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种子”在“浙”里生长

2025-09-22 23:03  阅读 39 次 评论 0 条

2025年9月20日,当我们翻开日历,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今年的主题为一句英文——Celebrating Hope Heroes,翻译成中文是“致敬希望英雄”。

英雄在哪儿?其实英雄就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采样加入“生命的种子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是撸起袖子捐献“生命种子”的捐献者,是不辞辛劳奔波在城市间的“生命快递员”,是在跑道上用脚步丈量大爱的“公益跑团”成员,是球场上“茵”为有爱、“益”起行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足球队队员。

今天,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也照见自己——因为在浙江,捐献造血干细胞早已不是少数人的“壮举”,而是一个省域的价值选择、一种人人可及的时代风尚。

从“十年百例”到“年超百例”:

数字里蕴藏着大家的认同

在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认同”最关键。

从2003年实现首例捐献起步,到历经十年达成“百例”里程碑,再到2020年开始迈入“年超百例”的新阶段;这一组组持续攀升的数字,不仅清晰勾勒出了事业发展的轨迹,更折射出社会各界对这项生命事业的广泛认可、主动参与和坚定支持。

认同促进发展

十年百例见证成长

2003年,章焱成为浙江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2年,浙江实现第100例捐献。

“十年百例”,是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第一次跨越;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与成长。

认同成就突破

年超百例见证风尚

自2020年以来,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每年都超过百例。短短8年,完成了从“十年百例”到“年超百例”的跨越。

这第二次跨越,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浙”里爱心生长的“加速度”,更是文明共识的“风尚标”。

认同凝聚力量

捐献质效见证卓越

截至2025年9月20日,浙江有造血干细胞采样入库志愿者14.14万名,累计捐献1265例,其中24例捐献案例还将“生命种子”播撒到境外。

放在全国捐献“坐标系”中看,浙江以不到全国4%的入库志愿者数量,贡献了全国近6%的捐献量。

放在自身发展“时间轴”上看,这份“高捐献率”的背后,是浙江捐献已然进入“快车道”——仅2020至2024五年的捐献总量,就已超过2003至2019年前17年的总和。

数字带来的惊叹号一个接一个,归根结底源于两个字:认同。认同,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撸起袖子说“我行”;认同,让“生命奇迹”一次又一次在浙江大地绽放。

这份因“认同”凝聚的大爱,不仅在省内滋养着生命希望,更跨越山海,让“生命种子”在异国他乡扎根,为“人道无国界”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从“大海捞针”到“跨越山海”:

爱在第六对相遇

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是发生在第六对染色体上的特殊 “生命之约”。这种相遇概率极其低,因此格外珍贵,但因为浙江十多万名乃至全国362万多名志愿者的持续加入,让相遇有了更多可能;而这份由配型催生的大爱,从不被地域与国界所束缚,它既守护着本土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希望,也跨越山海温暖异国同胞,生动诠释了“大爱无远弗届”的深刻内涵。

配型如捞针

守候创生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病患者最后的“生命密码”。配型成功的概率,常被形容为“大海捞针”——同胞兄弟姐妹间相合的概率是四分之一,非血缘关系则低至十万分之一。在浙江,数以万计入库志愿者的不断加持和持续守候,大大增强了患者获得救治的机遇。

24次跨洋接力

24次生命握手

当造血干细胞在第六对染色体上的配型,于茫茫人海中“握手”。那一刻,科学与人性都被点亮了。

浙江24例境外捐献,就是24次跨越山海的拥抱:从杭州到美国、从宁波到新加坡,从温州到韩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宏大理念,就这样照进了一个个普通人从绝望到有转机的命运里。

一首歌传大爱

一群人守初心

因为拥有爱,捐献者成为“大海捞针”中的异珍;因为爱的传播,“跨越山海”正逐渐成为常态。就像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原创歌曲《爱在路上》唱的那样:“拥有了爱,不畏困难,我们一直充满力量;传播着爱,风雨兼程,我们一路风采飞扬。”

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捐献“生命种子”的大爱义举告诉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只是写在白皮书里的文字,更跳动在一袋袋装满爱心和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中。

而这份对生命的珍视,不只存在于跨越国界的“隔空拥抱”中,更藏在本土每一次“使命必达”的护送里——有一群人,正执着地用脚步播撒着爱与希望。

从“捐献善举者”到“生命守护者”:

“小黄人”的接力之旅

在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生命链条”里,有一群身穿明黄色上衣的志愿者,他们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他们不是专职工作人员,而是之前捐过造血干细胞的人;从亲身完成捐献,到主动加入长期志愿服务,这群被昵称为“小黄人”的志愿者,完成了从一时的“捐献善举者”到长期的“生命守护者”的转变,用跨城市护送的行动,为生命接力筑牢了防线。

