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是什么,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造血干细胞是什么,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造(zào)血(xuè)干(gàn)细(xì)胞(bāo)(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它是研究历史最长且最为深入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对研究各类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文名:造血干细胞 外文名: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 读    音:zào xuè gàn xì bāo 1、细胞特性 血液系统中的成熟细胞寿命极短,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造血干细胞需要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适时的补充血液系统各个成熟细胞组分。同时在损伤、炎症等应激状态下,造血干细胞也扮演着调节和维持体内血液系统各个细胞组分的生理平衡的角色。1961年Till JE, McCulloch EA用小鼠体内脾结节方法第一次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八十年代后,Weissman等多个实验室相继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分离出高度纯化的不同阶段的造血干祖细胞。在小鼠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中,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是通过细胞表面标记Lineage Sca-1c-kit或者细胞代谢方面的特性(侧群细胞)借助于流式细胞仪实现的。九十年代通过引入CD34这个细胞表面标记区分小鼠中长期造血干细胞和短期造血干细胞。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基于SLAM家族分子(CD41,CD48和CD150)进一步富集造血干细胞,SLAM分子在造血干细胞的表达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各品系的实验小鼠。人HSC表面标记研究也同步发展,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人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为LineageCD34CD38。 2、与肿瘤关系 大部分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髄系白血病(AML)以及慢性髄性白血病(CML)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与造血干细胞异常相关。CML是最经典染色体易位导致造血干细胞恶变的一类常见白血病,其他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由祖细胞直接恶变而来。造血干细胞最先获得染色体易位等主要的致病突变,但并不影响其分化为正常功能的成熟细胞的能力,当染色体易位的造血干细胞或者其分化下游的细胞获得第二次打击之后,就会引发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在实体肿瘤微环境调节中也有一定作用,如前列腺肿瘤细胞会模拟造血干细胞的分子信号,进入造血微环境,并引起造血干细胞表达谱的改变迫使造血干细胞离开,也可以通过表达造血细胞迁移相关的分子离开造血微环境,最终导致肿瘤的转移。 临床治疗中,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在其它实体瘤的治疗中,比如淋巴瘤,生殖细胞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主要应用于常规治疗失败或复发难治以及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
(025)凌华 - 西子湖畔的爱心传递 - 2008年09月02日

(025)凌华 – 西子湖畔的爱心传递 – 2008年09月02日

9月2日,淳安小伙凌华在浙一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继汪建银、余华后第三位淳安籍捐献者,同时也是全省第25例,全国第1038例。 凌华:“中奖”的感觉令我很激动 今年35岁的凌华是淳安县中医院内科医生,2006年12月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资料库。“我记得很清楚,那天风很大,天气很冷,原来采样是放在广场上的,后来移到室内了。”谈起入库当天的情景,凌华仍历历在目。随着日子的推移,凌华渐渐淡忘了这件事。直到2007年12月11日接到县红十字会的电话,他才想起这件事。“我买了三四年彩票,从来没有中奖,留了一次血样,没想到中奖了,真是太激动了。”凌华略带调侃地诉说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后的心情。 都说好事多磨,2008年5月7日,凌华通过了捐献前的最后一道程序——体检。但是由于患者的原因无法进行手术,事情就拖下来了。当再次通知凌华捐献时,过了三个月零一天,按照超过三个月必须再进行全面体检的规定,他毫无怨言地跑到杭州进行体检。他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心声:“我觉得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能够直接参加这样的公益事业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身先士卒、作表率作用。其实我参与的是一件很普通的公益事业,我最希望的是我参与的这个捐献手术能够顺利,衷心希望受捐者能早日康复。”据悉,患者只比凌华小4岁,目前住在省中医院。 9月2日和3日,凌华分两次共采集了143毫升造血干细胞,西子湖畔,关乎生命的爱心传递再次上演。 凌华的妻子:世上还是好人多 凌华在杭州捐献的日子里,还发生了一个温馨的小插曲。9月1日晚,凌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一天,他的妻子上街给女儿买东西。买完东西打车回医院,途中接到姐姐从淳安打来的电话,说起凌华捐献的事情。到了医院以后,出租车司机怎么都不肯收她的钱,说:“你丈夫做的是件大好事,令人敬佩,我也表一表心意。”“真是没有想到,杭州的司机这么有人情味,”凌华的妻子不禁感叹,“世上还是好人多。” 县红十字会秘书长方华美:今年争取再发动一次志愿者入库 只有100多志愿者的小县城,短短2年,出了3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可乐坏了县红十字会的秘书长方华美。在医院,她兴奋地拉着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浙江分库负责人朱春美的手说:“今年争取再发动一次志愿者入库!” 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浙江分库负责人朱春美:我们一直在努力 今年我省造血干细胞分库喜讯频传,截止7月份已实现捐献造血干细胞7例,为7名白血病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这一数据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9月初凌华捐献后,中旬还有一位志愿者即将捐献。虽然和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在捐献人数上仍存在差距,但通过近年的不懈努力,志愿者入库量不断增多,志愿者意识有所提高,捐献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阅读 1,017 次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024)沈淑珍 - 红十字专兼职干部捐献第一人 - 2008年07月24日

