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电影《遇见陌生人》在杭首映 讲述关于浙江狱警的暖心故事

公益电影《遇见陌生人》在杭首映 讲述关于浙江狱警的暖心故事

说到警察题材的影视剧,耳熟目详的是香港警匪片,扣人心弦的悬疑剧情、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但关于监狱警察的影视剧却不多见。 11月26日,一部关于监狱警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益电影《遇见陌生人》在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剧院首映,它讲述了监狱警察那些关于爱的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狱警——这个正义敬业又充满奉献的群体。余杭区红十字志愿者、监狱民警等500余人成了它的首批观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佘新荷,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负责人等出席首映式。 这是以浙江省第四监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靳毅、解阳建两位民警为原型拍摄的公益电影。影片从主持人俞柏鸿主持节目《遇见陌生人》开始,由一封女孩的来信讲述了一个暖心故事。 “今天一位来自厦门的女孩给我分享了 她和陌生人的故事。 这个夏天, 一名陌生人为她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让患有白血病的她重获了生命, 如今她快要出院了, 希望通过我的节目能向这位陌生人, 说一声谢谢。” …… 影片中,大墙内挽救心灵的胖警察谢东明,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教导员靳一凡的影响下,也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高配成功的讯息传来,随之而来的是谢东明体重超标导致指标不符,不能捐献的情况。 躺在病床上,等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是花季女孩阳子,失去父亲的她有游泳运动员的梦想,有朦胧美好的初恋男友,如果没有白血病的突然来袭,女孩的青春和她的世界一定是最好的模样。 茫茫人海,素不相识的两个陌生人,因为医治白血病有了交集,谢东明第一次面对需要拯救鲜活生命的沉重,他要说服家人理解,要开始健康锻炼、科学减肥,力争血液指标合格。工作之余,在教导员靳一凡的鼓励陪伴下,他展开了和死神争夺阳子生命的赛跑。最终血液指标合格,成功完成了捐献。 首映式上,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影视系主任祝海贝说,“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希望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能以‘真纯’为视点,来关注我们身边的故事,拍摄感动我们的平民英雄故事。” 媒体评论员俞柏鸿说,“公益电影以难能可贵的真实打动人心,监狱将社会公益作为监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善良点亮社会,也将感染社会,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 一路陪伴两位捐献者走来的余杭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吴芳华说道,“一所监狱,在六千万分之一配对概率下,连续出现两位成功捐献者,这不是偶然,在监狱民警大爱的警营文化感召下,我觉得是必然。” 靳毅(左)、解阳建(右) 电影里面教导员靳一凡和谢东明的原型是我省第四监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靳毅和解阳建,他俩说,“在得知自己配型成功的时候,内心是激动的,也是矛盾的,因为家人可能不会同意,但是一想到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就坚持做下去。”据了解,靳毅迄今为止,已经献血73次,最近一次是在几天前,他说,“从2001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反正60岁之前都是可以献血的,我要把这件公益事情坚持下去。” 解阳建在2017年4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他刚结婚,还没孩子,家人得知此事十分担忧。解阳建说,“当时父母不同意,觉得会伤害身体,但我还是没有动摇,一方面安抚他们,一方面锻炼身体,让身体的各项指标达到捐献的要求。”如今的他,已经升级成为一名父亲,也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及公益活动的志愿者。 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余杭服务队队长陆洪鑫在观看电影后热泪盈眶,他感动地说:“有很多白血病小孩都在等待着造血干细胞,我们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让更多患者得到救助,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目前,省第四监狱已经有18位民警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刻准备着为下一个“阳子”奉献“生命的种子”。我省已有7万5千余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截至11月26日,已成功实现捐献443例。 来自:新蓝网   记者 韩喆
阅读 1,465 次
为生命接力 海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故事拍成微电影

