齐分别是我市第18例、第19例,宁波市第161例、第162例,全省第953例、第954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来源:余姚日报   撰稿:记者 胡张远
(953)吴光辉 – 全省首次!为余姚两位帅小伙点赞! – 2023年09月12日

(953)吴光辉 – 全省首次!为余姚两位帅小伙点赞! – 2023年09月12日

9月12日上午,新余姚人吴光辉和孔明齐躺在宁波细胞采集室内的两张病床上,分别历时3小时14分钟和2小时20分钟,各完成了255毫升和17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为两名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同一县(市、区)内两人同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省内尚属首次。 29岁的吴光辉是回族人,小时候在河南生活,完成学业后跟随姐姐来姚扎根。10年间,他顺利地恋爱结婚,并“升级”成了父亲。同时,他努力工作,从车间操作工成长为机械维修工,并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在公司的动员下,我与同事们一起加入了中华造血干细胞库。”今年3月,吴光辉接到了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的通知,他感到非常幸运,“在茫茫人海中能够配型成功,是一种缘分啊,希望对方能早日康复。” 捐献过程中,吴光辉一直面带笑意。“9月8日刚开始打动员剂的时候有点紧张,当天正好遇到了余姚第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茂友。他像老大哥一样,跟我们分享了亲身经历,再加上有人跟自己一起捐献,我渐渐就放松下来了。”吴光辉说,通过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自己跟“第二故乡”余姚的感情更深了、联接也更紧密了,“捐献成功后,我要发一个朋友圈,让更多人加入献爱心的队伍!” 在吴光辉的左手边,两台并排摆放的血细胞分离机同时运行,另一边连着新余姚人孔明齐。 孔明齐是“00后”,彝族人,从小在河南长大,来姚工作生活已有五六年时间,目前从事电梯维护维修工作。自从在18岁生日当天把献血当做“成人礼”后,孔明齐一直保持着主动献血的习惯。“6个月间隔期一到,我就会去献血。去年,我参与了血液采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去年6月和今年2月,孔明齐先后接到了两次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的通知。第一次他没有等来高分辨配型等后续消息,未能成功捐献,心情从激动转向失落。这次,孔明齐躺在病床上,看着血液从手臂汩汩流出,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希望受捐者能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孔明齐说。 孔明齐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陶真梅静静地坐着,一旁还有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伴。“刚知道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我有些担心。通过相关知识普及,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是在做好事啊,对自己也没有伤害,我支持他!”陶真梅说,他们在余姚并无亲友,而她临近预产期又需要有人照顾,所以两人便一起来到了宁波,“没想到市红十字会安排了一名志愿者阿姨专门照顾我,太贴心了!” 完成捐献后,吴光辉和孔明齐佩着绶带、揣着慰问金、捧着鲜花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在宁波、余姚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的注视下,留下了合影。 据了解,吴光辉和孔明齐分别是我市第18例、第19例,宁波市第161例、第162例,全省第953例、第954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来源:余姚日报   撰稿:记者 胡张远
(952)朱琦昱 – 点赞!24岁建德小伙瞒着父母,在宁波干了件了不起的事! – 2023年09月11日