(024)沈淑珍 – 红十字专兼职干部捐献第一人 – 2008年07月24日

7月25日中午12时,随着从分离机里循环出来的最后一点血液回流进身体,我省第2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沈淑琴在省中医院成功实现捐献。随后,志愿者护送着从她身上采集的130毫升造血干细胞前往武汉协和医院,为等待在无菌舱里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此前第一次采集的120毫升造血干细胞已经飞抵武汉。 今年34岁的沈淑琴来自临安,是市政府一名公务员。两年前,临安市红十字会组织第一次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登记入库时,得知消息的她就主动加入了,当时她的丈夫并不知情。直到去年8月份,她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时,才告诉家人。丈夫马上表明了支持的态度,父母却有些担心。当时沈淑琴并不知道捐献的方式是什么,但她仍然坚定地答应了。“她是铁了心要捐献的,即使是‘抽骨髓’。”丈夫回忆起妻子当时的态度,仍为她的勇敢骄傲不已。 当了解了捐献的过程后,夫妻俩松了一口气,信心更加足了。高分辨测试顺利通过,沈淑琴如愿成为一名捐献者。 7月24日,沈淑琴在丈夫的陪同下住进省中医院,开始第一次采集,之前她已经打了三天动员剂。当天,临安市副市长、红十字会会长裘小民,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谢壮红等人前来探望,并透露了一个消息:在市政府工作的沈淑琴是市红十字会兼职副会长。在场的人都说她和红十字有缘,也被她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感动。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浙江分库负责人朱春美女士向她颁发了荣誉证书。 沈淑琴是我省第24例,全国第1008例,同时也是我省红十字会系统专兼职干部中的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王芳 朱春美)
阅读 1,305 次
(023)金鑫 - 漂亮女孩 美丽心灵 - 2008年07月01日

(023)金鑫 – 漂亮女孩 美丽心灵 – 2008年07月01日

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浙江分库负责人朱春美向金鑫颁发荣誉证书   一头蓬松的卷发,一脸灿烂的笑容,一身健康的肤色……漂亮的杭州女孩金鑫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活泼健康。出生于1985年的金鑫,今年只有23岁,是中国工商银行杭州江城支行员工,7月1日和7月2日,她在省中医院成功地捐献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光荣的成为我省第23例捐献者,同时也是全国第991例。 2004年9月,金鑫的一位同学告诉她,杭师院(今杭州师范大学)有个学生得了白血病,很多同学都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她们相约去留取了血样,遗憾的是并没有配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鑫渐减淡忘了这件事。直到2008年春节前,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告诉她初配成功,询问是否同意捐献,金鑫才想起当时的情景,她爽快的答应了。但是刚开始,家人并不同意,特别是妈妈,担心捐献会影响金鑫的身体健康。金鑫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捐献的过程并不痛苦而且对健康毫无损害,坚定了信心后又耐心地和家人沟通,终于赢得了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表扬。 因为家住杭州,这几天,金鑫都是在男友的陪同下到医院打完动员剂后就回家了。采集当天,金鑫也是轻装上阵,轻松地度过了3个小时。7月2日下午,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护送着从金鑫身上采集的“生命种子”前往广州,续写浙惠千里血缘。(王芳 朱春美)
阅读 923 次
(022)谢福源 - 挽救白血病孩子 余姚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08年06月17日

