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方康浩 – 致敬!温商院三年涌现出五位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3年11月13日

(971)方康浩 – 致敬!温商院三年涌现出五位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3年11月13日

11月13日中午,经过4个小时采集,我校国际学院大四学生方康浩顺利捐献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随即被送往北京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据悉,这是我校三年内涌现出的第五例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天上午,校长助理谢世民一行来到温州某医院病房,代表全体师生向方康浩同学表示敬意,点赞他以大爱精神续写“爱心专列号”故事,并递上学校创办人张汉鸣先生慈善基金会1万元慰问金。 “之前听说患者受到感染不能如期捐献,我内心很失落,很担心患者能不能挺过来。后来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电话通知,心情又非常高兴,很庆幸能帮上这位匹配概率只有十万份之一的有缘人。”方康浩躺在病床上微笑着说,除了刚开始有少许不适,整个捐献过程并没有当初想象的紧张和难受。 方康浩是国际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本科(intl)学生。2021年5月,他在学校参加由血液银行-温商院分行组织的无偿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马上主动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意书并采集血样,自此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2023年9月,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他既惊讶又觉得很神奇。 “真没想过,能遇到十万分之一的另一半!”刚接到电话时,方康浩还有些蒙。经过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讲解后,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这名患者唯一的生存希望。 “没问题,这颗生命的种子就由我来传递。”方康浩立马答应捐献,随后给家人耐心讲解相关知识。他父亲还特地来温州向一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生朋友了解情况,打消顾虑后,家人们都非常支持孩子的大义之举。 在市红十字会的安排下,方康浩再次进行高分辨检测和全面体格体检,结果均符合捐献标准和要求。在医院观察的五天时间内,他积极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最终顺利通过此次捐献,成为温州市第10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如果能救人一命,那就太值得了”。自2020年以来,我校共涌现出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全省高校颇为罕见。今年9月,我校河南籍大学生谢添在老家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郑州市本年度第四位“00后”大学生捐献者;2022年7月8日和19日,我校应届毕业生郑伟庆、大二学生鲍辰威分别在温州和杭州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早在2020年1月,我校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茹扬成为当年浙江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此后这个纪录被学弟连续刷新。 来源:温州商学院
(959)戴高乐 – 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接力续航! – 2023年09月26日

(959)戴高乐 – 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接力续航! – 2023年09月26日

9月26日,95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戴高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鹿城区第16例,温州第1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大学时期,戴高乐就热衷志愿服务。毕业后,曾作为社区志愿者,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一定的了解、认知并采样入库。今年的某一天,他接到来自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初配成功的电话,并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捐献并进行体检,没有一丝犹豫,斩钉截铁地回复:“不需要考虑。如果需要,我就一定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积极配合完成各个流程,做好了捐献前的准备工作;温州市红十字会、鹿城区红十字会为他举行欢送会并将其送入院。 采集工作结束,造血干细胞悬浮液被封闭保存在一个特制的盒子里,经医院分析检测,确认捐献符合患者需求,这些“生命种子”将被很快移植到一位白血病患者身上。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从此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戴高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他的善举也将激励鼓舞更多青年投入红十字公益事业中,在服务社会、奉献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温州市红十字会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943)易彬彬 – 从受助者到捐赠者!23岁女孩做了一件救命的好事 – 2023年08月18日

