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200例

2020-12-11 18:07  阅读 1,241 次 评论 0 条

杭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200例

12月11日,杭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200例。

200例捐献者成功是余杭一名国企的员工,也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得知自己和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他说:“这是缘分,我必义无反顾!”早在2000年女儿出生时是否要留脐带血,成功已经了解了造血干细胞的用处,几年前又因朋友的孩子不幸患白血病去世,这让他在2016年献血的时候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从此,时刻准备着为有需要的人义无反顾的种子悄悄种下了。成功的妻子卢女士说成功是名退伍军人,很有担当精神,得知自己初配成功的消息后,就上网查资料,打消家里人的顾虑,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所以顺利通过了高配、体检。今天当他们知道要去帮助的是个患白血病的孩子时,卢女士的眼眶有点红润,她说“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这件事太值了”

杭州市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在2003年。2016年8月实现100例捐献,2020年12月实现200例捐献。从第1例到第100例用了13年时间,从100例到200例则用了4年。近年来,杭州造血干细胞工作快速发展,一个个时间节点,是200位捐献者献出大爱的记录,也是这份事业艰难历程和稳步发展的见证。值得关注的是,突破200例的背后,是26458份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捐献者同意书》。这是突破200例的源泉和支撑所在。多年来,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社会各界以及捐献者所在单位一直重视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在政策导向、宣传动员、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捐后服务、财力保障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共同营造了良好的捐献氛围。

01

政策保障,营造氛围

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优化工作坏境。杭州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高度重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关爱生命工作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文件和条例,倡导和鼓励公民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明确各种激励措施,保障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有力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展。各区(县、市)也都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应的激励办法,较好地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2016年,杭州市作为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纳入积分内容,帮助有意落户的捐献者成功实现“安家”愿望。江干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粟俊铭,成为浙江省首位积分落户政策享受者。

加强宣传动员,通过选树典型、网媒联动,讲述捐献中“平凡人的故事”,放大“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热点不断、感动持久的传播效果,激发群众对捐献事业的情感认同和参与热情,提高社会认同和参与度。组织“最美杭州人——红十字最美人物”评选活动,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7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被评为“最美红十字人”,他们的事迹被搬上杭州市大街小巷的文化墙。积极推荐捐献者参加各类先进奖项评选,几乎所有捐献者被评为当地最美人物和好人、平民英雄。在杭州市主城区20余条马路上制作了2000余米的宣传墙,每年在100辆公交车上和地铁站制作宣传广告,宣传展示捐献知识和捐献者的事迹。通过宣传折页、倡议书和宣传展板等多种载体,将捐献知识送进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学校等,深化宣传力度,拓宽宣传范围,提高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知晓率。以余杭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靳毅、解阳建为原型,首部反映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感人事迹的公益电影《遇见陌生人》登上爱奇艺公益视频,得到多位知名主持人、演员大咖的倾力点赞,点击量破万。淘宝店主黄钢锋因二次捐献被浙江卫视、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竞相采访,海豚视频特制的宣传短片单日点击量就突破百万。《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家属通过新闻执拗追寻捐献者“汤圆哥”,隔空发感谢信》被澎湃新闻、钱江晚报连载报道。为捐献努力减肥的富阳小伙孙超凡的感人事迹在央视《新闻直播间》连续报道……

02

健全捐献网络,做好服务保障

杭州市红十字会系统更是把造血干细胞捐献作为关爱生命、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健全捐献网络,加强规范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促进捐献工作良性稳步发展。

健全捐献网络。杭州市红十字会有专人负责全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各区、县(市)明确一名专职人员,形成全市捐献工作网络。组建成立了杭州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协助做好捐献宣传动员、血样采集、跟踪服务、回访慰问等工作。建立采集站点。为方便市民随时进行血样采集,目前已建立下城、江干、拱墅、萧山等6个采集点。采集站点的成立极大方便了爱心人士随时采集血样,全市入库志愿者人数显著增加。

注重服务保障,促进捐献工作可持续发展。每一例捐献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会做好与捐献者所在单位及其亲人的沟通,让单位为捐献者做好捐献期间的工作调整和假期安排,进一步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取得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捐献中,各级红十字会领导都到医院看望慰问,组织当地以往捐献者到医院陪护鼓励。捐献后,及时回访跟踪,在每年世界红十字日或春节前后,对上一年的捐献者进行回访慰问,了解其身体、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有温暖感和归宿感,进一步增强认同感。许多捐献者成为捐献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和志愿者,形成社会化的推动和保障力量。