(952)朱琦昱 – 点赞!24岁建德小伙瞒着父母,在宁波干了件了不起的事! – 2023年09月11日

建德小伙好样的!近日,在鄞州工作的24岁建德小伙朱琦昱为一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 9月11日上午,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朱琦昱成功捐献了235毫升造血干细胞,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中午12时,刚刚捐献结束的朱琦昱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知道非血缘关系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一想到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陌生人和我流一样的血,感觉特别幸运。” 5年前种下“生命的种子” 2018年6月30日,刚高中毕业的朱琦昱在新安江文化广场第进行一次义务献血时,留下了自己的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是觉得多一个人将自己的血样纳入中华造血干细胞库,血液病患者就多了一分活下来的希望。 从2019年至今,朱琦昱已经接到了4次和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的电话,而每一次他的回复都是“我愿意”,“从第一次接到电话的惊讶,到今年接到电话时的平静,我想救人的初心都没有变过。” 今年6月21日,在鄞州工作的朱琦昱再次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还没有等对方询问他是否愿意,“我愿意”这三个字从他嘴中脱口而出。 7月29日,朱琦昱完成了高分辨采样配型和体检。 让“生命的种子”飞向远方 “我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如果不是单位微信公众号发了这个消息,爸爸妈妈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朱琦昱说,“我没告诉他们这个消息,是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不想让他们担心。不过,他们知道消息后,都很支持我。我打第一针动员剂的时候,妈妈也不想我担心,自己还查了不少相关的资料。” 11日上午8:45,在妈妈的陪伴下,朱琦昱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他看着自己的血液缓缓地从一侧手臂流出,经过运转的机器,造血干细胞一点一点地分离出来,“能在第九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之前捐献是缘分,也希望这些‘生命种子’能帮助她战胜病魔,做个开心健康的女孩。” 公司欢送“出征” 9月7日,朱琦昱所在的单位为他举办了欢送仪式,认为他用实际行动和爱心诠释了新一代年轻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风采,为公司广大职工树立了榜样。公司还要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做好朱琦昱同志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和保障工作,为他免去后顾之忧。 据了解,小朱是鄞州第35例,宁波市第16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小布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和朱琦昱一样,目前有1200余人在建德加入中华骨髓库,有15人次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 每一次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用大爱延续生命奇迹,为这位优秀的建德小伙点赞! 来源/鄞响客户端、建德市红十字会
(951)周茂友 – 能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条生命 我很荣幸 – 2023年09月08日

(951)周茂友 – 能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条生命 我很荣幸 – 2023年09月08日

“人生本就坎坷,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加油!”9月8日中午11点半,新余姚人周茂友在宁波市一家医院的细胞采集室,完成了2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并将自己手写的祝福卡片交给护送“生命种子”的志愿者,希望他能将勇气和力量一并带给受捐者。 36岁的周茂友是湖南人,从事装修行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会跑跑步、健健身,也会抽时间去献血。2019年,周茂友跟家人一起来姚工作生活后,他坚持跑步、健身,并继续参与无偿献血,目前总献血量已超3000毫升。去年3月的一次献血过程中,周茂友了解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今年7月,周茂友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的消息,惊讶过后他同意了捐献。“我以前没有关注过捐献造血干细胞,误以为要抽骨髓。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从血液中过滤出一些造血干细胞捐献给血液病患者,跟献血差不多嘛。”今年8月,周茂友顺利通过高分辨配型,并完成了捐献前体检。 在入住采集医院、正式进入捐献流程前,周茂友开启了9月8日上午,殷红的血液从周茂友的血管里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成分又输回他的体内。“他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浓度好高!”医护人员感叹,由于常年坚持锻炼,周茂友身体素质较好,捐献过程进行地非加班模式,不分昼夜处理并安排各项工作。“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天天要跑业务、赶工期,还要往业主家里跑。这次‘请假’大家都很理解,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传递正能量的大事嘛!”除了工作伙伴和服务对象,周茂友怀着孕的妻子和读小学的女儿也都很支持他的决定,“能挽救一条生命,我们都感到很荣幸!” 9月8日上午,殷红的血液从周茂友的血管里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成分又输回他的体内。“他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浓度好高!”医护人员感叹,由于常年坚持锻炼,周茂友身体素质较好,捐献过程进行地非常顺利。 3个小时后,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周茂友,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受捐者家属手写的一封感谢信。“我儿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经历了三次化疗、一次失败的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后继续化疗并在积极寻找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谢天谢地,我们找到了救命恩人,您的无私奉献让我的儿子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也给我们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再次感谢您……”读完信件,周茂友感慨万千:“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他们太不容易了。希望我的捐献,能让他的生命之舟重新启航!” 捐献当天,宁波市红十字会和余姚市红十字会的相关负责人向周茂友送上了鲜花、慰问品、慰问金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据了解,周茂友是我市第17例、宁波第159例、全省第951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来源: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新莓汇)  记者:胡张远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945)孙清霞 –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帮助受捐者重获健康 – 2023年08月22日

