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陈令杰 – 台州爱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陌生人存入了一份生命种子 – 2023年11月28日

(974)陈令杰 – 台州爱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陌生人存入了一份生命种子 – 2023年11月28日

“希望我的这份爱心能为远方陌生人的生命账户存入一份生命种子!” 11月28日中午,在杭州某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来自台州的陈令杰,成功捐献了24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生命的种子很快被志愿者送到外地,移植到一位身患血液病的患者体内。陈令杰也成为我省第97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40岁的陈令杰是台州某银行一级支行行长,工作之余,他热衷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一到节假日就会去农村陪伴独居老人,也结对资助了好几个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时,他还经常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2019年,陈令杰在参加一次无偿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多一位志愿者,患者就多一份希望。”他决定留存10毫升血样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一名入库志愿者。 2023年上半年,陈令杰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有患者和你的入库血样HLA数据初配成功了,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他毫不犹豫就同意了。考虑到自己平时工作繁忙,应酬也比较多,陈令杰开始尽量规律作息,加强锻炼,调理身体,最终顺利通过了高分辨配型和捐献前体检,捐献计划定在了11月底。 11月24日,陈先生入住采集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由于快到年底了,陈令杰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他是带着笔记本电脑来到杭州,以便一边做着捐献前的准备,一边工作。“有些工作委托给了其他同事,有些工作可以网上操作的,就带到医院来了。” 对于捐献,陈先生的家人都给予支持,上小学的儿子对他说:“爸爸,你真勇敢!”爱人也请好了假,来到医院陪同。捐献的过程中,陈令杰的手机都响个不停,因为双手臂扎着针管,他的爱人只能替他举着手机,让他处理业务。看着旁边的血细胞分离机正一点点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陈令杰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就好像不断有钱在汇入一个账户一样。”陈令杰说,能配型成功就是一种缘分,希望他的捐献,能尽快点亮一个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贺佳晶
(972)袁碧瑾 – “髓”缘——又一名嘉一医人传递生命火种 – 2023年11月14日

(972)袁碧瑾 – “髓”缘——又一名嘉一医人传递生命火种 – 2023年11月14日

一种奇妙的缘分连接了两个生命,一端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另一端是“受捐者”,这种缘分被称之为“髓”缘。 她是一名白衣天使,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天使般的温情照护着每一位患者;她又是浙江省第972位,嘉兴市第96位,嘉兴市第一医院第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肝胆胰外科主管护师袁碧瑾。 袁碧瑾2010年入职,到院第一天就积极响应号召,毫不犹豫地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登记表》,并留取了血样本。2023年5月突然接到嘉兴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一通电话,得知自己初筛配型成功时,她既惊喜又意外,没想到入职时的一纸申请书在13年后成为了“爱的接力棒”,她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捐献意愿,并将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也得到了家人们的全力支持。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造血干细胞被形象地称之为“生命火种”。原本以为可以顺利开始的捐献之旅,却因为袁碧瑾血色素过低被暂停,“就怕病人等不起。”期间她一直在担心受捐者的情况,担心因为自己的原因不能成功捐献。 所幸,经过一个月的药物治疗,袁碧瑾的各项指标符合捐献条件。11月10日便在家人陪同下正式开启捐献之旅。11月14日,在完成第9针动员针剂注射后,如愿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当温热的血液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鲜红的“生命火种”汇聚成一股爱的力量,为素未谋面的“他”带去了生的希望。 捐献当天,医院女工委主任、护理部主任朱志红,员工关爱部工作人员及科室代表一同前往慰问,并带去了全院职工的关心和慰问,同行的还有嘉兴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袁碧瑾说:“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让‘他’的生命得以延续,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喜悦。”正是这样的缘分,让一个生命重新焕发生机,也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 作为医务人员,他们更懂得患者对生的渴望。一位位嘉一医人用这样的大爱传承之举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健康职业精神,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生命、传递希望。 来源:嘉兴市第一医院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962)张英丽 – 没想到匹配上了,真的很有缘! – 2023年09月26日

