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尚善”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致敬徐毅枫赴杭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5-08-19 11:28  阅读 10 次 评论 0 条

事件回放

据江山新闻网消息:8月11日上午,江山市红十字会在市人民医院举行徐毅枫医生赴杭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仪式。徐毅枫医生是今年衢州市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江山市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6年起,徐毅枫便积极投身无偿献血活动,至今已累计献血12次,献血量达4400毫升。2017年,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今年5月,徐毅枫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将于8月18日在省中医院实施造血干细胞捐献手术。

大海评论

8月11日的欢送仪式,没有震耳欲聋的锣鼓,却用另一种安静而坚定的方式,把“奉献”二字写进了江山人的集体记忆。徐毅枫,这位普通的江山市人民医院医生,即将以“衢州市第5例、江山市第2例”的身份,为一名素昧平生的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的绿灯。4400毫升无偿献血的刻度、7年入库等待的耐心,最终汇聚成一次跨越血缘的托举。故事看似个人,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品位;行为虽然静默,却足以在公共舆论场激起长久的回声。

一、从“职业”到“志业”:医生精神的再升华

身穿白大褂的徐毅枫,日常工作就是与疾病“短兵相接”。然而,当治病救人的场景从病房延伸到干细胞采集室,他完成了从“职业”到“志业”的跨越——前者是谋生的岗位,后者是毕生的信仰。造血干细胞捐献并非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需要持续体检、注射动员剂、忍受腰酸胀痛等不适的“技术活”。徐毅枫以患者之心为己心,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写进了骨髓,也写进了大众对医者仁心的具象认知。在他身上,人们看见的不只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职业使命的再定义。

二、从“个例”到“群像”:小城大爱的传递链

衢州今年已有5例成功捐献,江山也已出现2例——数字看似不大,却是一条仍在生长的爱心曲线。造血干细胞捐献在我国起步较晚,大众一度“闻干细胞色变”,担心损害身体、影响工作。徐毅枫的出现,是对“安全无损”最有力的现身说法:他累计献血4400毫升仍体魄强健,正常工作生活,打破了“伤元气”的谣言;他扎根基层医院,用“身边人”身份消解了“明星英雄”的距离感,让“我也可以”成为市民心底最自然的回响。由此,个体善举便具备了“滚雪球”效应:当一位医生伸出手臂,更多公务员、教师、工人就可能紧随其后;当一例、两例被看见,十例、百例便不再遥不可及。

三、从“感动”到“行动”:制度温情的再接力

欢送仪式上,红十字会、医院、政府部门领导悉数到场,这是对捐献者最高的礼遇,也是制度接力的开始。要让“一时感动”转化为“长久行动”,还需把敬意落到实处:一是完善捐献者荣誉体系,将徐毅枫们纳入“好人榜”“最美人物”序列,在入学、就医、信贷等场景给予礼遇,让好人有好报;二是建立全流程保障机制,把体检、误工补助、术后疗养纳入财政专项,减少捐献者的后顾之忧;三是构建科普常态化平台,在医院、学校、社区开设“造血干细胞捐献开放日”,用真实案例击碎“伤身体”谣言,用大数据科普打消不必要顾虑。只有当制度善意与个体善意“双向奔赴”,才能催生更多的“徐毅枫”。

四、让城市因尚善而伟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徐毅枫的英雄主义,是把对陌生人的牵挂化作一次“不打麻药的救赎”,让“江山”这座小城在地图上因为善意而被反复标注。我们期待,未来当人们提起江山,不止想到丹霞地貌、想到毛氏文化,更想到这是一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不断涌现”的文明城市;期待当孩子们走过医院宣传栏,指着徐毅枫的照片骄傲地说:“这是我们市里的英雄”;更期待有一天,受捐者康复后写来那封“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的信,让这场跨越血缘的生命对话,成为城市精神最柔软的注脚。

欢送仪式终会散场,但善意不会散场。让我们记住8月18日这个日子——它不仅是徐毅枫的“特殊日子”,也应成为江山人共同的“文明刻度”。愿更多的手臂在需要时举起,更多的城市因尚善而伟大。

来源:深山与大海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251-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NEXT:已经是最新一篇了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