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采集医院!看看这家医院是如何做的

全国先进采集医院!看看这家医院是如何做的

日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2023年第一期采集/移植医院协调员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办。 培训班上表彰了10家“全国先进采集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名列其中,并作为采集医院代表,在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采集有效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的前提。 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累计服务浙江近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受到了捐献者、家属、省管理中心的广泛好评。 2022年,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生命教育行动计划,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联合浙江省中医院共同发起实施“守护爱·守护生命”志愿服务项目,把省中特色转化为“浙江经验”,推广至全省各采集医院,以及兄弟省份医院,助力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特色 个性化方案保障“安心”捐献 在捐献志愿者自入院开始注射动员剂至采集结束的一周时间内,提供分阶段的中医特色技术服务,最大程度地缓解注射动员剂对其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让捐献者感觉安心,保障“生命的种子”顺利采集。 采集前缓解动员剂的身体反应和心理症状 针对部分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后出现的腰酸腰胀、头痛等不同身体反应,心理焦虑、失眠等症状,采用中药足疗、穴位理疗、火龙罐、耳穴压豆及火龙灸等进行缓解,增强捐献者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采集时保障良好的捐献体验 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一般需要4个小时左右,捐献者因长时间平卧往往导致肢体僵硬、关节酸痛、循环不畅。医院利用特制的中药热熨包,在捐献者相关穴位局部热熨,以缓解酸痛、扩张血管、改善外周循环,保障采集过程顺利进行,同时为捐献者带去良好的捐献体验。 采集后定制中药方剂促进恢复 采集后,医院指派中医师根据捐献者体质配置半个月的补气养血中药,促进捐献者身体恢复,同时改善部分捐献者原有的失眠、便秘等症状,深受欢迎。 全流程服务 家人般“暖心”陪伴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健康人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而住进医院,无私奉献的爱心善举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医院血液科精心挑选了7名护士组成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陪护分队,编写工作规程,细化入院接待、采集陪护、护送接洽、捐献后回访等多项流程,在规范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捐献者提供家人般的暖心陪伴。 提前准备 服务靠前 每名捐献者在入院前的一天,由陪护队员提前办理入院手续,更换捐献专用床上用品,了解捐献者的基本情况、到达医院的大概时间,对应患者的体重等信息,向营养科预定营养餐。让捐献者走进采集室就能感受到个性化优质服务的温度。 落实到人 悉心解答 入院后,落实陪护专员作为主责任人,对照专门编写的入院须知手册、温馨提示卡等,做好入院宣教。建立接待微信群,解答疑问和跟进服务。邀请捐献者和家属与医护人员、患者、陪客一起学习打八段锦,缓解情绪,强身健体。 增强体验 坚定捐献 在捐献者住院期间,陪护专员陪同他们参观该院血液科无菌仓,介绍在仓内等待移植患者的生活状况。让捐献者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捐献对于挽救患者生命的重大意义,坚定捐献意愿。 延续服务 提供协助 组建捐献服务群,由血液科医生、护士长、护士、志愿者骨干、捐献者组成,用于跟进捐献者捐献后身体恢复情况,解读捐献后体检指标,接受医疗咨询,提供医疗协助等;组建生命战士群,由全省捐献者、管理人员组成,为全省捐献者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增强捐献者的归属感。 窗口型作用 开放包容展示浙江样板“信心” 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无论在硬件、软件还是在服务与捐献者体验上,都向着打造“浙江样板”的方向努力,团队在中华护理杂志发表供者症状量表文章,积极向全国推广“浙江经验”。 精益求精 助推事权下放工作 近年来,多个设区市在当地医院建立起采集室,捐献者不出市就能完成捐献全流程工作。省中医院采集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总结服务捐献工作经验,发挥窗口展示的作用,与省管理中心一起指导全省各采集医院规范化建设,帮助基层能接得住、做得好。陪护分队的护士志愿者走出医院,与当地红十字会一起走进高校、企业开展造血干细胞入库宣传动员,以专业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扩大志愿者队伍。 改善环境 营造捐献光荣氛围 采集室是省中医院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提供的专用套房,内有电视机、微波炉、冰箱,沙发等电器和家具。在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为住院采集的捐献者送上饺子、汤圆、月饼和节日祝福,为生日的捐献者,送去蛋糕和生日祝福,营造温馨的氛围。根据捐献者意愿,把捐献者纳入短期志愿者,鼓励捐献者参与为血液病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捐献后,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实施“致敬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公益项目,发放爱心企业捐赠的慰问物资,传达全社会对捐献者的敬意和感谢。 开放包容 接纳同行学习交流 近年来,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共接待了30余家医院的参观、学习、交流和5家医院医护人员的短期进修。每年都有来自南非、纳米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在科室内学习,陪护分队的护士志愿者带领留学生观摩采集过程,看望捐献者,向他们讲述捐献者的大爱故事,通过他们,把“浙江有礼”的文明新风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为生命战士们点赞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为生命战士们点赞