(022)谢福源 – 挽救白血病孩子 余姚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08年06月17日

  6月17日上午,浙江省中医院的血液检疫室内,1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从余姚人谢福源的体内被抽出,而这些造血干细胞将马上被送往北京,为一位2岁的白血病患儿带去生的希望。谢福源也由此成为了浙江省第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32岁的谢福源是余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名执法人员,身高1.90米,体重105公斤。第一次听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是在献血车上。早在1999年,他就开始无偿献血,此后,他每年都去那报到。截至目前,他已献了9次血,献血量达3100毫升,已连续三年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在平时,谢福源就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这次四川地震,谢福源先在单位捐了800元,然后一个人又跑到邮局向灾区汇了1000元钱。   谈起留取血样的初衷,谢福源说自己很早就有捐献的念头了,几年前一位患血液病的亲戚因为没有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后不治身亡。“从那时起,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5年5月,浙江省红十字会在宁波市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得知消息后的谢福源第一时间找了余姚当地的红十字会,最终成为宁波市首批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志愿者。   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后,谢福源在2007年7月曾经初配成功,但是在经过高分辨测试、体检之后,却因为对方的经济原因推迟了移植时间。那段时间谢福源很难过,他几乎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次救人的机会。   今年3月底,浙江省红十字会再次通知谢福源准备捐献,由于超出了3个月,谢福源重新进行各种繁杂的体检程序。   从6月13日注射进去第一支“动员剂”之后,经过4天的“身体动员”后,1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今天从谢福源的体内被抽出。谢福源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捐献造血干细胞,撒播“生命的种子”,为远在北京的2岁白血病患儿带去生的希望。(来源: 浙江在线)
阅读 1,493 次
(021)林恩义 - 捐献对我而言,只有应该不应该 - 2008年05月27日

(021)林恩义 – 捐献对我而言,只有应该不应该 – 2008年05月27日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负责人朱春美向林恩义颁发荣誉证书   5月28日下午13点30分,随着殷红的血液通过输液管缓缓注入正在工作的血液分离机,我省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林恩义在省中医院开始了他的“爱心之旅”。5月24日,林恩义在温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住进省中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他将为比他小两岁的上海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28岁的林恩义身高不到一米六,是所有捐献者中个子最小的一名,来自温州瓯海,曾经是一名医生。2006年3月底在温州采集血样,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2007年,接到与患者初配成功的电话后,林恩义坦言:“刚得知消息时除了兴奋,心里还是有点怕怕的。”当他得知并不需要抽取骨髓,只采集血液中游离的干细胞就可以时,就一口答应下来。高分辨测试通过后,今年4月份,林恩义最终被确定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配对成功者。当记者问他,觉不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时,这位直率的温州人回答:“不是光荣不光荣的问题,对我而言只有应该不应该!”针对目前不少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识不全面,他说:“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加入中华骨髓库,白血病患者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 林恩义是我省第21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也是全国第964位。 29日上午,林恩义再次接受采集。下午2点钟,来自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志愿者周健护送“爱心种子”前往上海。 (王芳)
阅读 1,018 次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020)陈加胜 - “救命血”将送往武汉 - 2008年04月22日