(945)孙清霞 –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帮助受捐者重获健康 – 2023年08月22日

8月22日是七夕节,在这样一个幸福而浪漫的节日里,来自余姚的小孙为远方的一名血液病患者送上珍贵的生命礼物——造血干细胞。 “我就是奔着救人这个目的,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帮助受捐者重获健康。”当天上午,小孙在市红十字志愿者的陪同下,从容地躺在宁波市造血干细胞爱心采集室的采集床上,历经2个小时,完成了15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温热的“生命种子”立即被送至患者所在医院,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至此,小孙成为余姚市第16例、宁波市第158例、浙江省第94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小孙是一家宠物诊所的合伙人之一。2018年,小孙走进阳明献血屋,通过献血的方式庆贺自己20岁的生日。在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他人生命,且对身体没有伤害后,小孙在2019年主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今年7月,小孙接到余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惊讶的同时,她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捐献。从配型成功到捐献,不到一个月,小孙非常配合,顺利完成了高分辨检测、配型血样采集和体检环节。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小孙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常作息,健康饮食,只为能以最佳的状态,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好准备。 捐献完成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受捐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递到小孙手中。信中写到:“向您表达最深的感激之情,您的无私奉献和善良行为,给了我们的亲人完整的生命,也让我们全家拥有了面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捐献当天,宁波市红十字会和余姚市红十字会的相关负责人向小孙送上了鲜花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来源:余姚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胡张远、王文苗
(941)谢秀庆 – “我愿意!”这个通知,她足足等了6年 – 2023年07月28日

(941)谢秀庆 – “我愿意!”这个通知,她足足等了6年 – 2023年07月28日

7月28日上午,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床上,看着自己鲜红的血液在管子里流动,谢秀庆这才确信:自己等了6年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愿是真的实现了。 谢秀庆,1987年出生,现任前湾新区庵东镇路湾村党总支委员。身为一名村干部,加上从小在路湾村长大,秀庆对村里各家各户都了如指掌。秀庆邻居家有个男孩,多年前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幸亏男孩的哥哥为他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男孩才得以康复。 这件事让秀庆开始关注捐献造血干细胞。秀庆虽然在参加工作后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但还从来没有捐献过造血干细胞。“这是能救人的好事,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用自己的血液挽救他人一条命,那就再好不过了!” 离秀庆家不远就有一个无偿献血屋。2017年11月7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那天谢秀庆再次经过无偿献血屋,便走了进去,采了一个血样,正式加入了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但一年又一年,秀庆一直没收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通知,听人说能够配对成功的概率很小很小,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等不到一个捐献的机会。秀庆慢慢地也便把这个心愿搁置了起来。 可让秀庆意外的是,就在今年5月,她突然接到初筛成功的电话通知。 “我愿意!我愿意!”谢秀庆说,这个通知,她足足等了6年,第一反应就是欣喜若狂。 她立即将这一好消息打电话告诉丈夫陈超,丈夫也很为妻子开心,“我也要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就这样,6月26日启动高分辨,6月28日完成体检,秀庆符合捐献条件。 7月24日,秀庆入住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打动员剂。 7月28日上午,正式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天,丈夫来了,女儿也来了,一家人一起见证爱的延续。 面对记者,秀庆由衷地说,很多人尤其是农村的村民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了解,她身为一名村干部,理应带头,“希望我能给乡亲们做个榜样!”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母亲,感谢你让我有机会成为一名‘英雄’,其实你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英雄’……”28日早上,细心的秀庆还特别给受捐者书写了一张贺卡。 中午12点45分,随着“嘀”的一声,秀庆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共捐献了280毫升造血干细胞。 长舒了口气的谢秀庆握着女儿的小手,“对不起,妈妈这次食言了,一定找机会补偿你!” 原来,谢秀庆早就答应女儿,这个暑假要带她去北京参加一次研学活动,不曾想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承诺未能兑现。 谢秀庆是宁波市第157例、浙江省第9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至此,这个即将过去的7月,宁波已完成了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创下了我市单月造血干细胞捐献人数的新纪录。 来源: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敏 实习生 郑孜越
(938)高海荣 – 她成为镇海首例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3年07月21日