他们原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当他们毫不犹豫伸出手臂捐献造血干细胞去挽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时,他们就成了超级英雄,是值得尊敬的生命战士。 【充满大爱的捐献者们】 9月21日是第五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为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杭州市红十字会联合浙江省中医院举办了“感谢捐献者·向国庆献礼”—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暨第五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宣传活动。 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是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从第1例到第50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把他们串连在一起便是一幅感动浙江的精美长卷,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特殊献礼。 【血液病患者感谢捐献者与医护】 而在浙江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中,浙江省中医院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烁介绍,省中医院自2005年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指定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和采集医院以来,一直致力于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移植事业。2018年,省中医院在中华骨髓库备案采集医院中,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例数居全国首位。截止2019年9月,省中医院采集无偿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例数占我省采集总数的86%。 【积极投身公益的省中血液科医护们】 省中血液科的医护人员积极投身于公益中,2013年下沙院区血液病病区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之后更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两院区学科、党支部、医院等多层面合力,持续推进“阳光家园”等公益项目,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与服务效能,为血液病患者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健康浙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鲍航行 贺佳晶
阅读 1,095 次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致敬我们身边的“超级英雄”——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

致敬我们身边的“超级英雄”——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

昨天,是第五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9月20日晚,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杭州市红十字会联合浙江省中医院举办了“感谢捐献者·向国庆献礼”——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0例暨第五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以短视频《我的超级英雄》,向曾经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平民英雄致敬。浙江省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章焱为第500例捐献者林均献上了鲜花。 作为入选第一批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指定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和采集医院,截至2019年9月,浙江省中医院采集无偿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例数占浙江省采集总数的86%。浙江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烁表示,今后医院将为捐献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做好采集的安全保障。 来自:青年时报 2019-9-22A03版    记者 潘洁 通讯员 鲍航行 贺佳晶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放着一台“有故事”的钢琴!一曲“大鱼海棠”让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破涕为笑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放着一台“有故事”的钢琴!一曲“大鱼海棠”让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破涕为笑