(020)陈加胜 – “救命血”将送往武汉 – 2008年04月22日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将生命延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更新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所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无疑是白血病患者的希望。 昨天下午1:30至4:30,25岁的福建籍青年陈加胜,安静地躺在浙江省中医院的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是我省第20位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天上午,医院还将第二次采集他的造血干细胞,最终350CC的“救命血”将于下午被送往武汉,救治那里的一名白血病患者。 《重症病房》促使他加入中华骨髓库 陈加胜鼻梁上架一副眼镜,人看起来很俊秀,很文气。他是去年7月份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那时公司还在龙翔桥附近,楼下就有献血车,他时常过去献血,三年来他共献了800CC。 当时杭州在播一部电视剧《重症病房》,讲的是白血病患者的故事。那部剧使陈加胜对白血病有了更多了解,他想自己也许可以帮助他们。于是他跑到楼下的献血车,成为捐献志愿者中的一员。 非常幸运,去年10月份陈加胜就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随后陈加胜进行了一系列检测,都顺利通过。对于捐献志愿者来讲,能够配型成功并最终完成捐献,比例是1∶1000。 此次的捐献,让同事、朋友都对陈加胜非常敬佩。 家人反对捐献者反悔率达10% 陈加胜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是瞒着父母“悄悄”进行的。事实上,在最初朋友张一军和小沈并不支持他这么做,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震惊。 实际上,由于对干细胞捐献存在误区,全国大约有20%的捐献者临阵反悔。广州的白血病患者王海军,三年前准备做骨髓移植,资料库检索到7位低分辨率相合的捐献志愿者,给了他无限希望。但是前后4位志愿者都临阵反悔,那段时间王海军体会到所有生的渴望与死的恐惧。 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周赟说,遇到反悔的情况,他们会尽力帮助捐献者打消顾虑,其实很多人最早是怀着满腔热情加入志愿者的,但是可能家人不理解反对的很多。对于这种情况,他们觉得很遗憾,也很无奈。 杭州的情况还比较好,反悔率10%左右。其他一些的地级市反悔率有30%多。不过浙江的反悔基本都是在初配时,高分辨检测后的捐献都很顺利。 外周血采集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医学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仅仅只是用药物将造血干细胞排放到外周血,接下来的过程就相当于一次普通的献血。造血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 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周郁鸿说,陈加胜的捐献是全国非血缘捐献干细胞的第923例,此外亲属间的捐献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什么影响。 可能在印象里,很多人还是把捐献干细胞和抽骨髓联系在一起。其实,通过外周血采集干细胞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很安全,不会影响供者健康。 来自:青年时报 记者 张向芳 文/摄
阅读 1,096 次
(019)严梁宇 - 上虞小伙成为我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农民 - 2008年04月11日

(019)严梁宇 – 上虞小伙成为我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农民 – 2008年04月11日

绍兴上虞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严梁宇,与上海儿童医院一7岁白血病患者高配成功,成为绍兴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4月11日,严梁宇在浙江省中医院成功实施了捐献,下午,这180ml的“救命血”送往上海,并成功植入了小患者体内。当天,绍兴市市长助理丁晓燕、市红会副会长宋梅玉和上虞市的有关领导前往省中医院看望严梁宇。 加入中华骨髓库,只为能救人 现年30岁的严梁宇此前一直在上海做泥水匠,在06年3月一次街头献血中,严梁宇接触到了一个原本他不熟悉的名词:造血干细胞。“捐造血干细胞和献血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救人。”严梁宇说,经过半个月的考虑,严梁宇特地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前往上海市血液中心进行血样采集,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 “绍兴的严梁宇与上海一患者HLA初配成功了,需要进行高配确定。”2007年11月的一天,当市红十字会将这一消息告诉严梁宇后,严梁宇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如果成功配型,那么我很可能是使对方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人选,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高配结果不久就出来了。“比自己中了500万还兴奋。”严梁宇这样形容知道高配成功后的心情,本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对象是上海儿童医院一个7岁的男孩,对方患的是慢性白血病,由于是稀有血型RH阴性,配上的几率为万分之一,非常不容易。 捐献造血干细胞,行进在路上 “当我在捐献同意书上签字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动摇过,更没有想过要放弃。”4月7日,在市红十字会和市中心血站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严梁宇前往浙江省中医院。一路上,严梁宇一直拒绝新闻媒体对其的采访。“我不是为了出名,我只是觉得只要我有能力,我就应该去救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4月7日下午,严梁宇抵达省中医院,医生随即为其做了血糖、血压等简单检测。而同日,小患者也在进行着接受捐献的前期准备,对骨髓中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进行全面封杀,将身体“清空”,形成一个没有免疫力的“空房子”,进入无菌舱,等待“生命种子”的植入。 自7日起,严梁宇连续四天注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来。“严梁宇身体状况很好,心态也很平和。”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周郁鸿说。 11日上午8时至11时,严梁宇顺利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随后,这180ml“生命种子”经过处理后,放进了专用箱,由浙江省第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沈愈和另一位志愿者护送着这个“救命箱”,于下午1:20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在上海儿童医院方面,随时做好植入准备。沈愈介绍,造血干细胞箱进站时,不能过安检口,因射线会杀死细胞。另外,在车上,他还需按时摇动悬液,以防凝固。 捐献“生命的种子”,不损害健康 医学证明,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破坏是保持平衡的,捐献造血干细胞仅仅只是用药物将造血干细胞排放到外周血,接下来的过程就相当于一次普通的献血。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红骨髓,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一类细胞,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最关键的就是捐献者与患者之间的HLA(白细胞抗原分型)配型,而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通常情况下,只有1/400-1/10000,稀有血型的相合率更低。 目前,我国共有70余万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浙江约有17500人入库。绍兴目前入库的有1000余人,严梁宇则是绍兴配型成功的第一人,是浙江省第19例,也是全国第915例。他也是浙江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个农民,由于观念的原因,此前的捐献者都是城市居民。 绍兴、杭州的志愿者也来到医院,为严梁宇助威。浙江省第7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沈愈说,他曾是医生,他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怎么回事。2006年9月,他捐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受捐者是北京的一位军人,沈愈说自己的身体至今没有任何问题,那位军人据说目前身体状况也不错。 严梁宇以实际行动为绍兴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开了一个好头,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加入到这个守护生命的队伍中来。 (绍兴市红十字会办公室)  
阅读 1,052 次
(018)张伟安 - 五小时生命接力 十龄童重生在望 - 2008年01月07日

