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央视《新闻周刊》,才知道我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会有多深!

2021-11-15 11:09  阅读 754 次 评论 0 条

最近,一直能在新闻和各个媒体平台上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事迹,也有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着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之前央视的《新闻周刊》去探索捐献背后的“真相”。

“绝不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

去挽救一个患者”

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骨髓捐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要动手术、抽取骨髓血来采集造血干细胞的。

但事实却是:骨髓捐献和在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一样,通过外周血进行采集,唯一不同的是,需要打动员针把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进行采集。

在央视的这期节目中,讲述了一位T母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胡磊,在得到捐献者黄伟骨髓两次捐献之后重获健康的故事。

在患者和捐献者得到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之后,两个人都经历过惊喜与不安。

对于胡磊而言,在得知找到匹配捐者时是意外和惊喜的,但看到同病房的病友阿姨,因为捐献者悔捐,生命一步一步地衰竭死亡之之后又陷入了不安。

用她的话说,即使找到了配型成功的捐献血,也不敢保证在至黑的万丈深渊里能等到那个希望的亮光。

而对于捐献者,黄伟也有着家人反对的经历,但是医生的一句话,却坚定了他捐献的决心。

医生对他说,我们不会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去挽救一个患者。

其实这句话也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其实不仅仅是造血干细胞捐赠,很多对生命的救助,也需要更多的常识普及;

因为只有常识足够的普及,才能打消人们捐献救人的顾忌,以此来帮助更多的人看到生命至暗时刻的那道光。

捐献这个事情

你行我也行

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我们在没有亲眼看见或者真正了解之前,恐惧和不理解都是必然的,但是这件事本身对于患者的意义有多大,我们也都是知道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暖的,在别人紧急求助的时候,我们都会伸出双手去帮助。

就像去年荣获“济南好人”称号的献血者们,在得知7岁孩子因为食物中毒需要紧急输血抢救之后,用2天献血15.2万毫升。

而在是否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件事上,也许缺的就是完全的了解。

在央视这期节目里,一位曾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许艾菲经常在献血点为大家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并且动员在献血的同时通过留存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她说,在捐献之前我们也会有一些担忧,我就想把我自己今天摆在面前给你看。你看我长得也挺好,挺健康的,也没什么疾病。我们宣传的口号里面就有一句“造血干细胞,你行我也行”。

以亲身经历者身份引发共情和换位思考,能让对方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予以了解认同并自主行动,这样的宣传方式无疑更加有说服力。

请相信时间

会让我们所期待的变成现实

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在,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也看到了为了守护生命的果敢和坚毅。

从1月份到9月份,我们举国同心为了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期间,我们也看到了时间的力量。

时间,让我们了解了新冠病毒,也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和不安,更让我们在年初许下战胜病毒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就像白岩松在节目最后说的那样,很多事情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

曾经的有偿献血经过向无偿献血的转变,加上公众无偿献血意识的提高,血液的供给安全基本得到解决。

而造血干细胞捐赠由过去偶尔配型成功,会让整个中国感动,现在越来越变成了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救助。

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2958223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12093例(含向境外捐献366例)。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并不容易的捐献者和受助者的配型成功,而一旦配型成功,绝望的家庭会瞬间看到希望。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相信时间,它会让我们所期待的,更快地变成现实。

如果你的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并且想加入中华骨髓库,符合无偿献血条件;

可以直接到献血车上抽取约8毫升血液,进行HLA分型检验,或者可与所在地省级管理中心或红十字会联系。

文章参考:央视《新闻周刊》、央视新闻

来自:首都献血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21011115.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