(943)易彬彬 – 从受助者到捐赠者!23岁女孩做了一件救命的好事 – 2023年08月18日

8月18日,在温州某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传来了《海绵宝宝》动画片的声音,原来是23岁的瑞安女孩易彬彬,边看着动画片《海绵宝宝》,一边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片”她说。 经过造血干细胞分离机4个多小时的运行,这位可爱又有爱的女孩成功捐献234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昧平生的患者送去“生命种子”,她成为浙江第9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瑞安市年龄最小的一名捐献者。 易彬彬曾是瑞安“云江助学”侨爱基金郑品海先生结对的受助学子,为了把自己感受过的爱传递下去,2018年8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她主动参加采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转眼5年过去了,今年5月底,易彬彬接到初筛匹配成功的消息,她第一时间就表达了捐献的意愿。“当我们通知易彬彬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瑞安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说。 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找到10个位点全相合的供者,并能顺利实现捐献是十分难得的,易彬彬与这位患者就是全相合。“我很惊讶能全匹配,有欣喜也有点害怕,但更多的是希望能帮助到他(她)” 确认自己符合捐献条件后,易彬彬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开始家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了解,她耐心解释,最终获得父母的支持。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并加入这个队伍,也许你的一个善举可以救助一个家庭,一条鲜活的生命”易彬彬说。 可爱又善良的女孩,为你点赞! 来源:浙江新闻
(922)陈骏康 – 我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只有“我要救人” – 2023年06月16日

(922)陈骏康 – 我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只有“我要救人” – 2023年06月16日

6月16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随着230cc的造血干细胞悬浮液从陈骏康体内抽离,远方一位素未谋面患者的生命灯塔正在慢慢被点亮。 从采集室中出来的陈同学,是温州医科大学第23例、温州市第10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陈骏康,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学生。 始于偶然,行于责任。陈骏康加入中华骨髓库源于2021年10月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当时献血车内的精美小礼物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中华骨髓库的相关信息后,我立刻下定决心加入库并留下血液样本。这是为他人续航生命的善举,我想做就去做了。”这一小小的举动,正等待着在未来的某天,为患者点燃生命的火种。 今年的3月,这颗火种点燃了生的希望。当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时,他整个人都有点懵,毕竟匹配成功的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虽然也会有些忐忑和顾虑,但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只有‘我要救人'。” 但是确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陈骏康的父母一开始出于健康考虑并未支持他。为此他做了许多功课:查阅大量资料、咨询相关方面专家、向捐献过的学长学姐请教经验……他这样说服父母:“假如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的病人是我,当你们听到骨髓匹配成功的消息,心里想的一定是希望那位陌生人能够同意捐献,我无法见死不救。” 从最初的匹配成功到完成捐献,他由衷地希望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回到正常生活。 对于陈骏康来说,这是一次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件非常纯粹而且光荣的事情。“当我选择温医大、选择临床,我就笃定拿手术刀治病救人是我的终生事业,我的人生轨迹注定与无数个生命紧紧相连。我是医学生,也是未来的医生,这身白大褂就是我的使命所在,我的责任所在。” 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陈骏康热爱运动,作为校羽毛球队的主力成员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他还满怀爱心,怀揣医学生 “救人”的本心,多次参与无偿献血以及志愿服务,用行动践行着对生命的尊重。 6月8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为陈同学举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出征仪式,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行汉,鹿城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陈志出席仪式,向陈同学表达祝福和慰问。 陈骏康提出,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能有更多人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给在绝望中苦苦等待的患者带去健康的希望。 以陈骏康等同学为代表的一届届温医人用爱心和奉献践行医学生的使命和担当,传递社会正能量,鼓舞更多人更好地了解生命大爱的精神内涵。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陈伊诺 柳毅品
(912)夏敏辉 – “髓”爱相传点亮生命火种 – 2023年05月19日