(018)张伟安 – 五小时生命接力 十龄童重生在望 – 2008年01月07日

杨晓轩 摄   36岁的张伟安来自我省浦江县,10岁的伟伟(化名)是我省富阳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如今却血脉相连——1月7日,张伟安捐献的70毫升造血干细胞,输入了伟伟的体内。身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伟伟,从此得以重生。   这是2008年我省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也是我省首例同城捐献、移植手术。   1月7日上午,浙医一院血液科病房,张伟安躺在床上,表情自然。8时40分,采集正式开始。   张伟安是浦江亚盛磁电有限公司的员工。2005年10月,张伟安从电视上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报道,萌发了当志愿者的念头。同年11月7日早晨,他从北京出差回来,在杭州下了火车。他找到了省血液中心,抽了5毫升血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这次来杭州捐献造血干细胞,张伟安事先没有告诉家人。“我老婆在家里照顾孩子们。我怕他们担心,就告诉他们我要出差一趟。昨天晚上,我老婆看了电视报道,才知道我到杭州来是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她说要赶到杭州来照顾我。”   昨天中午12时30分,采集结束。张伟安捐献的70毫升造血干细胞,立刻被放入了一个装有冰块的保温箱里。听说记者要跟着医生到省中医院去,张伟安说:“代我问伟伟好。希望他早日康复。”   中午1时,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教授将救命的70毫升造血干细胞递进了无菌舱。   10岁的伟伟已在省中医院血液科无菌舱内呆了10天。移植前,伟伟通过可视电话跟记者说:谢谢那位捐干细胞给我的叔叔。是叔叔救了我的命。我病好了,一定会去看他。   伟伟的声音很轻,但很清晰。他的妈妈罗女士告诉记者,伟伟是2007年春天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的。在治疗的这几个月中,伟伟一直很坚强,没流过一滴眼泪。当他听说有人跟他配型成功时,他哭了。他抱着妈妈说:“妈妈,我有救了,我有救了!”   中午1时15分,一名医生将张伟安捐献的70毫升造血干细胞,输入了伟伟体内。电视机前,伟伟的妈妈罗女士眼睛盯着电视屏幕,似乎要把这难忘的这一刻,印在脑海里。   1时35分,70毫升充满生命力的造血干细胞,全部输进了伟伟的体内。此时,离张伟安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过去了5个小时。(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朱春美 王芳 于伟 记者 方云凤)
阅读 1,286 次
(017)鲍晟 - 造血干细胞捐献进行 今年捐献最多 - 2007年10月12日