(938)高海荣 – 她成为镇海首例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3年07月21日

从7月21日上午8点半到下午1点,经过整整四个半小时采集,来自镇海的高海荣成功捐献了3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据悉,她是镇海区首例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宁波市第15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41岁的高海荣祖籍山东,定居镇海近20年,目前在一家公司做会计。在2009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活动中,她通过镇海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初步认识,于是现场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并留了血液样本,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4月,她接到了镇海区红十字会关于配型成功的电话。说到配型成功,高海荣直呼“幸运”。 “那么多年了,我还以为都配不成了,没想到这么幸运,给了我一个帮助对方的机会。一个人生病了,他背后可能涉及到的是两个三个的家庭,我很幸运可以帮助到他。” 在得知母亲要捐献造血干细胞,还在学医的儿子给予坚定支持,并用他的专业和耐心,打消了家人的担心;在母亲入院注射动员剂期间,他细心照顾,确保捐献顺利进行;在采集当天,他全程陪护,坐在床头,喃声细语,缓解了母亲捐献时的焦虑和紧张。 镇海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现场向高海荣递上了受助者的感谢信和礼物。“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恩人,此生难忘您的恩情……”这是受助者母亲特地写来的感谢信,对方表示以后会以高海荣为榜样,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了信后,高海荣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非常有意义。 “我会把这次经历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宣传,毕竟自己体验过了觉得并没有这么可怕。”高海荣说,如果可以救人,相信很多人都会伸出援手的。 来源:宁波日报(记者沈孙晖 通讯员汪皛 刘源 陈彦翰)
(936)卢佳颖 – 21岁的“白衣天使”成为宁波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3年07月17日

(936)卢佳颖 – 21岁的“白衣天使”成为宁波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3年07月17日

“姐姐,你痛不痛?老师说,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姐姐!”7月17日上午10点多,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卢佳颖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8岁的弟弟飞奔着来到姐姐身边。 卢佳颖今年21岁,鄞州区邱隘人,宁波市第二医院肝肿瘤科护士,她是宁波市迄今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1年6月,就读大学二年级的卢佳颖,在学校的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中了解到相关知识,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让她惊喜的是,2022年11月,她接到鄞州区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她的血样已初配成功。 “这是真的吗?”佳颖激动地跳了起来,学医的她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会十分难得,有的志愿者可能一辈子都没能等到,没想到仅仅一年多,她就有了捐献的机会,实在太开心了。 今年5月,佳颖完成了相关体检,符合捐献条件。7月13日,她入住宁波第一医院注射动员剂,于7月17日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 上午9点不到,当记者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时,佳颖已经开始了捐献。躺在采集床上的她一脸的笑容,跟全程陪同的爸爸妈妈聊着天。 面对记者的采访,佳颖笑着说,其实在她心里,捐献造血干细胞称不上是什么伟大的举动,她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了一件平凡事。但让她意外的是,她居然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注,红会的领导来了,毕业学校的领导来了,科室里的同事接二连三地给她微信、祝福,尤其是7月13日那天,宁波市第二医院还专门为她举行了欢送会。 欢送会上,医院领导握着她的手,安慰她不要害怕,工作上的事情不要担心,完成捐献后一定要回家好好休养。开朗的佳颖笑着说:“我真是有点受宠若惊!” 佳颖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朴实而又善良。得知女儿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二话就表示支持。妈妈告诉记者,“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这是女儿的福报,也是人世间的缘分!” 妈妈说,佳颖从小就乖巧懂事,为给忙于农活爸妈减轻压力,她从8岁起就开始学做饭。更让爸妈欣慰的是,女儿阳光开朗,而且乐于助人,在读书期间就多次无偿献血,新冠疫情期间还主动投身抗击疫情。 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肝肿瘤科,佳颖更是个人见人爱的“开心果”,病房里的患者们说,佳颖整天脸着挂着灿烂的笑容,看见她心情就会变好。 佳颖捐献造血干细胞,最为自豪的还数她8岁的弟弟。在弟弟梓豪的心里,姐姐绝对是一顶一的“老大”,虽然他不懂什么是造血干细胞,但他知道姐姐这是去救人,是“英雄”。 7月13日,佳颖入院的那天,他坚持要陪同,每晚还一定要跟姐姐睡一张床。因为13日要入暑托班,弟弟无奈离开了姐姐。可是,17日上午,这个8岁的小男孩居然自作主张跟老师请假,并跟老师介绍了姐姐的事迹,“我姐姐献血救人,最棒!我长大了也要向姐姐学习!” 上午10点多,佳颖完成了捐献,共捐献150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宁波市第15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得知对方是一名3岁的小患者,佳颖还特别托志愿者捎去了一张贺卡,她在贺卡中写道:“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很渺小,我相信自己的阳光可以照亮身边人,同样会照亮远方的你。我愿你也成为那个小太阳……” 来源:甬派  记者 陈敏 实习生 郑孜越
(935)乐嘉波 – 这次捐献,我等了12年 – 2023年07月14日