(912)夏敏辉 – “髓”爱相传点亮生命火种 – 2023年05月19日

5月19日,22岁小伙夏敏辉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了温州市第10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他捐赠的造血干细胞将输入一名配对成功的血液病患者体内,让受捐者重获生命曙光。 夏敏辉是温州市铁投集团的一名员工,平时热衷于足球等运动项目,身体素质一直不错。2021年4月20日,当时尚未毕业的他,在一次献血爱心活动中,主动报名,通过采集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1个多月前,夏敏辉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对成功。“期初说不犹豫是假的,但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我讲解了移植的过程和知识,我知道了捐献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我就想着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到他人,真的太有意义了。”在充分了解了情况之后,夏敏辉又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并最终得到理解和支持,踏出了捐献的第一步。 在经过高分辨配型、捐献前全面体检等流程后,夏敏辉最终确认符合捐献条件,在捐赠当天之前已进行连续五天动员剂的注射。5月19日,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血细胞分离之后,夏敏辉成功捐献2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经过后期一段时间的休养之后,待调理好身体,夏敏辉就能很快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重返工作岗位。 造血干细胞捐赠工作是一项“生命工程”和“爱心事业”,它与无偿献血一样,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市铁投集团在大力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认真践行“用心温暖每一程”的理念回馈社会、服务群众,多年来大力支持红十字会各项工作。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和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鼓励更多员工积极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队伍。 来源:温州网  见习记者 李雅
(894)陈建新 – 温医大“社恐”大男孩捐造血干细胞:“如果可以救人,那就去救” – 2023年04月14日

(894)陈建新 – 温医大“社恐”大男孩捐造血干细胞:“如果可以救人,那就去救” – 2023年04月14日

4月14日上午8时,在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第二临床医学院陈同学躺在病床上,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细长的血液循环管连接着他的手臂与血液分离机,历经四个多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完成了360cc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为素未谋面的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至此他也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第22例、温州市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沉默寡言,踏实勤恳,这是老师和同学对陈同学的初印象。“我有点社恐,不太会说话”,但陈同学一直怀揣着一颗奉献助人的“赤子心”。去年春天,在学校杏林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举办的一次献血活动中,他了解到中华骨髓库的存在,当即便决定入库。“当时过来本来是想献血的,没想到来迟一步,献血车走了,但造血干细胞宣传小组的同学们还在,于是顺便了解了‘生命相髓’,学习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他表示,尽管知道匹配成功的概率是几万分之一,但有机会救治他人生命的事情就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去做。“最初抽取血样的时候就告诉我有7天的静思期,让我考虑好是否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这是救人命的事情,我不会反悔。”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很好的“运气”。入库不到一年的时间,陈同学接连收到了配型成功、体检通过的好消息。那时候正值紧张的期初考,虽然学业上有诸多压力,但他仍坚定地表明捐献意愿。得益于热爱运动,生活习惯良好,陈同学的身体一向健康,符合捐献标准。其间,由于患者病情的不稳定,曾一度中断捐献流程,陈同学觉得很可惜,为自己没能帮上忙感到些许遗憾。“后来听到又可以捐献的消息,就很高兴还是能帮上忙,觉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也为自己能延续他的生命感到荣幸。” 从捐献前的5天起,陈同学就住进病房,每天都要打2支动员剂,另外医护人员还会对他进行体温检测、抽血等一系列例行事项,避免出现因为突然的感冒发烧而耽误捐献的情况,前后加起来大概需要请假半个月。“说实话有点担心课程跟不上,但救人要紧,落下的课之后补一下还是没问题的。”在没有检查的时间里,陈同学会在病床旁的书桌上抽空看书、做题。 “我想对大家说,捐献干细胞其实对自身并没有太大影响,都是能够恢复的,但对于需要的人来说那就是生命的曙光。我说不出很感性的话,也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情,只是想着:如果可以救人,那就去救。”陈同学表示,这次捐献对他来说是异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如果他的捐献能动员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群体中,那就是值得的。 4月10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开亮、乐清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郑巍、温州市红十字会爱心护髓志愿服务队队长徐盛杰还为陈同学举办了出征仪式,预祝他顺利捐献。 近年来,温医大生命相髓公益宣传中心以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核心,致力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与推广工作,定期组织造血干细胞入库活动,开展造血干细胞知识普及讲座。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动员温州地区高校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近4600人次。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871)仇逸楠 – 乐清小伙捐献“生命火种” 跨越千里为生命“续航” – 2023年02月24日