(017)鲍晟 – 造血干细胞捐献进行 今年捐献最多 – 2007年10月12日

自9月25日,丽水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祝大姐实现捐献之后,时隔仅半月,10月12日,来自丽水庆元的小伙子鲍晟,又在杭州为远在北京道培医院的一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鲍晟是庆元县马蹄岙电站的一位普通工人,于2006年11月份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配对的病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感觉就是——高兴!”躺在捐献病床上的鲍晟如此告诉记者。 参加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鲍晟妻子吴美芬牵的线。去年11月,省红十字会和丽水市红十字会在庆元举行了首次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现场采集血样的活动。身为医务人员的吴美芬前往采样登记却遗憾没有成功,于是动员丈夫鲍晟去捐献,夫妻俩又跑到采样现场,这样,鲍晟顺利地加入资料库。 “我在妇产科工作,每当有新的生命诞生,我们都觉得非常欣喜,所以希望自己能为挽救别人的生命做一些贡献。”吴美芬这次放下家中才15个月的宝宝,特地赶来杭州陪护丈夫。他们捐助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也感动了当地很多人了,今天上午,丽水市副市长、红十字会会长庄志清专门来杭州病房里看望了他们。 鲍晟是我省第17例(1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国的第783例。省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浙江进行捐献的人数正逐渐增加。仅仅今年,我省成功捐献者就有7位,到年底估计可能会达到10人,今年将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立以来成功捐献人数最多的一年。(浙江在线 记者 杨晓燕 通讯员 王芳 朱春美)
阅读 1,113 次
(016)雷庆云 - 42岁的丽水人祝大姐昨捐造血干细胞 - 2007年09月25日

(016)雷庆云 – 42岁的丽水人祝大姐昨捐造血干细胞 – 2007年09月25日

42岁的浙江丽水人祝大姐,昨天做了一件她觉得这辈子跟做妈妈一样伟大的事情。她毫不犹豫地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位素不相识的39岁白血病患者。 昨天上午11点,祝大姐静静地躺在省中医院血液科干细胞采集室,与她身体相连的干细胞采集系统正从她的血液中分离“生命的种子”。“对我没什么伤害,又能救人,值得去做!生意耽误几天不要紧,不少人都羡慕我有这样的机会呢!”祝大姐很开朗,有说有笑。   祝大姐是个生意人,她在宁波做品牌服装代理,店里雇了好几个营业员还是忙不过来。祝大姐个性直爽,她说,做生意讲求诚信才能做长久,做志愿者帮助别人更是这样,帮忙也要帮到底。   祝大姐是2005年成为志愿者的。“当时我跟老公在丽水逛街,看到骨髓库招募志愿者,只要留个血样就可以加入,我想都没想就参加了。没想到,两年不到,我就有了捐献的机会!”祝大姐把捐献这件事看得很重要,粗配成功以后,她积极配合高分辨配型,体检,看得比生意还重要。不仅如此,儿子和老公都很支持她,连身边的朋友也佩服她有勇气。   “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捐干细胞的知识,我还加入了志愿者QQ群,那里很多人时刻准备着捐干细胞,大家都羡慕我有这样的机会!”   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朱春美说,祝大姐是丽水市第一个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省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她将接受两次干细胞采集,然后送到浙医一院,输入受者体内。   记者在浙医一院血液科了解到,患者章先生已经在无菌仓接受了6天超大剂量化疗,情况稳定,正等待生命种子输入体内。无菌仓主治医师谭亚敏告诉记者,章先生一年前被确诊为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直接受化疗,医生根据其病情的危险度评估,建议他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 (钱江晚报 王蕊 通讯员 于伟 摄)  
阅读 1,196 次
(015)余平 - 淳安公务员捐献造血干细胞第15例 - 2007年04月24日

