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下午,历经5个多小时的采集,36岁的出租车司机李道宁,在杭州某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顺利完成28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成为浙江省第1283例、杭州市第404例、余杭区第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对于日常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李道宁而言,这一天,他送达的不是一位普通的乘客,而是一份承载生命希望的“特殊订单”。这位“新杭州人”,用他方向盘上的坚守与十年如一日的热血奉献,完成了一场与陌生生命的“爱心约定”。
一趟驶向生命的暖心“订单”
李道宁的爱心旅程,始于2012年杭州延安路边的一辆献血车。彼时,刚来杭州不久的他,被一句“无偿献血可以帮助他人”的朴素宣传打动,毫不犹豫地挽袖伸臂,献出了第一次全血。这份始于街头偶遇的善意,自此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此后,这位平凡的“的哥”便开启了他不平凡的献血之路。清晨出车,午夜收工,生活的奔波从未冷却他的热情。他从捐献全血,到得知O型血血小板需求量大后,主动转为定期捐献成分血。
时间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尤为珍贵,他却总能从繁忙的缝隙中,“预约”出周末的片刻时光,奔赴血液中心。十三年来,李道宁累计献血已达106次,其中成分血高达99次,省内献血总量达38300毫升。这份执着与奉献,也让他荣获了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之江杯奖,以及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和终生荣誉奖。
十年等待,接响“生命来电”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道宁在《都市快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报道,女孩义无反顾救助陌生生命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当时觉得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怀着这份简单的心愿,他主动留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此后,他常年握着方向盘穿梭在城市间,静静等待着可能出现的“生命之约”。
时光在车轮的转动中悄然流逝十年。2025年8月,一通来自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打破了平静。“初配成功”,这概率极低的四个字,让他感觉“有点激动,有点意外,也有些期待”。这份等待了十年的“生命订单”,让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终于落在了他的肩上。
然而,通往捐献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首次体检时,由于他长时间驾驶、作息不规律的职业特性,指标异常让他心头一紧。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调整休息了半个月,终于顺利通过了体检关。
开出租是靠时间堆出来的活计,虽然工作暂停,但李道宁却觉得挺好。“能救一个人,这趟‘活儿’比跑再多订单都值得!”
一座温暖之城,一场爱心接力
顺利完成捐献后,李道宁的脸上洋溢着欣慰与平静。他想起自己初来杭州时,曾因工伤进行了植皮手术,在公交车上被素不相识的市民争相让座。“当时觉得杭州是个很温暖的城市”,他说。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初给予他的温暖,化作了他手中方向盘的方向,以及他胸腔里奔涌不息的热血,最终汇成了这场跨越十年的生命接力。
谈及未来,李道宁表示,他会继续当好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宣传者。“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故事,呼吁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让这份生命的希望,能够传递得更远,照亮更多濒临绝望的家庭。
从一辆流动的出租车,到一张安静的采集床;从106次挽袖献血,到一次点燃生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李道宁,这位手握方向盘的“的哥”,用最朴素的方式,在平凡的坐标上,为另一个陌生的生命重新导航了方向。车轮依旧滚滚向前,如同那个被挽救的生命,带着他的善意重新踏上人生旅途。
来源:余杭红会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zjhscv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浙公网安备330825020002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