“海浪无声将夜幕深深淹没,大鱼在梦境的缝隙里游过。”钢琴前,8岁女孩叶子铭坐定,指尖缓缓流淌出旋律,身旁有人忍不住小声哼唱起来。伴随着造血干细胞采集器发出的汩汩声,所有人屏气静听,27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丽丽躺在床上,破涕为笑。 5月7日,一位爱心人士匿名给省中医院血液科捐赠了一架钢琴,护士长吴筱莲将它摆在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并建了一个钢琴志愿者爱心联盟微信群,定期招募志愿者来弹琴,为捐献者疏解焦虑。5月27日,叶子铭特意向学校请假而来,她也是爱心联盟里年纪最小的钢琴志愿者。 “别怕,让我用琴声帮你放松” 小子铭在美院附小读二年级,平时就是一位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活泼外向的她平时热衷公益,梦想是做一名医生,将来治病救人。早些天,妈妈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省中医院招募钢琴志愿者的消息,征询了女儿的建议,过来报了名。 当天一早,叶子铭特意向学校请假一小时,来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弹琴打气。看到捐献室里躺着的丽丽阿姨双手插着管子,还因为紧张流了眼泪,她有些心疼,“痛吗?别怕,我用琴声来帮你放松!” 这已不是小子铭第一次用音乐做公益了,5月20日,作为第一位钢琴志愿者,她为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演奏了乐曲。为了让弹琴者离捐献者更近,医护人员们合力将钢琴移到采集床旁,小子铭坐定后拿出琴谱介绍起来,“大鱼、童年的小竹笛、绿袖子、蓝色多瑙河,都是很舒缓的曲子,我在家练习了好几个星期呢。” 一上手,音乐缓缓流淌,在场的所有人都屏息静听,治愈系的琴声,让捐献者丽丽也破涕为笑。 一曲弹毕,想起还有亲手制作的贺卡,小子铭赶紧拿出来翻开,俯到丽丽身旁读起来,“阿姨,你的无私奉献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真了不起,你要加油。”见丽丽还有些紧张,她又讲了几个小故事逗她开心,还贴心地给周围人分发了公益小礼物。 爱心联盟需招募钢琴志愿者 11点半,采集结束,12点前必须赶回学校的小子铭还舍不得离开,等着丽丽阿姨拔掉手上的管子。一旁的护士长吴筱莲有感而发,“暑假,我也打算让儿子来做公益,给捐献者拉二胡。” 干细胞采集室里的这台黑色钢琴,是哪里来的呢? 吴筱莲说,这事得追溯到5月7日,那天下午,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来到住院部12楼血液科,找人搬来了这架钢琴,说是替他姐姐送来的,“一周前,我确实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她是我们医院一位职工的朋友,在朋友圈看到白血病患儿的消息,觉得很可怜,就想捐一架钢琴给他们。她只说自己50多岁,网名叫‘妙心居士’。” 这家钢琴是聂耳牌,少说也要1万多元,但吴筱莲问了一圈,病房里还没有会弹琴的患儿,想了想,她提议把琴放在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里。这个病房大约30多平方米,有卫生间、家属休息室、沙发和电视机,黑色钢琴摆放在窗边。科室定期招募一些会弹琴的志愿者,弹琴给捐赠者听,帮助他们愉悦心情,缓解紧张。 “我建了钢琴志愿者爱心联盟微信群,通过朋友圈发动招募,目前群里有17位志愿者,不少是医护人员,最小的钢琴志愿者8岁,最大的65岁。”吴筱莲说,因为采集造血干细胞时间较长,需要钢琴志愿者们至少能陪伴捐献者一个小时,期间弹奏3到5首舒缓的钢琴曲。“目前还需要招募更多志愿者加入,可以弹琴,也可以自带其他乐器来演奏,有志者可以直接到省中医院12楼血液科病区向我报名。” 132毫升“生命种子”救5岁患儿 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丽丽,在小子铭的暖心陪伴下,情绪舒缓了许多,这一次,她为一位5岁的白血病患儿捐献了132毫升“生命种子”。 2016年,在台州一家会计学校当老师的她,参加无偿献血后留下了血样,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去年,27岁的丽丽接到了初配成功的电话。 “这是生命的缘分,因为我爸爸也得过白血病,我知道这种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我国有400多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5万人,50%以上是儿童。丽丽知道,在非血缘关系者中,最终完成配型成功的几率只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这是冥冥中的缘分,“我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来自哪里,但是,我希望你能健康地活下去。” 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业务科长贺佳晶,当天也陪着丽丽完成了干细胞采集,她说,只要年龄在18到45周岁,身体健康、体检合格,就能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捐献造血干细胞流程和献成分血体验雷同,对身体没什么影响。 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表示,造血干细胞采集后,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需要及时输入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挽救白血病、重症贫血、部分恶性肿瘤等的最有效手段。 【记者手记】以学致善,以乐乐人 护士长吴筱莲的本子上,密密记着钢琴志愿者名单,他们中有孩童、有老人、有归国华侨。每逢造血干细胞捐献,就需要一位钢琴志愿者到场弹奏,用治愈系的音乐陪伴、抚慰人心。琴声中,有小桥流水,也有北欧冰山,指尖流淌的旋律及音符,像施加了魔法,一扫捐献者的紧张和焦虑。 一曲琴声,一剂良药,曲终人安。除省中医院外,浙大二院、市中医院等医院的门诊大厅也摆放着钢琴,定期招募有能力的志愿者上台弹奏,传达大爱。一首首优美的乐曲,随着时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病痛折磨和心灵之困,为医患送去滋养和关怀。 俗话说“以学致善,以乐乐人”,志愿者们用所学的知识致力于慈善事业,以音乐使人快乐,无形中传递着一份份大爱与善意。 来自:杭+新闻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于伟 文/摄
阅读 1,177 次
有位女士给省中医院血液科捐了一架钢琴!你愿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弹奏一曲吗?