(015)余平 – 淳安公务员捐献造血干细胞第15例 – 2007年04月24日

两位先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淳安小伙子,康乐(左)续写汪建银(右)的爱心故事 4月底,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浙江分库又传佳讯,淳安小伙子康乐(化名)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爱心的使者。康乐,男,27岁,淳安县机关公务员。2005年7月,在省血液中心捐献成分血时,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他和同事一起留了5毫升血样。2006年11月底,与在上海治疗的一位10岁女孩初配成功。接到通知后,康乐非常平静地答应了。4月20日,康乐住进了省中医院开始打动员剂。4月24日,康乐实现了捐献。 初配成功时,家人和女友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不了解,担心捐献会有副作用。女友上网查询了相关信息,并打电话到省红十字会咨询,得到了捐献对身体没有影响的答案后,家人十分支持康乐的举动。春节刚过,女友特地请假陪康乐到杭州体检,此次捐献又是全程陪同。女友眼中的康乐善良富有爱心,他曾两次专程到省血液中心捐献成分血。他自己也说:“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影响,还能救人一命,这是一件好事情。”这次用的化名“康乐”是他自己取的,有两层含义,“希望这次捐献以后,自己和患者都能够健康快乐。” 我省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汪建银也是淳安人,目前在杭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得知消息后,汪建银一直和康乐保持着联系,向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捐献时的情况,并陪着他一起到省中医院住院。 对于捐献,康乐从容而平淡。康乐成为淳安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二人,也是我省第14位捐献者。
阅读 1,587 次
(014)孙小颖 - 这次救人的是衢州老师 - 2007年04月09日

(014)孙小颖 – 这次救人的是衢州老师 – 2007年04月09日

捐献过程中,孙晓晓表情轻松。于伟 摄   西安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男生小周,幸运地与温州的陈蓓蓓女士配型成功,救命的种子已成功植入了小周的体内(本报曾作连续报道)。与小周一样幸运的,还有西安26岁的男青年小石。今天中午,由衢州幼儿园教师孙晓晓(化名)捐献的180毫升造血干细胞,将由浙江省红十字会志愿者洪佳乘飞机送往西安。   昨天上午9点40分,浙江省中医院12病区血液科,孙晓晓躺在床上。旁边一套崭新的血细胞分离机,正源源不断地从她体内分离出造血干细胞。这台机器是医院花40万元购入的,昨天是第一次使用。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来到床边,问孙晓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孙晓晓说,一切都挺好的,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几个小时之后,90毫升造血干细胞顺利采集完毕。   今天清晨6时,孙晓晓还要再次捐献9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   因为浙陕两地不断的千里血缘,西京医院血液科副主任白庆咸教授也成了记者的朋友。他告诉记者,接受帮助的小石是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而成为白血病的,生病已有5年。两年前,中华骨髓库就为他在台湾、香港配型,结果一直没有配到。去年12月,终于与孙晓晓配型成功。白庆咸说这次救助很及时,再晚几月,小石就没有希望了。   31岁的孙晓晓是衢州市某幼儿园教师。2005年12月,她从钱江晚报上得知,只要捐献5毫升的血液,就有可能救一条生命,她马上加入造血干细胞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打了三天动员剂之后,她于昨天开始捐献。由于小石体重达85公斤,所以,孙晓晓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量,要比陈蓓蓓捐献的多一些。   据省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孙晓晓是衢州首个、我省第13个、全国第648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钱江晚报 方云凤 于伟)
阅读 1,052 次
(013)陈佩佩 - 温州年轻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07年04月05日