(962)张英丽 – 没想到匹配上了,真的很有缘! – 2023年09月26日

9月26日,玉环第七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浙江省第962例捐献志愿者张英丽在省中医院顺利完成采集。 一份承载生命力量的血样,成功为一位素未谋面的患有血液病的年轻女孩带去希望。 1985年出生的张英丽是辽宁人。极爱吃水潺,是她来玉环的原因之一。来到玉环后,海鲜、海景都让张英丽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一待就是10多年。作为台州滨海水保咨询有限公司经理的她,平时还十分热衷公益活动。对于能够捐献上造血干细胞,张英丽仍觉得不可思议。 “加入中华骨髓库应该是2015年,当时是和公司同事一同去献血,距离现在有八年时间了,自己也都快忘记这个事情了,没想到匹配上了,真的很有缘。”张英丽说,今年4月初,她接到玉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她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问其是否愿意捐献。 “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这么小,居然让我碰上了,挺幸运的。自己没思考很久就答应了。不过,家里人开始对于这点不太理解。”张英丽说,配型成功意味着带给别人生命的希望,反复劝说下,家人也同意她的决定。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英丽在玉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和帮助下,先后完成了高分辨采样和体检程序,拿到了各项身体指标均符合捐献标准的通知。 9月22日,张英丽前往省中医院开始打骨髓动员剂,好让体内的造血干细胞陆续进入到外周血液中,以便于下一步的分离和采样,每天两针,并在9月26日正式开始采集。 “没想到4天就打了8针,手臂都被扎满了,但是想着能救人,也值得。”张英丽笑着说。 当天上午9时30分,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由于张英丽的手臂血管细,部分管子插进了脖子里,躺在病床上,她的手臂和脖子上都插着管子,分离机每“滴答”一声,便意味着一个分离循环走完。 下午2时10分,张英丽顺利完成采集。她的体内286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被成功分离,并第一时间放进冰盒里,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 4个多小时的采集,让张英丽有些疲惫,但她的脸上,平静中始终略带微笑。“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乐趣,能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张英丽希望自己能带动身边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让更多人加入爱心队伍中来。 来源:玉环市红十字会   作者:吕琼雅 姚守约 摄影:吕琼雅
(958)方成海 – 这不仅是做好事,甚至能救人一命! – 2023年09月22日

(958)方成海 – 这不仅是做好事,甚至能救人一命! – 2023年09月22日

近日,吴兴区今年第二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在杭州完成。据悉,这也是浙江省第95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此次捐献将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为生命续航。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为生命续航的感人事迹。 9月22日上午,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通过一根细细的管子流向血细胞分离机。年轻的方成海躺在病床上,床头,放着鲜花和捐献荣誉证书。 方成海是吴兴区新凤鸣集团纺丝车间的一名一线产业工人。2022年7月,他从老家来到吴兴,成为了一名“新吴兴人”。1999年出生的他还是一名热心的新青年,自2020年起,就自主献血,奉献爱心,截至目前,共献血1600毫升。此外,他平时会将多余的旧衣物投放到“爱心小箱”中,赠予需要的人。 在一次献血中,方成海主动留血样、填资料,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能为血液病患者多增加一点配对成功几率和恢复健康的希望。 2023年8月10日,方成海突然接到了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位血液病患者的情况初步匹配成功。热心肠的他并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当即表示愿意配合捐献。 “当时的第一反应就像是自己中彩票了。”方成海十分感谢红十字会提供的平台和宝贵机会。他说:“这不仅是做好事,甚至能救人一命!” 历时五个半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成海顺利捐献2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一袋“生命的种子”将送到匹配的患者,挽救一条生命。 “现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不需要抽骨髓,技术可以做到直接从外周血中将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就像献血一样。”方成海向记者说道,希望能有更多人的血样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血液病患者多增加一份希望。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新的希望。虽然未曾见面,但我感念在心底……”收到这封血液病患者寄来的感谢信,方成海眼眶湿润。“十万分之一的机会配型成功,就是我俩的缘分。我只是做了件我该做的事、平常的事。”方成海在回信中说,“加油!早日康复。” 来源:吴兴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吴陈辰)
(950)朱萍 – 我的妈妈去打怪兽了 – 2023年09月07日