有位女士给省中医院血液科捐了一架钢琴!你愿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弹奏一曲吗?

5月8日8:29,毛大伯打进85100000热线:昨天下午一位男士给浙江捐献干细胞中心捐赠了一台钢琴,钢琴是“聂耳”牌,捐赠者没留姓名,如果有会弹钢琴的志愿者为捐赠干细胞者弹钢琴就好了! 这台黑色钢琴放在省中医院捐赠干细胞爱心病房里。病房大概30多平方米,卫生间,病床,电视机,沙发,崭新的黑色聂耳牌钢琴在窗边摆着。血液科吴筱莲护士长说,这个爱心病房平时关着门,只有捐赠者来医院才开。 吴筱莲护士长说,捐赠者是一位大姐,50多岁。 “一星期前,她打医院座机找到我,说自己朋友是这里的一个医生,经常从她朋友圈里看到一些白血病孩子,这些孩子这么小就生这么重的病,真可怜,就想捐一台钢琴给他们。我问大姐姓名,她不愿意留,只说自己的网名叫‘妙心居士’。” 前天下午一点多,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来到住院部12楼血液科,身后跟着四五个人,搬来了一台钢琴。 “他说打电话的是他姐姐,今天代表姐姐送钢琴过来。我问他和他姐姐名字,他怎么都不肯讲,电话也不肯留。后来我们合了个影,他就匆匆走了。我看了一下,是聂耳牌钢琴,最少也要1万多元。” 吴筱莲说。 医护人员和送钢琴来的男士合影 那位捐钢琴大姐原先的想法,是把钢琴留给那些因白血病住院治疗的孩子。 “我们调查了一圈发现,病房里还没有这样的孩子。”吴筱莲说,“后来我就提议,把钢琴放在捐赠干细胞爱心病房里。到时候我们找一些会弹钢琴的志愿者,当捐赠者来捐干细胞时,志愿者为他们弹奏,让他们心情放松、愉悦。”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说,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一般情况下移植病人需要寻找到能与自己配型相合度高的供者,医生首先在患者的兄弟姐妹中配,如果没有就得去中华骨髓库中配,目前中华骨髓库登记志愿者265万余人。 为顺利采到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需要给捐献者注射5天的干细胞动员剂,在第5天血液里干细胞最高时进行干细胞采集。捐献者只要躺在床上,双臂留置好全封闭的输液管,血液从一侧手臂的留置管流出经过管道,在分离机里自动把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另外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通过管道从另一个手臂流回到捐献者体内,所以每次采集的量较少,只有150毫升左右,一般根据病人的体重来 采集,如果病人是个孩子,那需要的量就很少了,可能50毫升就足够,一般60公斤的成人一次采集2到3小时的造血干细胞就可保证移植的成功。捐献后当天捐献者就可以出院,也没有任何后遗症。当然捐献者入围的标准还要体检健康,年龄在16岁到45岁之间并自愿捐献。 上个月,桐庐45岁的王先生刚刚捐献过干细胞,昨天我采访了他。 王先生说他每年都会献血,至少400cc(毫升),已经坚持快10年。 2016年,他在网上了解到,捐献干细胞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这年11月,他在桐庐献血时,取了10毫升血样,信息录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2月底,县红十字会联系我,说初配配到了,问我愿不愿意捐献干细胞。我一点都没犹豫。3月份在桐庐医院做了全身体检,4月份去杭州。” 4月18日上午,桐庐红十字会专门派车把王先生送到省中医院。 18日到21日,这4天每天打两针动员针。22日早上打一针,5天时间总共打了9针。医生告诉王先生,尽量保持愉快心情,不要有压力。 “第五天上午,开始抽干细胞,其实整个过程还是蛮顺利的,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我觉得举手之劳能够救别人的生命,还是很有意义的。”王先生说。 今天是第71个世界红十字日,杭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郦汀说,杭州捐赠干细胞的情况在浙江名列前茅。去年杭州入库中华骨髓库1200多人,实际捐献者24人,总体逐年递增,这和广大市民爱心意识增强,也和政府相关的激励政策有关。 郦秘书长说,“三救三献”(三救——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三献——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组织),是红十字会的核心工作。 如果大家想献血,或者捐赠造血干细胞,最好到各个献血点,因为涉及现场采血和采集10ml血液样本,必须本人亲自去。 如果想捐赠人体器官的,有几个途径:一是上浙江省红十字会官网或中国红十字会官网登记,第二种是到各级县区或省红十字会去登记。如果行动不便,可以打县区或省红十字会电话,工作人员会上门登记。当捐献者去世后,由家属联系县区或省红十字会,填一个捐献表格,即可完成捐献。也可拨打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咨询,电话:0571-85043999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说,近五年间,浙江省已经为全国各地的病人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470例,其中绝大多数捐献者都是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捐献的,其中还为美国的一位白血病病人送去了浙江一位捐献者的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真正能够治愈白血病的治疗手段,捐献者在献出爱心的同时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是一种值得提倡与赞扬的行为!” 你会弹钢琴吗?愿意为那些勇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们弹奏吗? 如果想报名,可以拨打快报热线85100000,或者扫一扫右边二维码,在文章后面留下您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我们会和省中医院一起,成立一支钢琴志愿者队伍,为那些可敬可爱的干细胞捐献者们,献上温暖的乐曲,还有我们的敬意。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朱家豪 文/摄
阅读 1,258 次
感恩有你,一路相伴——感恩活动洗涤大家心灵