(871)仇逸楠 – 乐清小伙捐献“生命火种” 跨越千里为生命“续航” – 2023年02月24日

2月24日,温州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萧枫一行,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望慰问温州市第99例、2023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乐清小伙仇逸楠,对他的大爱行为表示赞扬和感谢。当天,他捐出“生命火种”的34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用于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今年24岁的仇逸楠家住乐清城东街道,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大一读书时,他响应学校的号召,将自己的血液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大一时,我就在学校做志愿者,当时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后,我一点没犹豫就申请加入了。”仇逸楠说,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爸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受爸爸的影响,碰上做公益的机会,他就会去做。 2022年10月,仇逸楠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有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配型初配相合,询问其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随后,他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得到了爸爸的大力支持。 今年2月24日,仇逸楠在温医大附一院经过连续5天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后,成功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捐献出造血干细胞。 “仇逸楠的爱心将为千里之外的患者送去‘生命火种’,给一个生命和家庭带来希望。”乐清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金可悦表示,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是乐清市红十字会重要工作之一,2017年以来该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入库898份,成功捐献5例。 王萧枫询问了仇逸楠捐献过程中的身体状况,为他朗读了来自受捐对象的感谢信,对他的爱心善举表示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希望他的精神可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队伍中来,传递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在社会上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给更多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用自己真挚的爱心再造生命的奇迹。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 陈忠 通讯员 叶泱程
(853)林建敏 – 手里有伞就该帮助淋雨的人 – 2022年11月04日

(853)林建敏 – 手里有伞就该帮助淋雨的人 – 2022年11月04日

这两天,在浙江温州,躺在病床上的铁路工人林建敏终于实现了埋藏19年的心愿——把“希望之伞”回馈给正在“淋雨”的人。他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一名“90后”身患白血病的南京姑娘,为她带去生的希望。 今年44岁的林建敏是浙江省交通集团旗下金温铁道公司的一名道口工。他自2004年成为一名无偿献血者以来,已献血16次,累计达到6000毫升,获得过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我总想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去给别人‘撑伞’。”谈起加入无偿献血的初衷,林建敏说,女儿在1岁时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做手术时需要大量血液。当女儿手术成功后,他当即决定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回馈社会。随着他献血次数越来越多,这也渐渐变成了一种延续多年的习惯。后来,他的妻子也一起加入了无偿献血行列,夫妻俩累计献血已超过10000毫升。 2017年6月,林建敏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时,血站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份宣传材料,动员他加入中华骨髓库,还给他普及了一些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在和妻子商议后,他随即采集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志愿者。 “只要是能帮助人的事情,我就愿意去尝试。19年来,我一直希望给社会更多的回馈,曾经的陌生血液救助了我女儿的生命,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等到一个真正救人的机会。”林建敏说,“真没想到,时隔5年,这次能和一名陌生女孩配型成功!与其说是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这个女孩,不如说是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后,林建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饮食、锻炼身体,以保持最佳身体状态。妻子为了让他全身心做好捐献造血干细胞准备,主动分担了更多家务,并积极鼓励他。 在确定好捐献时间后,林建敏向单位说明情况,并请了半个月的假。让林建敏感到温暖的是,领导和同事都非常支持他的决定。 采集造血干细胞时,林建敏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脸上满是欣慰。他说:“只要能救人,承受一点痛根本不算什么。”陪护在一旁的妻子,虽然有些心疼,但十分理解他。 如今,林建敏已进入身体恢复阶段,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远方那位陌生的南京姑娘早日康复。“‘90后’的她正处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在心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希望她能感受到正常人所拥有的一切美好。” 来源:中国新闻网(黄慧 伍善桥)
(851)施德超 – 温州第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让生命不再苍白 – 2022年10月28日

(851)施德超 – 温州第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让生命不再苍白 – 2022年10月28日