03

榜样力量 筑就捐献事业坚实基石

杭州造血干细胞捐献之所以能领跑全国,其基石就是有着众多的志愿者和捐献者。每个捐献者都有其感人故事。

章焱 浙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章焱,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职员,浙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2003年11月20、21日,两次将100余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北京的一位身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年轻人。是什么使他成为浙江省造血干细胞的首例捐献者?章焱平静地说,“缘于当时的一则报道”。报道说,1998年,美国女士琳达从湖南省常德福利院领养了中国女孩凯丽。2002年,5岁的凯丽患上了白血病,唯一的希望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2003年2月份,琳达为救养女凯丽来中国寻找配型。当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曾向全国各分库发出通知,要求紧急开展征集捐献志愿者活动。2月21日,章焱来到省红十字会填写了捐献者登记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8月,当与白血病患者小朱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章焱既荣幸又紧张。他说虽然心里有点怕,但一想到能成为天涯一方的小朱守护神,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战胜了所有的恐惧。章焱的全家都表示支持。9月15日,章焱在浙一医院作了全身检查,结果完全符合捐献条件。11月17日,他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几天,章焱每天都要打两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打针后全身骨头酸痛,就连坐柔软的沙发,腰部也要顶块垫背才行。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他谢绝了在医院高档病房休养,每天打针后自己回家休息。他的捐献,改变了浙江省骨髓移植一贯依赖台湾慈济骨髓库提供骨髓源的惯例。2004年,章焱荣获“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荣誉称号。

靳毅 优秀干警从捐献者变身优秀志愿者

靳毅,浙江省第四监狱干警,杭州市余杭区第四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服务队队长、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负责人。在2019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在2016年度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表彰大会上,靳毅获“浙江省优秀志愿者”称号。

工作中,靳毅给人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特别是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为监狱系统信息化管理赢得核心竞争力,曾获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省“最美监狱人民警察”,系统“百名创新能手”、浙江省第四监狱“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创新创效能手”等荣誉,并有多篇技术论文及党建论文获奖和发表。生活中,他是一名暖男、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长起来的优秀志愿者。他用行动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诺言,他用爱心让陌生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用付出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这项光辉事业。

早在1992年,正在读大学的他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此后的近20年,他先后37次捋袖献热血,总献血量11500毫升。2010年11月,靳毅在一次献血活动中留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2年1月底,靳毅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他的血样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并顺利通过高配和体检。

2012年6月25、26日,靳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82毫升,两袋“生命的种子”为远方徘徊在生命线边缘的白血病患者带去了重生的希望。接受移植的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谢你,善良而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你,我的人生才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靳毅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却表示这是每个人的本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一个力所能及的举动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并让一个家庭不再悲伤时,我想,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会这么做。”

于是,他总是默默地想办法让自己去做更多......

他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熟客”。每逢省内有捐献,靳毅都会抽出时间前往采集医院,或看望捐献者,或以相机为捐献者记录温暖一刻,或为家属解疑答惑,并且两次亲自护送“生命的种子”到南京、广州。

他是杭州余杭区献血活动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的“常客”。除了经常去杭州献成份血,只要有时间,靳毅都会穿上红马甲,出现在献血活动现场或者走上献血车(“造血干细胞捐献流动服务站”),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动员、释疑、指导填表等工作,为更多煎熬等待移植的患者寻找希望。他还利用各种机会致力于宣传捐献知识,让捐献知识走进机关、走进校园、走进志愿者培训。在遇到造血干细胞捐献高配志愿者或亲属不理解时,靳毅都会抽时间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上门解释捐献常识,以亲身经历让志愿者和亲属放心参与!

他说,好事做好,才是圆满。他用最热烈的鲜血,浇灌在病痛边缘即将枯萎的生命;用最温馨的行动,带动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余杭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个体力量融汇成能量巨大的暖流;用坚持不懈的热情,热心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和其他志愿服务,为更多的“生命接力”尽一份绵力。

李吉 杭州第100例捐献者

2016年8月22日,杭州市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34岁的富阳人李吉在历经近5个小时后,成功捐献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上海市儿童医院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重新点燃生命之火。早在2009年,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无偿献血,先后献血4次。在2010年8月的一次献血活动中,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一员。让李吉没想到的是,仅仅6年,自己种下的生命之树这么快就收获了果实。“我知道,配对成功仅有几万分之一的概率,而这个机会竟然会落到我的头上,除了惊讶,感到既幸运又幸福。”李吉说。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这天,陪伴李吉的还有他的妻子章小玲以及5岁的儿子。章小玲说,2015年9月,李吉接到了富阳区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初配成功,问愿不愿意捐献。“他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了。而在往后的一年里,除了我,他和谁都没提起这件事。”章小玲说,由于夫妻两人都在银行上班,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体检、采高分这些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情通知过来,他都会第一时间安排好工作,尽全力去配合”。万事通、老好人,这是李吉身边的人对他的定义。“他不仅对业务门门精通,而且还什么都懂一点儿。比如我们有谁的电脑坏了,都会找他修,他每次都很热心。”李吉的同事蔡俊雅说。在兴业银行富阳支行行长华一东的记忆中,李吉朴实憨厚,是个爱笑的大男孩。“他每天都朝气蓬勃,笑脸迎人,谁见了他心情都会变好。”华一东表示,李吉捐献造血干细胞,单位十分支持,不仅帮他安排好了工作,还专门批了20天公休假,“为了让我们的‘英雄’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对于大家的这些赞誉,李吉不愿过多地谈论自己。唯有提到捐献时的心情,他一改赧然,非常认真地表示,能够挽救一个生命,这事不论多难,都值得为之奋斗。