感恩有你,一路相伴——感恩活动洗涤大家心灵

一场秋雨一场寒,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可有一群人却在雨中奔波,为一场感动,赴一场约会。 9月20日下午,一场以“感恩”的主题的温暖的活动――感恩有你,一路相伴,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二十二病区举行。前来参加活动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下简称“供者”)巫伟翔、郑卫军、金逸凡、靳毅、黄钢锋、徐青;受捐者沈磊,患者家属代表,血液科主任医师胡致平,二十二病区护士长吴筱莲以及科室部分医护人员,进修人员和实习的同学。 活动在一阵悠扬的音乐声中开始,主持人王丽娜依次介绍与会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这次感恩会主要是以个人讲诉心路历程为主。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质朴,所以更加发人深省。活动中,大家收获的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大家更加懂得感恩,身体力行的开展行动。 受捐者沈磊,是一名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大五的学生,看起来青春健康,活力满满。活动中,他告诉我们,十二岁时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来在浙江省中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才能以生存。他向大家分享了生病及治疗的过程,以患者的视角讲述了生病到痊愈的心路历程。他说,是他的主治医生胡致平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于是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他希望也能够向胡主任一样帮助更多的像他一样的人。他感恩胡主任,感恩供者。 供者巫伟祥说道“我以前也生过病,住过很长时间医院,接受了很多热心人士的帮助和关怀。现在我好了,我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将这份爱传递下去。”靳毅说,这些年医学不断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越来越完善,它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让更多人受益。金逸凡在一群供者中间显得尤为显眼,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看上去斯文瘦弱,她说“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我只是提供了这个机会。如果不给,那么患者就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而这机会就关乎生死”。 进修护士朱卫琴是一个活泼开朗,永远充满精力和活力的一个人。她来到血液科三个多月了,她说,我感觉我很庆幸来到这样一个科室,它没有让我感觉到陌生,每个人关系都那么好,很高兴我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很高兴我能融入进去。然后向护士长和同事表达了感谢。 在院长期接受治疗的一位患者的家属也来了,他的丈夫是一名白血病患者。她拉着护士长的手说:“护士长,真的谢谢你们,你们你们是真的很好啊,这些年你们医护人员惊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我都看在眼里。没有你们也许我们家老邱(患者)早就没了……”说话过程中她时不时的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她不仅仅是一名患者家属,更是血液科大家庭的一员,她认识科室里每一名医护人员,认识每一位患者,大家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血液科的疾病病程大多漫长且预后也不乐观,31床老奶奶的儿子也在场倾听了大家的讲述,老奶奶住院好几年了,他一直坚持一边工作,一边悉心看护。他们在医院的场景大多和谐美好,但有时老奶奶因为病情闹脾气,抹眼泪了,他就静静地守候在一旁,不说话,待老奶奶心情平复,再加以劝慰。这次他带着挚诚的赤子之心,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并送上鲜花和蛋糕,烛光里的母亲泛着泪光,一声一声地说着“谢谢,谢谢”。“奶奶,我们也应该谢谢您呢,谢谢您没有在病痛折磨时失去信心;谢谢您在那么多年的辛苦后依然选择坚守,这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也更加有动力” 王丽娜动情地说到。 2016届轮转护士,年龄还小,大多感性。在血液科六个月的时间却看到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有些病人年龄还很小,然后就去世了。心里承受了太多不能言语的压力。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为他们减轻痛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轻柔的动作,一个温暖的微笑,都能化解很多误会,都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这是一场简朴的感恩活动,为大家提供了表达感恩之情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中华五千年文化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所以常常是心怀感恩,却无处、不敢表达。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供者和受捐者,彼此并不认识,是两道平行线没有交点。可是也许是某个因缘际会,配型成功了,于是有了关系,“深入骨髓”。他们互相心怀感恩,然后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每个人在生活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有低谷,我们总能被身边的一些小事所感动,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感恩有你,一路相伴。心怀感恩,助力前行,一路上有你,我们不再孤单。 [imgs] [/imgs] 来自:浙江省中医院 二十二病区
阅读 3,317 次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浙江省首次承担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省内采集