为生命接力 海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故事拍成微电影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享受着生命的馈赠之时,是否会想到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群在死亡线边缘挣扎的人正苦苦期盼着、等待着生命的延续?” 他们就是白血病患者。他们中的多数人本可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而获得新生,但由于找不到配型相合的志愿捐献者,最终要面对死亡。 5月8日上午,恰逢第71个“世界红十字日”之际,为了给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提供生的希望,“2018年度海宁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集暨无偿献血活动”在海宁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举行。 到目前为止,海宁仅六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案例,志愿者说起往事感慨落泪。 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概率极低,在非亲缘关系的供需者之间,配对相符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即便如此,还有一群人为此而努力。 周鑫依、张雁新、虞彦、张钱华、陈建孙(从左至右) 上午8点,有志愿者陆续赶来。“工作人员”中有些特别的人,他们就是海宁曾经成功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张钱华、陈建孙、虞彦、张雁新和周鑫依。 他们穿着志愿者服装,一边检查捐献志愿者填写的登记表和志愿书,一边耐心地回答着各种问题。 志愿者张钱华 张钱华是海宁中国皮革城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副经理,也是海宁市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海宁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 2006年5月,骑着自行车去献血的张钱华无意中发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征集。“当时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了解不多,但想着有可能能救人一命,于是就去了。” 2008年11月,张钱华第一次接到红十字会打来的告知初配成功电话,可惜在后期检查中,张钱华有两项指标不合格。 当从医生处得知这两项指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而合格时,为了救人,张钱华开始了“为生命而奔跑”的行动。 整整3个多月,他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累计奔跑650多公里。同时,他开始控制饮食,放弃了自己最爱的啤酒和夜宵,在瘦了十几斤后终于体检合格,成功实现捐献。 以张钱华的事迹为原型,嘉兴市红十字会拍摄了全市首部反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微电影《奔跑》。 志愿者张雁新 来自海宁市袁花镇五水共治办的张雁新也是成功捐献的志愿者之一。 2006年,和张钱华一样,他也是在献血车上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一直以来支持无偿献血的他,至2014年无偿献血累积已达4200毫升。 2014年11月,在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张雁新告诉记者,当时最终确定匹配的时候已经快过年了,一般年前都不安排手术,但考虑到患者病情,造血干细胞移植刻不容缓。于是,只花了一天时间安排好工作后,张雁新就赶到浙江省中医院做采集造血干细胞前的一系列准备。2015年1月28日下午13点25分,在持续了将近五个小时的采集后,2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被紧急运往北京,为北京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患者献上了生命的种子。 志愿者陈建孙 陈建孙是海宁市经济房建设发展中心的一名职工。他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完全是“阴差阳错”。起初,他只是想要去献血,但发现献血的队伍都排满了。“正好边上有志愿者问我愿不愿意捐骨髓,当时都是说捐骨髓而不是造血干细胞,我一想捐骨髓很疼的,还是算了吧,直到听了志愿者的解释我才同意的。”在匹配成功最终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家里人其实是很反对。 陈建孙说:“第一次和我母亲讲自己要去捐献骨髓,她还以为我在开玩笑,后来反应过来了就让亲戚各种打电话劝我。”但已经答应的事,就不能反悔,中途反悔比一开始就拒绝更不负责。因为从你同意捐献开始,你就给了患者一家活下去的希望,你的一切检查费用都是患者在支付。“在接受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前,患者需要躺在无菌室中杀死自己本身的白细胞,这时你如果临时反悔,那他就只能等死了,有的患者就是这么死去的。”说到这里,陈建孙忍不住微微哽咽。抱着这种心理,陈建孙最后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远在湖南的白血病患者。 志愿者周鑫依 周鑫依作为海宁首位捐献成功的女性,是海宁红达铝材的一名普通员工。她于2013年加入海宁义工,也是在做义工期间,她参加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活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最开始,周鑫依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不是很了解,在得知配对成功后,还有些许紧张。后来,她自己上网查看资料,再加上当时已经捐献成功的张雁新的鼓励,周鑫依慢慢放宽了心。最终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于2015年7月13日采集完成,给一名7岁的小男孩带去了生的希望。 来自海宁市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的虞彦和无偿献血量累计达到6400毫升的曹志军同样也是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们分别于2014年3月31日和2011年12月5日在浙江省中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年轻生命带去了希望的曙光。 当天,现场有100多名市民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队伍。 来自海昌街道的林特,是洛隆社区的一名党员。每年坚持献血的他早早地来到了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的登记入库。林特表示,造血干细胞的资源本就稀缺,况且这种捐献对身体本身是没有伤害的,作为一名党员更是有义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能帮到他人,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章非不仅是马桥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一员,还是海宁市采供血点的无偿献血服务志愿者。今天,作为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一早就来到医院帮忙布置场地。曾经当过兵的他从1997年开始一直坚持无偿献血,早在2005年,章非的造血干细胞信息就已经登记入库。 一个上午,100多名志愿者撸起袖子采样。一张张鲜艳的荣誉证书背后,记录着的是志愿者们无偿奉献的爱心与责任。一管管尤带着温暖体温的血样,承载着的是一个个年轻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 相关链接:造血干细胞捐献其实并不可怕 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与社会流传的“捐造血干细胞要在后腰穿刺,直接抽骨髓采集”说法不一样,很多人亲身经历捐献后才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原来不抽骨髓,只需要采血。 造血干细胞可来源于骨髓血、外周血、脐带血, 因此,并不是捐骨髓才能捐献造血干细胞。目前的造血干细胞主要是采集于外周血,采用肌肉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过程如同捐献成分血一样简单、安全。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它需要的仅仅是忍受短暂轻微不适的勇气。但这种轻微的不适将挽救一个濒危的生命,挽回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呢?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公民都可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你可以与当地红十字会或省级分库联系,在填写《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之后采集约6-8毫升血样。志愿捐献者的血样经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验之后,把相关信息及志愿捐献者基本资料录入到中华骨髓库数据库中,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志愿者了。 如果配型成功,再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血液化验,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取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150-200ml左右),整个过程安全方便,无损健康,但却是无数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希望,是爱心的奉献,是用“热血”为生命接力! 来自:浙江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   周梦洁
阅读 1,619 次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