(950)朱萍 – 我的妈妈去打怪兽了 – 2023年09月07日

“妈妈,你为什么要去杭州呀?” “因为妈妈要去打怪兽啊。” “妈妈,你为什么可以打怪兽呀?” “因为我有超能力呀!你乖乖在家等我,妈妈把怪兽打跑了,就回家了。” 这是小萍(化名)与7岁女儿的对话,女儿刚上一年级,这几天,小萍却撇下她,从绍兴赶到杭州,住进了某医院。原来,小萍要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远方的那个Ta打败病魔。 2014年,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时,小萍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她留存10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了一名入库志愿者。今年上半年,小萍接到了柯桥区红十字的电话,她的入库血样HLA检测数据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她的捐献意愿。小萍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当初入库就是为了捐献,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我肯定不会退缩。”小萍和爱人都是资深的无偿献血者,所以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家里人都很支持。接下来,小萍顺利通过了高分辨配型检测和捐献前体检,捐献时间定在了9月初。 小萍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上六年级,他已经能理解妈妈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女儿只有7岁,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出差一个星期。小萍就用打怪兽的比喻告诉她,妈妈是去帮忙别人了。 9月3日是小萍入院的日子,绍兴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陈祖娟陪同她一起来到采集医院,陈祖娟是浙江省第281例捐献者,作为过来人,她的讲解和陪伴,让小萍安心了不少。这天恰逢周末,爱人带着孩子也一起陪着小萍。入住采集医院后,小萍开始注射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 9月7日上午,小萍经过4天动员剂的注射迎来了采集的日子,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也来到采集室给她加油鼓劲。小萍躺在采集床上,血液从一只手臂的针管输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剩余的血液成分从另一只手臂的针管回输到体内。 因为双盲原则,小萍和患者并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交给小萍一封患者写的亲笔信,信中写道:谢谢你,让我还有机会感受阳光和凉风,谢谢你,让我还有机会守望这个世界。谢谢你,在我要掉下去的时候,拉住了我。小萍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她想起入院时经过绿树成荫的西湖边,阳光从梧桐树叶间洒下,人流如织。那时她就在想:真希望患者也能享受到这么美又这么平常的生活。她请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达对患者的祝福:希望你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的生活,来看看我们美丽的西湖。 经过4个多小时,小萍最终顺利采集了28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生命的种子”立即被专人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点亮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小萍也成为浙江省第9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者。 来源:FM93王桔   通讯员:黄慧远
(948)陈彗宇 – “感觉像中五百万了!”湖州27岁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3年08月28日

(948)陈彗宇 – “感觉像中五百万了!”湖州27岁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3年08月28日

“现在感觉还好,就是躺久了腰有点酸。” 8月28日上午,27岁的湖州小伙陈彗宇在杭州某医院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经过四个半小时,成功采集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948例、湖州市第33例、吴兴区第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记者问起陈彗宇得知配型成功后第一反应是什么?陈彗宇说:“感觉像中五百万了!因为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 陈彗宇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是机缘巧合,2017年,他从部队退役回到湖州,妈妈带着他去献血,当时他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就多留了10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今年5月,陈彗宇接到吴兴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说他的血样HLA数据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的捐献意愿,他毫不犹豫答应了。为了能够以最健康的状态迎接捐献,陈彗宇开始规律作息,保持清淡饮食、不熬夜,不爱运动的他还会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每到嘴馋或者想偷懒不锻炼的时候就想着,还有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等着自己去拯救。 陈彗宇是一名见习辅警,也是一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师。他从2018年开始从事红十字志愿服务,业余时间,他经常义务为市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 陈彗宇说,他曾经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要进行骨髓穿刺,一度有点担心。在登记时,经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他才得知原来捐献过程与献血类似,并不可怕。 陈彗宇这次能够成功捐献,离不开妈妈张海琴的支持,张海琴是一名医护人员,也是一名资深红十字应急救护师,她不仅自己经常参加应急救护志愿服务,还鼓励儿子一起参与。张海琴说:“孩子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很支持,但作为母亲内心也有点忐忑,有点心疼。不过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我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 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和典型人物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湖州市民了解并加入了捐献志愿者队伍,目前湖州在库志愿者超过5300人,实现捐献33例。 来源:南太湖号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946)陈国林 – 为了生命接力,半年减重10斤 – 2023年08月25日