一次捐献是起点

一生守护是承诺

如果你在杭州东站或萧山机场,偶遇这样一群“明黄色”的身影——他们脚步匆匆,背着印有“生命种子”专用标志的储运包。

那很可能就是正在执行护送任务的“小黄人”,请你一定给他们点个赞。正是这抹温暖的“黄色”,日夜穿梭于城市之间,一次又一次地跑完了生命接力的“最后一公里”。

一路风尘仆仆

一路生命接力

截至目前,他们累计完成215次护送任务,覆盖24座城市、对接64家医院,总里程22.5万公里——他们护送“生命种子”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五圈半。服务队曾被授予“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们无惧风雨的坚守——无论昼夜寒暑、路途远近,都全力保障高效转运。他们恪守“使命必达”,以实际行动为生命接力筑牢防线。

只要信念不褪色

爱就会一直传下去

更动人的是,这支队伍全部由捐献者组成:他们曾经在采集室里“输出”造血干细胞,如今又穿上黄马甲“输出”信念。从填写入库志愿,到捐献“助人”,到参加捐献志愿服务“再助人”;这份志愿的信念从未褪色,爱的循环因此放大,生生不息,久久回荡。

“小黄人”们都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他们不仅以一次次的捐献传递生的希望,更以志愿服务的坚守延续着大爱。这份超越一时善举的长久热情,给捐献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我们看到普通人身上最动人的责任和担当。

如果说“小黄人”的护送是为“生命种子”保驾护航,那么还有一群人,正用奔跑的姿态将“捐献理念”传播得更远——他们就是活跃在马拉松赛道上的“为爱奔跑”公益跑团。

从“赛道奔跑”到“理念传播”:

用脚步点亮生命希望

当马拉松赛道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相遇,奔跑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跑马团的成员们,带着“我捐献,我健康”的信念,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赛场上奔跑。

他们不只是用脚步量着赛道的长度,更用行动传递着捐献的理念,让每一场马拉松的终点,都变成照亮血液病患者生命希望的新起点。

脚步丈量爱心

奔跑点亮生命

有人护送“生命种子”,有人用脚步“播撒”捐献理念。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跑马团走出浙江、跑向全国,在各个城市的马拉松赛道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身穿黄色赛服,主动亮出自己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身份,用行动宣传“我捐献,我健康”!

在赛道上亮明身份

在赛道外分享故事

浙江“为爱奔跑”捐献者跑团成立九年来,累计参与184场马拉松赛事,总奔跑里程超11000公里。

赛道上,他们胸前的号码布之上,那一行“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行你也行”的宣传标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赛道外,他们把捐献故事跑成流动的公益广告,向跑友们讲述“爱在第六对相遇”的奇妙缘分。

生活中是i人

传播中变e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捐献、加入捐献,这些平日里内敛寡言的“i人”,在公益宣传中主动“破圈”——他们学着在赛道上找镜头、亮身份,在终点找媒体、讲故事,渐渐变成了传播大爱中的“e人”。他们努力为爱奔跑,鼓舞和支撑着许多血液病患者重新走上“生命赛道”,重启美丽人生。

一位入库志愿者跑友在马拉松赛事上奋力冲刺。抵达终点后,他说:“每一公里,都是为素不相识的患者加油。”脚步丈量的是距离,传递的却是希望——当终点线的彩带落下,数据库里说不定就多了一盏“生命绿灯”。奔跑的意义,就这样被重新定义。

当奔跑让“捐献”被更多人看见,如何让每一份无私的善意不被遗忘、更被尊崇?浙江以创新的温暖机制,给出了让善意“能长久”的答案。

从“默默付出”到“被铭记尊崇”:

“榜单+家书”的温暖守护

为了不让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无私善意被辜负、被遗忘,浙江创建了“榜单+家书”的温暖激励机制:用月度榜单及时记录捐献者的荣誉,用年度家书传递跨时空的温情。

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制度设计,不光让捐献者的付出能被清楚看到、被真诚尊重,还为更多人加入这项生命事业营造了好氛围。

荣誉及时记下来

温情年年不缺席

有人可能会担心:捐了造血干细胞,会不会像云烟一样飘过,没人记得?浙江用行动和制度给出答案:每一位捐献者都会被记住。

每一次捐献,都有志愿服务队的队员陪着,还会被各级媒体争相报道。每个月,省红十字会的微信公众号都会推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榜”;每年,省红十字会还会评定“红十字公益之星”;到了年底年初,一封封带着墨香的“新年家书”会寄到全省各地的捐献者手中,信里有感谢、有叮嘱,还有牵挂。

让每一份善意“被看见”

吸引更多人“向未来”

很多捐献者会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收到的“家书”,分享自己的开心:“平凡生活的温暖时刻,来自省红十字会的一封新年家书。”“烟火年年,岁岁平安。”“家书抵万金!”“昨天晚上收到,今天晚上拆开,很棒的一件生日礼物!”“二十年后依然被记得,感谢!”