浙江省首次承担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省内采集

8月7日早晨,省中医院22病区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几支百合花生机盎然,奋力绽放。一旁,浙江青年邱世杰正在将新生的希望带往大洋彼岸。 上午8时20分,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缓缓启动,我省涉外捐献省内采集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第361例,在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正式开始。 整个采集过程中,邱世杰的亲人一直陪伴在身边。通讯员 于伟 摄 新生 百万分之一的机缘 邱世杰,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一名普通发型师。这场广受关注的跨国捐献,从一份10毫升的血样开始—— 2016年7月,邱世杰与姐姐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留下了10毫升血样,从此,他成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员。 2017年5月,邱世杰接到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留样与一名美籍华裔血液病患者初配配型成功。 “非血缘关系之间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病床上的邱世杰告诉记者,一年前他在造血干细胞的宣传页上看到这组数据,一直牢记于心,“我没有犹豫,这样的忙我一定会帮。” 之后的一个月内,邱世杰按照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的规定进行高分辨血样采集、体检。而在万里之外的美国,21岁的美籍血液病青年在经过近一年焦急等待之后,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6月初,好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血样与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7月,红十字会的专业人员将邱世杰27个试管血样寄送至美国。经过中、美两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统一认定后,这场生命接力拉开序幕。 传递 72小时的生命接力 72小时,是造血干细胞运输的时间限制。为使72小时接力顺利进行,在邱世杰和美国籍患者之间,凝聚着医护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共同努力。 “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的质量、数量要求都较高,造血干细胞提取时间也更长。”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季云松告诉记者,过去,涉外捐献的采集只能在北京、深圳进行,邱世杰的捐献,实现了我省承担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省内采集零的突破。 从配型成功到采集血样,到造血干细胞分离,省中医院血液科的医护人员一路陪同着邱世杰。“因为两国捐献参数要求不同,我们安排了24小时陪护,监测他的身体状况,还制订了应急预案。”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说,省中医院承担着省内95%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量,邱世杰的跨国捐献,也让省中医院成为浙江省涉外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 下午,美国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由洛杉矶飞抵上海,再赶往杭州。 “如果一切顺利,72小时内,邱世杰的造血干细胞将会抵达美国。”季云松告诉记者。 捐献 三百分之一的付出 在邱世杰的病床边,摆放着两束花。一束来自家人,一束来自即将与他一样奉献爱心的我省造血干细胞第363位捐献者汤文峰。他7日早上赶到医院探望这位未曾谋面的“捐友”。“我希望给他鼓励,也给自己鼓励。”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像邱世杰、汤文峰这样的年轻人加入了志愿捐献的队伍。 据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统计,去年全国共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750余例,其中我省有68位。目前,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共有入库人员6.5万人, “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沈建平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占的量很少,只有骨髓里的1%。捐献造血干细胞与捐献血小板的过程类似,需要打“动员剂”将骨髓里的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里,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干细胞分离出来。 季云松说,每次捐献只需要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造血干细胞含量为10克。“这只相当于成年人体内造血干细胞含量的三百分之一。”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于伟 杭州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首次在浙江采集
浙江省3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275例在浙江省中医院采集

浙江省3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275例在浙江省中医院采集

8月30日,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达到300例。回顾这300位志愿者的大爱之举,有275人与浙江省中医院脱不开关系,从前期的体检到打动员剂再到正式采集,都是省中医院血液科的医护人员为他们保驾护航。 为什么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工作大多在省中医院完成,而且采集成功率高达99.9%?昨天,钱江晚报记者专访了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 “1993年,省中医院成功完成了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那时候采用的还是抽骨髓的技术。1995年,医院又完成了第一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这些了不起的突破同时也是全省首例。也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探索与经验积累,2005年,省中医院成为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定点医院。”沈建平说。 造血干细胞捐献早就不是抽骨髓了。早在1995年的时候,省中医院血液科就已经掌握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对身体没有伤害。那么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跟普通献血一样吗?沈建平说,并没有那么简单。 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中,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有骨髓的百分之一,为了采集到足够的干细胞,需要通过打动员剂的方法将其释放到外周血中,这个时间一般需要4~5天,期间捐献者或多或少会出现全身骨骼酸胀、腰背痛等不适反应,此时,省中医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神奇的火疗可以缓解腰背部的疼痛,避免了有些捐献者吃止痛药的担忧。睡前再来一个足疗加贴敷,保障捐献者在医院这个陌生环境也能一觉到天明。 护士们还发明了一款套管针,与37℃的血液在一起就会变得很柔软,而且上臂活动不受影响,大大减轻了捐献者数小时捐献中手臂产生的酸痛与不适。据说,这项技术还在2014年亚太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上与国内外学者专门做了交流分享。 现在配对成功的概率逐步提高,原因与省中医院几代血液科前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比如,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得10个位点相合才行,但在人群中配型成功的概率仅万分之一,还有很多的患者因迟迟等不到捐献而撒手人寰。于是,省中医院血液科开始探索在直系亲属间10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以上相合的,也能够进行骨髓与外周血干细胞相结合的移植,再配合移植后抗排斥药的恰当运用。终于,在2003年,当时的血液科主任虞荣喜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直系亲属间的半相合移植,切切实实给患者带去了更多生的希望。据统计,现在省中医院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生存率为80%以上,而半相合移植的长期生存率也达到了60%~70%。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省中医院血液科对于造血干细胞在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并非局限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他们毫无保留地与其他科室开展合作,在造血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糖尿病足、重症肌无力、红斑狼疮等复杂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都已有了不错的进展。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于伟
阅读 93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