(946)陈国林 – 为了生命接力,半年减重10斤 – 2023年08月25日

8月25日上午,越城区一位80后技术工人陈国林在浙江省中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是越城区今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陈国林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历经4个小时,完成了30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温热的“生命种子”立即被送至患者所在医院,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至此,陈国林成为越城区第6例、浙江省第94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陈国林是东浦街道人,在索密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工作。2015年8月,他在路上看到一辆无偿献血车,本着最纯粹的献血救人的想法完成了人生首次献血。“当时工作人员问我要不要加入中华骨髓库,我觉得挺好,就加入了。”此后,陈国林开始常态化献血,几年下来献血量达6200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 今年3月,陈国林收到初配成功的通知,他毫不犹豫同意捐献,在家人及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加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最终匹配成功。为了以更好的身体状态完成本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近半年时间里,陈国林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同时减重10斤。“造血干细胞的匹配非常难,能和患者配型成功,也是我的幸运。”陈国林说。 这天上午,除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外,还有一个特别来宾为陈国林加油打气,他就是越城区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进,王进听说有新的造干“队友”捐献,特地从绍兴赶来杭州医院,希望用自己的经验为他加油鼓劲。王进自2022年7月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随即加入了区红十字生命关爱志愿队,开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召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队伍。两人互相交流了经历和捐赠造血干细胞的感受,“我们因为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相识,同样的经历真的是缘分,未来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做公益,共同为这份爱心事业做贡献。”王进对捐献中的陈国林说。 越城区自2013年启动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已有800余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配型并捐献6例。“希望有更多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能够加入到这场生命接力,为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绍兴日报 记者 陈烁 通讯员 钟海琴
(933)边高峰 – 点燃生命希望 厚植人道情怀 – 2023年07月11日

(933)边高峰 – 点燃生命希望 厚植人道情怀 – 2023年07月11日

7月11日上午,在浙江省中医院,柯桥区小伙边高峰历经3个多小时,顺利采集22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挽救了一名血液病患儿。边高峰是柯桥区第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绍兴市第51例、浙江省第93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出生于1996年的边高峰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自2017年开始无偿献血。2018年,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今年2月,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后,边高峰很振奋,“听说配型成功的几率很小,跟中彩票一样,我想也没想就同意了”。边高峰在学生时代是一名体育生,工作后也是一名“健身达人”,为了以更好的状态捐献,他时常出门跑步、打球。因此,边高峰顺利通过了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并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他的善举改变了患者一家人的命运。对方在感谢信里说:“茫茫人海中,你的爱让我们家里的气氛比之前活跃开心多了,谢谢你献出的爱心。”边高峰笑着说,这让他很欣慰。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造血功能严重缺陷等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同时,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很强的再生能力,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1至2周后,血液中各成分就会恢复到捐献前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影响健康。 如爱心人士有意向,且年龄在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可在当地献血点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采集约8毫升血样,即可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来源:绍兴市红十字会
(932)顾思思 – “热血”青年!为我们的青年团干点赞! – 2023年07月07日

(932)顾思思 – “热血”青年!为我们的青年团干点赞! – 2023年07月07日

“如果我能帮到他(她),那我一定会竭尽我的能力,我献出的只是一部分血液,而他(她)却可以将生命延续。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我相信我们有特别的缘分!” 近日,长兴县雉城街道明珠路社区团支部书记顾思思,在浙江省某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她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5575例、浙江省第932例、湖州市第32例、长兴县第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2年6月,顾思思在献血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献血屋内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手册,在得知自己的血液有可能会挽救他人的生命,她毫不犹豫地多抽了8-10毫升的血样,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说来也幸运,时隔不到一年,她就接到了长兴县红十字会的初筛确认电话,随之而来的再动员、高分辨和体检环节,都顺利进行。 捐献者 顾思思:我是一名党员,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能体会到患者家庭的心情,如果我没有选择捐献,就等于给了希望又让他们绝望,我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7月7日上午,顾思思在家属的支持和陪伴下,开始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前期造干动员效果非常好,采集过程也十分顺利。当天,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马晓龙、浙江省红十字会秘书长张孚传、长兴县红十字会党组书记王春强一行也赶来现场进行慰问,给思思送来了鲜花和鼓励。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 马晓龙:我代表患者家庭诚挚地感谢这种大爱行为,这样的善举给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当天下午,历经5个多小时,最终成功采集28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给患者送去了生命的种子。据悉,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1-2周左右,血液中的各成分就会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 让爱相“髓”,生命亦相随,捐献者们的大爱善举,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据了解,长兴平均每年有近百人加入到造干捐献志愿者队伍,目前长兴全域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共有800余名。 来源 | 长兴发布
(925)厉浙波 – 这名嵊州小伙子,真棒! – 2023年06月20日