10月28日上午,在温州某医院,施德超经过4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施德超也因此成为温州市第97例,平阳第4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早在2016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施德超便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19年,施德超接到平阳县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对成功,他慎重思考后答应捐献,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没有捐献成功。今年6月,施德超再一次遇到了自己生命中几十万分之一的“髓缘”,当接到平阳县红十字会的通知时,施德超丝毫没有犹豫,当即表示愿意捐献。 随后4个月的时间里,施德超谨遵医嘱并注意饮食和睡眠。10月24日,施德超入住温州某医院,连续注射5天“动员剂”后,于28日上午开始采集。躺在血液科细胞分离室病床上,血液从施德超的静脉中抽出,经过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剩余血液回输到体内。床边不停运转的分离机,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系上了纽带。 今年以来,平阳县红十字会成功实现捐献3例,累计4例,并逐渐呈现出了从数年一位捐献者,到一年数位捐献者转变的发展态势,平阳县红十字会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血液病患者重新开启他们的生命之门,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来源:平阳县红十字会
(845)金娟娟 – 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 2022年10月20日

(845)金娟娟 – 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 2022年10月20日

“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10月20号,造血干捐献志愿者金娟娟在温州某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不相识的患者带去一份生命的希望,金娟娟也成为了温州第96例,瓯海区第1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几年前,知道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后,金娟娟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联系到了瓯海区红十字会,“我当时就在想,我要不要也加入一份,到时候也能帮助到别人。”同时,她也是一位患者家属,更能知道血液配型成功后患者的幸运,在8月份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金娟娟没有丝毫犹豫,还提出要提前向单位请假。 高分辨确认、捐献前体检都异常顺利,很快就准备入院采集,即使注射动员剂后有些许不适,“我就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希望他们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金娟娟义无反顾克服了不适,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捐献成功后,金娟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能为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希望他们知道,自己的血能拯救别人,拯救一个新的生命,为一家人带去生的希望。”她还对患者发出了殷切的盼望:“一定要克服困难,顺顺利利地出院,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来源:瓯海区红十字会
(832)余成峰 – 捐献者捐献日恰逢生日,缘分与爱 – 2022年09月23日

(832)余成峰 – 捐献者捐献日恰逢生日,缘分与爱 – 2022年09月23日

日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6岁的余成峰在医护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志愿者的见证与祝福中,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18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当天,这些生命的“种子”被送往远方,为一名2岁的小女孩带去重生的希望,余成峰也成为全国第14000例,平阳第3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我找不到任何不捐赠的理由,我的内心告诉我,这是救人的事,必须做!”9月23日,躺在采集室里捐献干细胞的余成峰坚定地说。 余成峰是地地道道的平阳人,他是一名数字电影播放员。“正直、乐观、讲义气”是身边人对他的评价。早在2018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余成峰留存了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 今年7月,余成峰遇见自己生命中十万分之一的“髓缘”。他通过县红十字会,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捐献意见时,余成峰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让我碰上了是缘分的安排!”通过配型得知,自己与患者的骨髓高度吻合,在非血缘关系中,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很低,仅为几十万分之一,余成峰在感叹缘分奇妙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要为这名患者捐献干细胞的决心。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余成峰完成了高分辨确认、捐献前体检等流程。在等待捐献过程中,他也不忘积极锻炼身体,调整作息,为即将到来的捐献做准备。不过,当余成峰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时,却受到了一些质疑:“这对身体不好吧?”于是,他耐心地向大家进行科普。“那些质疑不会影响我的决定,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件正确的事,答应了就是要义无反顾。”余成峰说。 转眼到了捐献的日子。9月19日,余成峰安排好工作后前往温州进行捐赠。连续注射5天“动员剂”后,9月23日上午开始采集。采集过程中,中途不能动、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凑巧的是,采集这天刚好是余成峰46岁的生日,也是另外一个“他”获得重生的日子! 躺在血液科细胞分离室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不断地循环、被提取出来的造血干细胞越来越多,想到自己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生命,余成峰的心里百感交集,“那个时候,工作人员给我读了受捐者母亲写的感谢信。信中说她的孩子还不满2岁,她说谢谢我替她关上了孩子通往天堂的那扇门……我突然意识到,我挽救的不只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家庭。我觉得这是我收获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得知当天是余成峰的生日,红十字工作人员在现场为他准备了蛋糕和鲜花,让他过了一个既难忘又有意义的生日。 在这一天,余成峰实现了他的初心,完成了他的使命,也成为了我县第3位“生命火种”的传递者。 来源:新平阳报   记者 林子婧
(826)池益利 – 我把这看作一种缘分 – 2022年09月09日

