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倪滨,在马拉松赛场上奔跑了十年,以马拉松跑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双重身份,呼吁更多人加入“生命接力”的队伍,为生命点燃一盏希望的灯。
从逐风跑者到生命使者:
奔跑与捐献的初心
于我而言,跑步的意义早已超越赛道本身。
从家门口漫无目的的慢跑,到约上挚友结伴而行,再到钻研配速、心率,奔赴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场,十年光阴里,奔跑不仅塑造了我的体魄,更让我扛起了特殊使命。
这份使命始于2009年7月1日——当天,我成功完成33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成为浙江省第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很多人对捐献存在误解,总以为是抽骨髓、又痛又伤身体,其实真相很简单:过程像献血小板一样,通过外周血分离,无损健康。
可就是这样一次“无痛善举”,却能给血液病患者带去重获新生的可能。这份“以小善救大命”的重量,让我决心成为桥梁,让更多人了解真相、放下顾虑。从此,“跑者+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双重身份,成了我奔跑的新方向。
为爱奔跑:
赛道上的公益传递实践
2015年1月3日,我参加了人生的第一场马拉松——厦门马拉松,跑了全马(42.195公里),跑完之后,腿“瘸”了一个半月。
后来,我又陆续跑了北京马拉松、杭州马拉松、横店马拉松、苏州马拉松……
2018年的一天,我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成员,都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跑步爱好者。群主名叫“黄钢锋”,是浙江省第220/39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群里还有另一位捐献者,叫“靳毅”,在群里发了好几张跑马拉松的照片。我看到“马拉松”就来劲了,和他聊了起来。
原来他是浙江省第1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一名人民警察。2017年,他参加宁波九龙湖马拉松,在胸前贴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行你也行”的标语,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无损健康。
后来,我们大家都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便在2018年组建了“为爱奔跑”跑马团。团队为每个成员定制一件“跑步服”,把“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行你也行”宣传标语印在胸前,后背上印捐献者的姓名以及捐献的编号。
我们的黄色跑服,成了赛道上最醒目的“科普名片”,我们想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捐献者也能轻松跑完马拉松,捐献根本不影响健康。
2018年11月4日,我和跑友们一起参加了杭州马拉松。就这样,我们以杭马为大本营,在马拉松赛道开始了公益宣传之旅。
从此,每一场马拉松都成了公益宣传现场。每当有跑友好奇询问背后的数字时,我们就趁机科普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当有人认出我名字,喊出“倪滨,加油”时,我知道生命的讯息已被听见。
这几年,我们的脚步遍布全国,累计参加195场马拉松赛事,400人次奔跑(含超马5人次、全马136人次、半马259人次),总里程达11452.7725公里。
每一公里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呼吸都在传递捐献的勇气。
生命接力无终点:
奔跑背后的意义与呼吁
常有人问:“跑马拉松已经够累了,为何还要额外背负‘宣传’责任?”
我总会想起当年被挽救的生命——尽管从未见过TA,但我的一点付出,让一个家庭免于破碎。而赛道上驻足倾听的跑友、赛后咨询捐献流程的陌生人,都是希望的接力者。
如今,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人了解并接受这项捐献,越来越多患者移植了救命的“生命种子”,这便是我们奔跑的意义。
赛场奔跑,不问成绩,只为传递:愿更多人加入这场生命接力,让“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再是遥远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善意,让更多绝望中的家庭,被这份温暖照亮。
纵然跑了很多场马拉松,杭州马拉松也已经跑过九届。但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天的杭州马拉松,依然让我充满期待。
跑十个“杭马”,拿到“杭马”的永久号,也是我的梦想。
11月2日,“杭马”即将到来,我和小伙伴们将继续奔跑在赛道上,为爱加油。
作者:倪滨,浙江省第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来源:浙江红十字 “红十字故事”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zjhscv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