(935)乐嘉波 – 这次捐献,我等了12年 – 2023年07月14日

2011年血样入库,2023年才得以配对成功。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乐嘉波躺上造血干细胞采集床上时,笑着说:“这次捐献,我等了12年。” 身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乐医生把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视作自己的职责。可他妻子对此有点顾虑:乐医生出生于1972年,都50多岁的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会不会对健康不利?不过,碍于乐医生的坚持,更由于乐医生对相关知识的科普,妻子最终笑着应允。 今年6月,在慈溪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乐医生进行了相关体检,各项条件符合后,捐献便提上日程。7月10日,乐医生入住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7月14日上午,他成功捐献315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宁波市第15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据了解,乐医生是一位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在三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曾多次带队驻守隔离点,被授予“最美逆行医师”称号。 捐献结束,当记者问及感想时,乐医生说,希望更多的人站出来,给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来源:甬派
(934)沈斌超 – “考完试,我就来!”浙江这名大三学生干了件大事 – 2023年07月14日

(934)沈斌超 – “考完试,我就来!”浙江这名大三学生干了件大事 – 2023年07月14日

7月14日上午,24岁的沈斌超静静地躺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为一位素未谋面的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送去生命的种子,为生命续航加油。他也成为宁波市鄞州区首例在校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上午8:50,沈斌超躺在市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随着双臂上插着针管,血液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器后,又从另一边的针管输回他的体内,捐献开始了。 经过2小时45分钟的采集,伴随着仪器正常运转的“嗡嗡”声,2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聚集到采集袋中。 沈斌超是浙大宁波理工在校大三的学生,也是一名退伍军人。 对于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沈斌超身边极少有人知道,就连父母,沈斌超也准备捐献完了后再告知。“主要不想让他们担心,再说就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算不上什么大事。虽然我退伍了,但是退伍不褪色,为人民服务我义不容辞。” 回忆起这次捐献的整个过程,沈斌超笑了笑说,有些懵,有些惊讶,也有些成就感。 2020年,沈斌超在一次献血中,自愿多留下10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那时,他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是那么了解,就知道有极小的概率会救人一命。 “去年11月,我接到了红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我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沈斌超回忆,当时第一反应是有点懵,接下去他本能的问了一句“真的假的?没骗我吧”。当得到工作人员的肯定后,沈斌超没有任何犹豫,回复说“我愿意”。 对沈斌超而言,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开始查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注意事项。今年4月,沈斌超从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完成了高分辨血样采集和体检环节。 “我知道受捐者是一名母亲,这也让我想起自己母亲。”沈斌超说,“我还收到了受捐者的一封感谢信,知道了她患病的整个过程。希望,未来她能好起来,好好生活下去。” 可是,得知捐献时间就在期末阶段,沈斌超变得紧张起来。因为要完成期末考试,熬夜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捐献,沈斌超努力规律作息,还一改爱吃辛辣食物的习惯,“考完试,我就来!一定来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期末考试前,沈斌超特意给红会的工作人员打去了电话。 7月10日,刚刚考完期末考试的沈斌超就马不停蹄地在红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入住第一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14日11:35,沈斌超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是浙江省第934例、宁波市第153例、鄞州区第3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风采。 来源:潮新闻 共享联盟•鄞州 王莎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唐秀珍
(931)陆冰冰 – 实验关键期,冰冰住进了医院 – 2023年07月05日