(826)池益利 – 我把这看作一种缘分 – 2022年09月09日

浙江省第826例捐献者池益利,来自温州鹿城,9月9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集22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池益利是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血液病科的一名住院医师,今年是他入职该院的第二年,而他也是该院第4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工作者。 “今年七月左右,我接到初筛配型成功的电话,既意外又惊喜。”9月9日,记者联系到池益利时,他刚刚完成捐献。 今年27岁池益利,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温州医科大学。“我父亲是一名无偿献血积极分子,他的坚持影响周围很多人,包括我。”池益利说,他念大一时在进校园的采血车上完成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完成那一刻,我觉得非常有意义。”2020年正在读研究生他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因为看了边上的造血干细胞宣传资料,当即进行了登记。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接触过一些苦苦等待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病人,他们无助的眼神,我难以忘怀。”池益利说,当他得知自己初筛配型成功后,他立刻与家人沟通了想法,家人们都支持他捐献。之后,他抽取血样与患者进行HLA高分辨分型检测配对,结果显示全相合,同时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符合捐献条件。 池益利是浙江省第826例、温州市第93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我把这看作一种缘分。”池益利说,他很幸运,能传递“生命火种”。 来源: 温州晚报   记者 陈培培 陈洋洋
(823)李一新 – 传递正能量,为生命续航 – 2022年09月02日

(823)李一新 – 传递正能量,为生命续航 – 2022年09月02日

“让生命更有价值!”2022年9月2日,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督察支队李一新同志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陌生人送去“生命的种子”。李一新同志是浙江省第823例、温州市第92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也是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第一位捐献者。 工作骨干 李一新2000年参加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从温州市劳动教养管理所的岗位转任到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督察支队工作,现任督察支队五大队教导员。该同志是支队督察和办案骨干,多次主持、参与重大案件办理。 献血标兵 李一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热心公益活动,多次参与无偿献血。2016年6月,他和爱人在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去温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献血过程中偶然看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材料,两人当场决定留存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捐献者心声 2022年8月2日,李一新接到初筛匹配成功的通知,毫不犹豫同意捐献。8月3日,李一新抽取血样与患者进行HLA高分辨分型检测配对,结果显示全相合。 8月5日、8月11日,李一新进行捐献前的身体健康检查,体检结果符合捐献条件;在此过程中,家人们担心捐献可能对其身体造成负担,李一新耐心与家人沟通,并表示:“捐献成功很可能救人一命,我一定要去!”他说:“作为公民,作为综合行政执法人,要为社会奉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以小爱带动大爱,让爱心不断传递,让大家感受到更多温暖和阳光。”最终他成功说服家人,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欢送捐献者 在得知李一新同志的事迹后,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立即给予最大的关怀,于8月29日上午组织召开“李一新同志造血干细胞捐献欢送仪式”。 会议由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徐清雨主持并讲话,他代表局党组对李一新同志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李一新同志的行动给予充分肯定。 他指出,李一新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情·大爱”,践行了“城市有我更美好”,体现了综合执法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值得全市系统学习和敬佩,并表示李一新同志的善举为受益者带去了生的希望,将会以“榜样力量”引领发扬爱岗敬业、热心公益的优良作风,在全市系统不断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氛围,激发更多人为建设温州文明城市贡献综合执法力量。 来源: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812)郎孚尧 – 能够匹配成功就是”有缘人“,我一定要救他…… – 2022年08月12日