(925)厉浙波 – 这名嵊州小伙子,真棒! – 2023年06月20日

6月20日,第925例厉浙波采集286毫升,来自绍兴嵊州。 6月20日上午,在浙江省中医院,嵊州小伙子厉浙波历经整整4个小时,顺利采集28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成为嵊州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也是绍兴市第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完的那几天,腰有点酸痛,现在已经基本没事了。”昨天上午,厉浙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厉浙波是嵊州市金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员工,平时就十分热心公益事业。2015年参加了无偿献血,并在当年加入嵊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2016年4月,厉浙波在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情况后,在嵊州当地采集了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来,他又登记人体器官捐献,成为一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今年4月下旬,厉浙波接到了嵊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骨髓初配成功。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流程很严格,需要进行多轮匹配,还要通过高分辨确认和体检。 在整个过程中,厉浙波也曾有过一些顾虑,但最终还是坚定地奔赴杭州捐献。他表示,能配型成功是自己的幸运,而能挽救一个生命,可能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1至2周左右,血液中各种成分就会恢复到捐献前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绍兴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来源:绍兴晚报  见习记者 王文其
(921)陈江峰 – 以爱之名诠释奉献之美 – 2023年06月13日

(921)陈江峰 – 以爱之名诠释奉献之美 – 2023年06月13日

“生命无价,人贵有情。今天能有这样的宝贵机会去挽救他人的生命,我感到无比的幸运与自豪。”6月9日上午,在绍兴高速交警支队三大队会议室内,陈江峰激动地表达着高配成功后欣喜的心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捐献,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行列中来,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陈江峰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曹娥人,同时也是绍兴高速交警支队三大队优秀辅警的代表,自2019年加入支队以来,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多次被市局评为优秀辅警。工作上,他是个有心人,无论是疫情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还是日常的交通管理,他都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完成各项任务;生活中,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多次参与无偿献血。2021年,他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 今年年初,陈江峰在得知预配成功并询问是否捐献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并积极主动配合各项体检工作,最终高配成功。“陈江峰是我们支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江峰的模范行为肯定会在支队掀起一波爱心热潮,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绍兴高速交警支队三大队相关领导表示,他们将为陈江峰这样热心公益的同志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助推全社会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 “在得知预配成功后,不管是各项身体检查还是高分辨配型等相关工作,陈江峰都非常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他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此次赴杭捐献,我们红十字会将会为其保驾护航。”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上虞从2008年红十字会成立以来,登记入库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有1572人,成功捐献为5例,陈江峰作为第6例匹配成功的捐献者非常可贵,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生命的奉献之美。 “回来好好休息就行,没什么特别影响,等待你凯旋!”欢送仪式现场,上虞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潘亚囡为陈江峰送上了鲜花和鼓励,并叮嘱他捐献后的注意事项。 6月13日上午,我区副区长、红十字会会长黄俊毅、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余权等一行前往省中医院看望慰问了绍兴高速交警支队三大队辅警陈江峰同志,陈江峰在省中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捐献了27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疾病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陈江峰因此成为我区第六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据介绍,造血干细胞是生命之源,也是拯救白血病患者的希望所在。捐献过程采用科学方法,促使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外周血液中,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捐献者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回输捐献者体内。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更新能力,一般情况下,造血干细胞在1个星期或2个星期内,就可以使血液中各个成分恢复到正常水平。 来源:上虞日报(记者 孙晶)
(918)王丽 – 这场生命接力,她义无反顾 – 2023年06月09日

