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早上8点半,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采集室内,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规律的嗡鸣。慈溪市匡堰镇卫生院针灸推拿科的陈医生静静躺在采集床上,手臂静脉连接着透明的导管。陈医生成功捐献3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宁波市第202例、浙江省第12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跨越千里,为一名陌生血液病患者重启人生的春天。
十五年承诺:
从一纸志愿到生命回响
2011年7月,刚入职匡堰镇卫生院不久的陈医生签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护士说匹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我想,万一能帮上呢?”这份初心,在2025年9月27日迎来回响。
那天,陈医生正为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施针,银针在他指间稳稳落入穴位。突然,手机震动,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诊室的宁静:“陈医生,您与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初配成功。”
“手没抖,但心震了一下。”他回忆道。
不同于传言中的漫长等待,此次流程推进极快:10月8日完成体检与高分辨配型,10日接到配对成功通知,16日便入住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注射动员剂。
“救人是好事,但基层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要保障。”陈医生所在的针灸推拿科是宁波市基层特色科室,一周七天每天都有门诊,日均接诊上百名患者,其中不乏专程从其他地区赶来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科室原本有三位医生,但一位同事刚做完手术在休养,若陈医生请假,仅剩的一名医生将难以支撑。
为此,捐献日期确定当天,匡堰镇卫生院领导班子连夜召开协调会,通过市卫生健康局及卫生院内部多方调度,最终从邻镇卫生院调派资深针灸推拿师支援。“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让我能安心完成这场接力。”陈医生说。
银针与血脉:
基层医者的双重守护
10月15日,前往宁波的前一天,陈医生仍坚守在岗位上。诊室外,患者们有序排队;诊室内,艾草香与银针起落交织成十五年如一日的风景。
“您这是长期低头导致的颈肌劳损,还需要治疗两次。下周我不在,但已和同事交代好了,您放心。”陈医生边说边将银针精准刺入穴位,手指稳得像精密仪器。
下班后,他仔细向同事交接老患者的情况:毛大伯右下肢酸胀症状比较严重,下次治疗适当增加针刺强度;高大哥是面瘫初期患者,一周后增加电针治疗……“都是我的老患者,有些细节还是要交代清楚。”
在同事眼中,陈医生性格沉默却充满爱心。王家埭村的81岁的毛阿婆因脑梗半身瘫痪,陈医生利用午休时间,每周两次上门为其推拿针灸。两年坚持,老人从卧床到能借助器具行走,如今治疗频率降低,但陈医生的探望从未间断。
这次捐献,陈医生未告知父母。“治病救人本就是职责,捐献流程我清楚,怕父母担心,只说要去宁波执行任务。”陈医生总习惯这样说的少,做得多。
经过五天的动员剂注射后,10月20日上午,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采集室内,陈医生望着淡红色的悬浊液缓缓流入采集袋。“真正的医者,既要握得住银针,也要担得起生命的重量。”他轻声说。
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以最快速度送往患者所在城市。而在匡堰镇卫生院,调派来的医生已接替他的岗位,患者们仍在有序排队等待治疗。
这场跨越血缘的生命接力,不仅延续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更让我们看到:在基层医疗的平凡岗位上,无数像陈医生这样的医者,正用最朴实的坚守,编织着守护生命的温暖网络。
所谓医者仁心,就是永远把生命的重量,放在自己的肩头。
来源:慈溪市红十字会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zjhscv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