(812)郎孚尧 – 能够匹配成功就是”有缘人“,我一定要救他…… – 2022年08月12日

“谢谢您,正是您的勇敢和无私奉献,让孩子的生命得以重新扬帆启航。孩子很幸运,从此,在这世上多了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8月12日上午,在温州的一家医院,“95”后的郎孚尧躺在采集床上,一边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一边听工作人员读完受捐者家属写来的感谢信。 3个半小时后,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完成,为一名2岁血液病患儿送去了生命的希望。他也因此成为了浙江省第812例、温州市第91例、平阳县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27岁的郎孚尧是黑龙江小伙,目前在鳌江镇某建筑工程公司工作。8年前,还是高中生的他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留存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郎孚尧没想到,当时自己的这个举动,竟能帮助素未谋面的“有缘人”得以重生。 今年6月,郎孚尧接到温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他与一名血液病患儿初配成功。当问他是否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郎孚尧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我的孩子刚满一周岁,我很能理解这种急迫的心情,能够匹配成功就是‘有缘人’,我一定要救他,也是给我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郎孚尧告诉记者,因为当初登记的是高中时的联系方式,温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经过多方联系对接,辗转通过远在黑龙江的家人找到自己,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也深深打动了他,而他的家人们对他的捐献决定也非常支持。 决定捐献后,郎孚尧积极配合各项身体检查,但第一次的体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指标并未达到理想标准。于是他遵照医嘱,积极锻炼身体,戒烟戒酒,控制饮食、保持健康作息。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郎孚尧终于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以及各项体检等一道道“关卡”,采集时间定在了8月12日。“体检前一直很担心,怕自己的身体指标不合格,直到检查完确定可以捐献后才松了一口气,真的是太好了。”郎孚尧告诉记者。 据了解, 非亲缘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非常低,是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行列中,让更多患者获得‘生’的希望。”郎孚尧说道。 来源:新平阳  记者 余芳芳
(800)郑伟庆 – 00后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刷新全省最年轻纪录 – 2022年07月08日

(800)郑伟庆 – 00后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刷新全省最年轻纪录 – 2022年07月08日

“我只是出一份力,做一件小事,希望能帮到远方的有缘人。”7月8日11时30分,经过3个小时30分钟的采集,温州商学院学生郑伟庆完成了2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2001年出生的他,也是浙江省第8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目前全省捐献者中年龄最小。 躺在病床上,郑伟庆没有犹豫,他告诉记者,“献出一份血,传递一份爱”,他很荣幸自己能够帮助他人,这点付出不值一提,这是一件“救命事”。 郑伟庆来自温州文成,今年6月底,他完成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作为应届毕业生,本来要急着找工作,因为这场捐献搁置。就在2个月前,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筛查,他的血型与外省一位年轻的白血病女孩相符。 实际上,非亲缘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从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很多患者由于等待不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而失去宝贵的生命。2020年12月,郑伟庆才加入中华骨髓库,时隔1年多就配对成功,他也感到难以置信,他找到辅导员林灵老师进行核实,开启了捐献流程。 郑伟庆,一米八的大高个,是个年轻壮小伙。为了能达到符合捐献条件,经检查后,医生建议他调整作息和运动。于是,近一个月时间,郑伟庆每天早睡早起、三餐清淡,坚持跑步和打羽毛球。期间经历了4次复查,终于在6月中旬确定匹配成功。他说,“一个人一生最多只会遇到一个捐献者,也许这就是缘分,那个患者应该也一直在等我,希望我的血能为她重新点亮生的希望。” 在林灵老师眼里,郑伟庆平时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大一入校后,郑伟庆就积极参加学校红十字会等组织开展的无偿献血等各类公益志愿组织,逐渐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流程以及重要意义。学校里,血液银行温州商学院分行致力于城市无偿献血工作开展,去年3月,郑伟庆凭借自身努力以及出色表现,担任首届副行长,积极参与推进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 捐献当天,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管理中心、温州市红十字会以及温州商学院等领导代表先后来医院看望郑伟庆,并高度赞扬他的善举,感谢他用特殊的方式挽救了他人的生命,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浙江省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献血活动,温州商学院重视爱心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1月17日,该校学生茹扬曾是浙江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如今该校两学生先后刷新了这个纪录。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艳琼 视频 沈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