(918)王丽 – 这场生命接力,她义无反顾 – 2023年06月09日

6月9日,经过4小时的采集,来自南浔的王丽,在医院成功提取了242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同时也成为浙江省第918例、湖州市第31例、南浔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王丽平时积极参与献血活动,热心公益,2021年通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宣传动员,她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能够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就留取了造血干细胞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她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只是拯救一个患者,更是拯救一个家庭。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2月中旬,当时还在老家办事的王丽接到了南浔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她的入库血样HLA检测信息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她是否愿意捐献。她立刻坚定地回答愿意捐献,并随时等待下一步安排。“家里人也很支持我,我也想给孩子做个榜样!” 6月5日,王丽入住采集医院,开始连续4天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通过注射动员剂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迅速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尽管王丽全身有些酸痛,但仍积极努力克服。她很庆幸自己有一副好身体,能够给他人带去生的希望。 6月9日一早,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采集过程类似机采血小板,首先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再将血液其它成份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对于采集造血干细胞,王丽早已做好了准备,状态也比较轻松。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丽成功捐献24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随即被紧急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实施移植手术。 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王丽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她也是南浔区首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为南浔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们做了一个榜样!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成功捐献,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无偿献血、血小板捐献一样安全、科学、无损健康。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赴一场生命之约,为更多的患者送去希望!” 来源:南浔区融媒体中心
(916)杨江 – 黄岩退伍军人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 2023年05月29日

(916)杨江 – 黄岩退伍军人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 2023年05月29日

5月29日,这天对杨江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在浙江省中医院爱心工作室里,经过约四个小时的采集,他成功捐献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成为黄岩区第22例、浙江省第9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次爱心 延续“生命的种子” 27岁的杨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后,热心公益的他立马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第一次接到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其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时,他惊讶之余,甚至有点兴奋,“可以的,我愿意捐献。”没有丝毫犹豫。高分辨配型成功,符合捐献条件,在红十字工作人员的安排陪同下,进行了全面的体检,一切准备就绪。 一张名片 传播社会正能量 尽管已经脱下军装多年,但杨江仍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够为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杨江的心里就十分踏实和满足。”同时,他也期待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让“生命的种子”延续下去。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我国挽救白血病等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黄岩区红十字会加大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力度,在宣传动员、人文关怀、政策支持等方面,落实落细措施,加强服务保障,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成为黄岩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一张金名片。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共享联盟·黄岩 王馨怡
(914)钱文博 – 小城大爱 为生命接力 – 2023年05月22日

(914)钱文博 – 小城大爱 为生命接力 – 2023年05月22日

前两天,钱文博向单位请了一个“小长假”,5天里注射了9针动员剂。昨天早上,他在杭州某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成功捐献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我区第3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袋“生命的种子”将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输入患者体内,迎来生命的重生。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区在这个月内第3位市民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病房里,近4个小时的采集基本要保持一个姿势。“与患者比起来,这点困难我可以咬牙坚持,只希望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能尽快输入患者体内,让他早日恢复健康。”钱文博说。 1997年出生的钱文博是老板电器一名员工,2017年在一次献血中留下10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0年,还在福建读大学的他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匹配的消息,并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钱文博当即就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在那通电话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或许是患者病情好转了……”钱文博这样对自己说。 今年2月,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给钱文博打来同样的一个电话,他仍旧没有半点犹豫。“造血干细胞的匹配率非常低,能用自己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能给一个家庭带来重生的希望,是一件非常荣幸且有意义的事情。”钱文博说。 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病房里,我区第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林进军一直守候在钱文博的床前,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他聊聊参与志愿工作的体会。也许这就是缘分,5年前的这一天,林进军也躺在这张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在5年的时间差里,我们在同一天、同一个会议室里接受大家的欢送,甚至连体检和捐献都是同一天。”林进军说,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他比生日都记得牢。在捐献成功之后,林进军一有空就参加区红十字会组织的志愿活动,在他的宣教带领下,不少人也加入献血队伍,不少还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在5月这个博爱月里,我区连续有3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体现出临平这座善城的温暖与大爱。近年来,通过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宣传,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截至目前,我区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有5000余人。 来源:今日临平(记者  杨荣  通讯员  沈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