(931)陆冰冰 – 实验关键期,冰冰住进了医院 – 2023年07月05日

7月5日,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慈溪姑娘陆冰冰成功捐献了185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宁波市第152例、慈溪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更是宁波市首例“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人怎样,有没有不舒服?”“没事,跟我预想的差不多,就是躺着献血。”上午九点,采集室的医生将两根输液管扎入陆冰冰的血管里,随着血液分离机运转,血液从她的右手臂流经血液分离机,几分钟后又流进左手臂内。采集过程会持续几个小时,捐献者需要一直保持平躺姿式,而且胳膊不能弯曲,这样才能确保造血干细胞采集顺利。 经过三个小时的采集,18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浮液被成功分离出来,这份生命的火种将会有专业人士送到其他城市,为远方的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非血缘关系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第一次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时,我还有些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帮助到别人。”2000年出生的陆冰冰就读于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是一名研一学生。 陆冰冰长期热心于公益,曾去甘肃支教,也曾参与无偿献血的活动。目前,陆冰冰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180小时。 2022年5月,学校组织无偿献血,陆冰冰和同学一起办理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采血入库。没想到,才过了九个月,便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陆父是一名医生,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陆冰冰认为治病救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能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让对方免受病痛的折磨,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我觉得很有意义。”于是,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陆冰冰便毫不犹豫的选择无偿帮助患者。 “我身高168厘米,体重95斤。”陆冰冰是个身材高挑、纤细的女孩,她笑着说,刚开始,误以为体重不到100斤便不能捐献,于是她一顿猛吃,但增肥效果不佳,后来得知自己体重达标,才转变思路,开始清淡饮食、早睡早起,尽心尽力为捐献做准备,力求让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状态,以给患者提供更健康的造血干细胞。 经过多日的锻炼,陆冰冰明显感到自己体能和身体状态的提升。今年5月,在家属的陪同下,陆冰冰进行体检,各项条件符合,捐献提上日程。7月1日,陆冰冰来到了宁波,开始注射动员剂。五天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能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让对方免受病痛的折磨,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我觉得很有意义”。陆冰冰的父亲是一名医生,耳濡目染之下,陆冰冰认为治病救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她毫不犹豫选择帮助患者。 “希望患者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切顺利,早日开启灿烂的人生!”陆冰冰为远方的患者加油鼓劲,祝愿他早日康复。同时,她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生命的希望。 谢谢你,陆冰冰! 来源|人民日报 慈溪日报
(910)熊亚斌 – 鄞州区第32例在甬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3年05月16日

(910)熊亚斌 – 鄞州区第32例在甬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3年05月16日

浙江省第910例、宁波第1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熊亚斌,来自宁波鄞州,5月16日完成捐献305mL造血干细胞。 5月16日,原籍云南大理的熊亚斌在甬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鄞州区第3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998年出生的熊亚斌于2020年在福州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22年3月熊亚斌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他积极克服疫情影响,配合区红十字会开展高分辨和体检等各项准备工作。后因患者原因捐献程序暂停。今年4月,患者具备移植条件,为尽快挽救患者生命,熊亚斌进行了二次体检,并于5月12日加急入院准备捐献。 在注射四天动员剂后,今天早上8:40开始采集,到13:05圆满结束,熊亚斌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05毫升,为远方的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 来源:鄞州区红十字会
(904)戴妍 – 希望她能和我女儿一样活蹦乱跳! – 2023年04月28日

