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吴建龙 – 我是他(她)的唯一,所以必须得去 – 2024年03月29日

2024-04-01 11:07  阅读 67 次 评论 0 条

吴建龙-第1011例-衢州江山-2024年03月29日

“我感觉良好,估计明天就能回家了。”3月29日中午12点,历时3个多小时,吴建龙在妻子的陪伴下,在浙江省中医院捐献了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血液病患儿送去了生的希望,成为全市累计第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是万分之一,也是唯一

吴建龙是江山经济开发区小学的一名科学老师,江山人,今年36岁。2010年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站了14年,天天与孩子们相伴。“毕业后在龙游一所中学里工作,之后转回了江山,开始教小学。”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他一时兴起,早在读大学时,他就在当地的献血中心听工作人员讲解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整个过程。但那次体检显示他的某一项指标偏高,不能献血。2016年,吴建龙在江山看望住院的亲戚时想“顺路”去血液中心献个血,那一次,他通过了体检,顺利完了第一次献血。此后几年,他时常和同事、朋友们一起献血。2018年,他在衢州市区的一辆献血车上,登记入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3月18日,吴建龙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并经过严格的体检和评估,确定其符合捐献条件。

在等待捐献的过程中,吴建龙的家人有过动摇。妻子问他:“你那么怕疼的一个人,受得了吗?”母亲说:“万一你付出了,但对方的结果却并不好呢?”十岁的大儿子担忧地问:“爸爸,你能不去吗?”吴建龙一一安抚,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找上我,说明我就是他(她)的唯一,我不去,对方或许会失去生命。这个代价太大了,我必须得去。”儿子似是听懂了,点点头说:“爸爸,那你去吧!”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解释,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一般为万分之一,在较为罕见的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分之一。而通过前期与患者血液进行的初配、高配和体检这一捐献程序,吴建龙俨然已是中华骨髓库中最适合为该患者捐献的志愿者,就是对方的那个唯一。深知这点,所以吴建龙异常坚定。

“希望他(她)也能上大学”

3月22日下午,周末放假前,吴建龙前往自己带教的班级,和孩子们解释自己请假的原由是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孩子们明白后奋力为他鼓掌践行。同事们也在学校会议室为他举行了一场欢送会,一位语文老师为他写了一首诗:“育李培桃德艺馨,捐献救人造福荫。师恩浩荡如春雨,大爱无疆满苑林。”吴建龙有些难为情:“我觉得任何一个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都会做这样的选择。”

3月25日,吴建龙出发前往浙江省中医,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吴建龙要连续5天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促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为捐献采集做好充足准备。“打了动员剂之后,我有点腰酸,其他没什么不舒服的,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开心。”

其实曾在龙游教书时,吴建龙就遇到过一位患有血液病的孩子,“他比班里的孩子长3岁,但看着很瘦弱,父母亲为他治病几乎倾家荡产。”回到江山后,吴建龙依然十分关心这位孩子的成长,在微信朋友圈看着他读大学、读研,默默地为他感到高兴。

有缘的是,时刻与孩子们打交道的吴建龙,他的捐献对象也是一位小学年龄段的孩子。他说:“未来那么美好,年轻的生命不该在这里停止,希望这次受捐的孩子也能读大学、读研。”

一边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笑着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治愈率是很高的,放心吧,有了你的帮助,他(她)一定可以的。”

来源:三衢客户端记者 徐佩 通讯员 吴菲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01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