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八”世界红十字日来临之际,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编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几十家主流媒体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为该书作序。他在序中写道:“书中记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了一颗又一颗的爱心凝聚在一起,汇成了一条生命的长河。”
生命之库
中华骨髓库从1992年建立至今,实现捐献8000余例。
目前,几乎每天都有志愿捐献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的故事或简单或曲折,都真诚而动人。他们当中有大学生自强之星、有同为捐献者的夫妻、有多年坚持献血的好青年……
他们不求回报,不求感谢,只求受捐者早日康复。当捐献者的生命种子注入患者体内,重新点燃生命之火时,捐献者和受捐者就成为彼此最为挂念的“陌生人”。他们为8000余名患者重新点燃了生命之火,为8000多个家庭送去希望。社会因为有许多这样的“陌生人”而更加温暖。
截至目前,265万在库志愿者时刻准备着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注入动力。因此,人们常说中华骨髓库是一个治病救人的“生命之库”,它为近百万名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筑起“生命长城”。
阳光之库
每一位捐献者和志愿捐献者都是红十字精神的实践者。他们的善举,除了挽救血液病患者之外,还带给社会满满的正能量。
中华骨髓库于1992年建立,但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谈捐“髓”色变,当时中华骨髓库仅有几千份数据,许许多多的患者因为找不到适合的“生命种子”而逝去。
就在这几千份数据中,来自上海的志愿者孙伟于1996年成功实现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首例成功捐献者。他告诉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敲骨吸髓”,对自身无害,却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家庭。但当时,受采集技术、资金、观念等种种因素影响,中华骨髓库库容增长依然缓慢。
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受政府委托重新启动中华骨髓库工作,随着采集技术的进步、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及相关捐献知识的逐渐普及,更多仁人志士参与到这项公益项目中,越来越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从10万人、20万人、50万人……到如今265万人,成为世界第四大骨髓库。
随着一个个成功捐献案例、一个个感人故事传颂开来,捐献者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赞许,促使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给数以万计的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得以进一步弘扬和传递,为这个社会播洒守望相助的温暖阳光。
希望之库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位捐献者不仅是赠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曾经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历莉说:“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赠与者,其实我也是一位收获者。通过捐献,我的人生更加丰富,更有价值。”
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学子,由于现实大学生活与理想相差较远,整日沉迷网游,学业不断亮起“红灯”。一次无偿献血时,他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不久配型成功。从决定捐献到完成捐献,这个过程让他再次找到生命的意义与目标,不再沉迷于网游,顺利完成学业,在业余时间帮助他人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妈妈感慨地说:“经历这次捐献,孩子真正长大了,我感到特别的欣慰。”
2018年,由中华骨髓库组织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回访活动中,许多捐献者通过各种方式回复骨髓库:“我很好,生活得很愉快!请放心!”
在青海省深山里一所小学任教的扎西东智成功捐献后,当地的乡亲们视他为英雄。他将自己捐献的过程告诉孩子们,更将一颗爱心种子深深种植在孩子们心中。
外交之库
曾几何时,中国大陆的患者寻找配型,只能求助于境外骨髓库,现在,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源源不断输送出去。截至目前,涉外捐献达300余例,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当中有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张宝;有为印度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安徽捐献者刘志文等,他们展现了中国人的友好与善良,更是我国外交史上一道亮丽风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华骨髓库还将继续汇聚更多爱心,担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人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架起生命之桥。
正如陈竺会长在序中所写:“捐献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是一种挽救生命的爱心行为,是一种造福人类的公益行为,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来自:《中国红十字报》 2019/5/7 A3版 作者:曹芦松 杜海英
附: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一书向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表达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切和敬意,通过集中展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事迹和风采,进一步传播“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理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了解、支持、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
点击查看电子书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