(904)戴妍 – 希望她能和我女儿一样活蹦乱跳! – 2023年04月28日

4月28日11点15分,鄞州区首南街道和众社区社工戴妍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捐献16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成为宁波市第1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为一名8岁女孩带去了生的希望。 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会打听到,她是鄞州区社工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从全市来看,2017年,曾有社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是第二例。 “连我最喜欢的泡椒牛蛙都戒了” 走进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专属病房,戴妍正躺在病床上。随着针管缓缓插入血管,鲜红的血液流进血细胞分离机,一场爱心救援正式开始了。 病房布置得很有仪式感。病床上方写着,浙江捐献第904例,宁波捐献第150例。抬眼,墙面上是一行红色的立体字:“爱心点燃希望,奉献重铸生命!”戴妍直言,走进病房的那一刻,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能用一己之力挽救一个生命,我觉得很幸运!” 今年3月1日,戴妍接到鄞州区红十字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她是否愿意进行高分辨率配型。 “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堪比中彩票,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戴妍特意查询了相关资料,非血缘关系配型的可能性是几万分之一。电话里,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3月18日,戴妍前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集高分辨配型,同时进行全面体检。那段时间,她每天坚持散步,日行上万步。“以前我是个吃货,但这一个月都是清淡饮食为主,连我最喜欢的泡椒牛蛙都戒了!” “整整12年,没想到我有机会去挽救一条生命,我非常愿意!”病床上,戴妍和记者回忆起10多年前的一幕。2011年5月,首南街道街道红十字会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戴妍就是那次报名入库的。回家时,她只是轻描淡写和母亲说了一嘴:“老妈,我现在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了,以后有机会救人一命!”没想到,她梦想成真了。 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 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和戴妍配型成功的是一名8岁小女孩。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她却承受着病痛的折磨。目前,她正在上海某医院,等待“生命的种子”。 戴妍今年39岁,当社工13年。她是两个女孩的母亲,大女儿15岁,小女儿6岁。4月24日来医院时,她和小女儿约定:“妈妈要去当英雄了,你要在家乖乖的。”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前两天晚上,老人还把她带来医院,她一定要黏着我睡。”戴妍说。 病床上的戴妍状态不错,和记者有说有笑,只是目光时不时会瞄向一边的血细胞分离机。“医生,我的干细胞质量没问题吧?”“你们可以多输一点,我现在感觉还不错!” 在医院,记者看到了一封手写的感谢信,是工作人员转交给戴妍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期还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突如其来的噩耗,改变了她的命运……”写信的是和她配型成功的女孩的父亲。字里行间,女孩的形象,在戴妍心里越来越清晰。 “孩子的妈妈十月怀胎给了她生命,您用鲜红的血液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您就是她的妈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相见,孩子带着您捐献的血液叫您一声‘妈妈’。”每每看这封信,戴妍总会鼻酸。 “一想到这个孩子和我女儿一般大,我就更想帮帮她,给她一个全新的生命。”从4月24日入院开始,戴妍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这个女孩已经入仓,我不能有任何意外。这几天我都吃住在医院,安安心心等捐献。” “希望她早日恢复健康,和我女儿一样,能活蹦乱跳的!”当天早上,她也给这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写了一张贺卡。 “人生太奇妙,当年抽样入库成为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但现在因为特殊的缘分,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识。希望长大后你能做个温暖而善良的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绵薄之力!” 昨日11点40分左右,工作人员将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放入专门的运输箱,小心翼翼呵护着“生命的种子”。顺利的话,当天下午,这些干细胞将在小女孩身上“重生”。 【新闻多一点】 随着社会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贡献“生命的种子”。每一例捐献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温度。 宁波自2003年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入库志愿者已达1.5万余人,实现捐献150例,居全省前列。每年宁波新增入库志愿者1500例左右,每年成功配型20余例。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陈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