(013)陈佩佩 – 温州年轻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07年04月05日

陈蓓蓓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昨日的杭城阳光明媚,和西子湖一样柔美的,是两名来自温州和衢州的美女,她们都是31岁,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两名柔弱女子,作出了侠义选择——为两位远在西安的白血病人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是惟一能救他的人”   昨天下午,省中医院血液中心病房,记者首先见到了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温州女子陈蓓蓓(化名)。陪在她身边的,是爱人胡先生和妈妈、阿姨。   谈到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蓓蓓说:“是因为一则电视新闻。”讲的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当时很感动,电视里哭成一片,我也跟着哭了。”这让蓓蓓意识到:“或许,我就是世界上那个惟一可以救他的人。”   去年3月30日,省红十字会到温州召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蓓蓓一个人悄悄跑去报了名。   “能救别人总是好事”   去年11月,蓓蓓接到了温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她配对成功了。当时蓓蓓愣了一下,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会吧?”她没想到这么快。那天中午,没和家人商量,蓓蓓就赶到红十字会答应捐献。   晚上回家,蓓蓓一句“要捐骨髓”的话,让正一起吃饭的全家人呆住了。“一开始我们当然反对,主要是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因为她平时体质就弱。”蓓蓓的爱人告诉记者。   蓓蓓想了很多“招”,一开始总跟家人说,高分辨配型不一定能成功,所以不一定会捐,大家反对不那么激烈了。她又开始有意识地给家人“洗脑”,时不时冒出一句“能救别人一条命啊”之类的话。   渐渐地家人也被她感化了。“怎么说呢,能救别人的命,总是好事。”妈妈说,蓓蓓平时身体弱,以前一直想去献血,也都没献成。但女儿从小就是个热心肠,大家最后也就支持她了。   西安大学生今天输入救命血   为了这次捐献,蓓蓓还特地把身体补了补。4月1日,当蓓蓓离开温州前往杭州时,5岁的儿子为她送行,还嚷嚷着要跟妈妈一起来:“打针会很疼的,你不要去。”蓓蓓的爱人感叹说:“儿子毕竟还小。总有一天,他会知道妈妈有多勇敢,会为她骄傲的。”   与蓓蓓配对成功的是远在西安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小周。今天上午,蓓蓓还将第二次为他捐献骨髓,两次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将由省红十字会志愿者、我省第7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沈愈,乘坐明天下午3点45分的航班护送到西安。   两位“侠女”相互鼓劲   无独有偶,昨日同在省中医院等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还有另一名美女孙晓晓(化名)。巧合的是,与蓓蓓一样,晓晓今年也是31岁,同样有一个6岁儿子,与她配型成功的是一位西安的16岁白血病少年。   晓晓是衢州市一名幼儿园教师。她2005年12月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去年12月初配对成功。这次她4月4日入院,定在9日、10日分两次采集。昨日是她第一次打动员剂,“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反应。”听说蓓蓓已经在采集造血干细胞,住在隔壁的她特意跑过来。两位美女相互为对方鼓劲。   晓晓说,她的一个同学在2003年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2004年她教的班里又有一位小朋友患急淋白血病,这让她感触很深。   初配成功后,家人和单位都很支持她。为解决她在杭捐献期间的后顾之忧,单位不仅安排好工作交接,领导陪了过来,好让她爱人在家安心工作、照顾孩子。   省红十字会朱春美告诉记者,全省目前登记在册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有1.2万余人,从2003年到现在,全省共有11位志愿者最终捐献了骨髓,蓓蓓和晓晓分别是第12位、13位,她们也分别是温州、衢州的首位捐献者。(今日早报 吴亚芬)
阅读 1,310 次
(012)熊健 - 金华公务员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07年03月01日

(012)熊健 – 金华公务员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07年03月01日

3月1日下午2时许,躺在省中医院病床上,来自金华的王华(化名)脸上充满了微笑。作为我省第1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将在这里进行两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明天下午,他的“救命血”就将捐献给北京一位素不相识、患白血病的21岁男大学生。 “能不能在报道上不出现我的真名?”下午一看到记者,王华就提出了这样的请求。29岁的王华一个月前刚刚做爸爸,年前知道自己配型成功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他心里十分高兴。然而,在要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家里人的问题上,却让他犹豫了很久。 “家里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不了解,说了只会给他们增加不必要的担心。”在几番思考之后,他决定瞒着家人以出差的名义来到杭州进行捐献。“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比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更加重要。再说,等明天下午捐献好了,我健健康康回去之后,再告诉他们就不会担心了。” “捐献者有这样的顾虑,我们也很理解。”省红十字会浙江省造血干细胞库负责人朱春美说,现在确实还有不少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误解,以为会损害身体健康。“但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朱春美说,一个成年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约有3公斤,只要捐献10克就能够挽救一条生命。此外,造血干细胞再生能力很强,捐赠出这10克造血干细胞,对于成年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省红十字会年前进行的回访表明,我省10位干细胞捐献者如今身体还是和以前一样健康。事实上,只要身体健康,加上爱心和勇气,任何人都有可能拯救一个白血病人的生命。 对许多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来说,绝大多数要靠移植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救治。我省自2001年建立起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浙江分库以来,已经有12300多名捐献者入库,有10名志愿者进行了11例捐献。仅2006年,就有5300多名捐献者入库,比上年增加40%多,实现捐献4例。然而,现有的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还远远不能满足血液病患者的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捐献者队伍行列。 (浙江日报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于伟 张孚传)
阅读 1,10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