当善意被看见、被记住、被尊重,更多人就会把目光投向未来,愿意跟着加入,觉得捐献是件值得崇尚的事。

这是制度里的温情

更是文明的底色

“榜单+家书”这种机制,可不只是简单传递信息。它精心打造了一套有仪式感的温暖流程,让每一次无私的奉献,都能变成社会里清晰可见的精神坐标。榜单就像实时分享荣誉的“大屏幕”,家书是穿越时空的温情信物,两者结合,把个人的闪光时刻变成了大家都认可的文化符号。

它在无声地告诉大家: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浙江选择用最有人情味的方式,为普通人的善举“加冕”,让每一次对生命的托举,都变成城市记忆里温暖的印记,也搭建起了鼓励大家向善的长效机制。浙江用行动证明——用心守护善意的仪式感,本身就是一种难得又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当善意被看见、被尊重,越来越多的捐献者不再满足于“我要捐”这一次的善举,更主动变成“我会宣”的长期倡导者。

从“我要捐”到“我会宣”:

让文明涟漪层层传递

全国第一支省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足球队成立,正是大家从心底里想“宣传捐献”这份热情的生动体现,也是必然结果。而这,只是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不断深化的一个例子。

现在的捐献事业,正从“一个人参与”升级到“一群人传播”:越来越多的捐献者不光自己参与,还主动当起理念的传播者。这种转变就像往湖里扔了一颗石子,激起一圈圈文明的涟漪,让这项曾经看起来很遥远的生命事业,变成了每个人都能参与、都能做到的日常选择。

既挽袖救人又为爱代言

善举激发善行

2024年9月22日,在第十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之际,全国首支省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足球队——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足球队正式成立。

这支球队有28名队员,年龄大多在30至40岁之间,最年轻的队员才22岁。队员有交警、教师、大学生、快递员……虽然大家职业不同,但都有同一个身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热“血”澎湃

“茵”为有爱

更特别的是,他们球衣背后的号码代表每位队员在浙江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序号,特别有意义。他们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精神抖擞,绽放生命活力。

他们用实际行动倡导“生命至上、无私奉献”的捐献理念,用阳光健康的形象传递“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身体健康”的科学观念。

为爱“益”起行动

汇聚前行力量

加入“生命的种子库”,不只是足球队队员们郑重的承诺,更是他们热忱的呼唤。

浙江的经历告诉我们,造血干细胞捐献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身边实实在在能做的事”——一次挽袖捐献、几支动员剂注射、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能让陌生人之间有了血脉相连的缘分。

当“我要捐”升级为“我会宣”,当“一个人”扩展为“一群人”,文明恰似水波一样,一圈圈荡漾开来,安静却影响深远。

就像浙江红十字工作者原创歌曲《生命奇迹》歌词所写的:“生命的种子啊,相逢化作昂扬。”

致敬希望英雄

更致敬未来的你

“生命种子”在“浙”里生长。

这“生命种子”,从采样点的一次志愿登记中发芽,在捐献者挽袖输出的温暖里扎根,在“小黄人”跨城护送的征途上舒展枝叶,在跑马团向阳奔跑的赛道上汲取力量,又在“榜单”的荣光与“家书”的温情中筑牢根基,最后在足球队的绿茵宣讲、每位捐献者的故事里,化作照亮人心的文明之光。它让“帮助别人”从选择变成习惯,让“大爱”从故事变成日常,成了浙江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今天,我们致敬14.14万名入库志愿者、1265例捐献者、215次护送者、184场奔跑者,更致敬屏幕前的你——也许你还在犹豫,也许你正准备扫码登记。

请相信,在“生命的种子库”里,每一个ID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为血液病患者攥在掌心的“希望火种”——多一个ID,就多一次与死神掰手腕、为生命争机会的可能。你的一次扫码登记、一份入库志愿,或许就能让某个在化疗中煎熬的家庭,少一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多一分“看着亲人重获新生”的欢喜。毕竟,“浙”里的每颗“生命种子”能生根发芽,都是从这样一个“我愿意加入”的选择开始的。

9月20日——第十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这天,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群“希望英雄”,也把掌声献给未来可能加入的自己。

因为,当“致敬希望英雄”的横幅落下,新的故事已在路上——

那会是浙江人关于“善与爱”的下一个传奇!

来源:浙江红十字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20250922.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NEXT:已经是最新一篇了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