潘克勤 浙江涉外捐献的首个女性

2006年,大一新生潘克勤在龙翔桥附近看到献血车,第一次献了血。之后的大学四年,一年两次献血,潘克勤从没缺席。2008年汶川地震,潘克勤作为学生会成员,代表学校将同学们捐献的物资送到省红十字会。那时她第一次听说了“造血干细胞捐赠捐献”。“如果配型成功,能救人命。”2010年9月10日,工作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潘克勤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为什么要做这些?潘克勤小学六年级时,父亲确诊为大肠癌早期,需要做手术。正因为亲朋好友的帮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总算挺了过来。潘克勤深知,疾病带给一个家的伤痛有多大,她同时也知道,人要感恩:能凭自己的力量可以帮到人的话,就尽量多帮点。

2012年2月,潘克勤接到电话得知,韩国一名白血病患者和她之前留下的造血干细胞样本的HLA配对成功。庆幸又纠结,是她当时的真切感受。当初样本入库的初心她记得,只是真到眼前,她还是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本想瞒着父母,可因为是涉外捐献,她要去北京。不得已,她告诉了父母。很意外,父亲很支持:“我相信现在的医学,也相信医院和医生。在不损害你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以救人一命,我支持你去做。”潘克勤成为杭州市第xx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浙江涉外捐献的第一个女性。出人意料的是,一年之后远在韩国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出现了反复,唯一的救治途径就是潘克勤再次捐献。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此陷入了矛盾:曾经受助的韩国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但是潘克勤是否能同意再次捐献呢?当他们再次联系潘克勤征求她的意见时,潘克勤却异常爽快地答应了。而她唯一的要求,仅仅是“不想麻烦太多人”,希望能低调地完成这件事。2013年4月,潘克勤再次赶往北京,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捐献了94ml淋巴细胞,再度为千里之外送去生命火种。最终,韩国患者成功治愈康复。

富阳姑娘许艾菲 有爱的女生最美

28岁的许艾菲供职于杭州普乐科技有限公司。从高三开始就不间断的参与无偿献血活动。2009年,许艾菲在一辆献血车上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知道配对的概率很低,但总想着有机会能为别人作一次成功的捐献。当她得知自己配对成功的那一刻,惊讶和惊喜同时占据了她的脑海:“这都能配对配牢?感觉很幸运”。2017年9月12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许艾菲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杭州市市委书记赵一德对此作出批示:爱心姑娘许艾菲的义举值得点赞。

2008年,正在读高三的许艾菲打算着如何让自己的成人礼过的更有意义。因为素质还可以,家里人也有献血经历,她就带着身份证去献血车上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2009年,在献血车上看到中华骨髓库号召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他人生命的意义,她又觉得这个事挺有意义的,毫不犹豫的填写了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书,留下了10毫升血样。虽然她了解到非亲缘关系的配对成功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更低。但凡事有万一,万一能救人一命呢,这是她心里美好的小心愿。

在妈妈眼里,女儿从小乖巧懂事,一直坚持做公益,她也是默默支持。在女儿的影响下,许妈妈在也加入了献血队伍。之后的几年里,许艾菲每半年坚持献血一次,每次捐献数量不等,到现在累计献血量3200多毫升。每次献血时,她就会想起自己入库的事情,她总想着有机会能为别人进行一次成功的捐献。

2017年6月7日,许艾菲接到了高分辨配型的通知,富阳区红十字会电话询问许艾菲的意见,她想都没想就同意了。一是对自己身体比较有信心,她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做到的,二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她觉得也应该去做,没什么好犹豫的,人命关天,这不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接着她很快完成了抽血取样,血样随即被寄往北京检测——配型成功,捐献时间定在9月12日。为了以最佳的身体状态为患病男孩提供造血干细胞,确定要捐献那天起,许艾菲努力增肥加强锻炼,每天和小姐妹骑自行车,最远的一次骑了20公里。

2017年9月8日,许艾菲入住省中医院,开始接受动员剂注射。9月12日一早正式开始采集。5多个小时候后,许艾菲顺利完成了采集,从这名热心姑娘体内采集的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第一时间被送往天津,救助一名15岁的男孩。

捐献成功当晚,许艾菲在微博里详细记录了造血干细胞整个捐献过程并分享感悟,引起网友点赞热议。据统计,截止9月17日10时,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新闻、新浪微博、腾讯新闻、浙江新闻等上百家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微博、APP和门户网站对许艾菲的感人事迹进行了聚焦,据不完全统计,网络主题点击量已突破1.6亿余次,评论量也超过50万余条。其中,腾讯新闻浏览量超3700万,点赞21万次,评论14315条。许艾菲个人微博点赞13万次。全社会上下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许艾菲的初衷是想把这个经历写个流水账记下来,如果以后有孩子能给孩子看,如果能科普一下让一些人知道捐献知识,那就最好了。至于“走红”她表示是“完全没有想到”。“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很兴奋也很感动。”对于自己的走红,许艾菲有些意外。冷静下来之后,她作出了一个决定: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只要愿意,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事这项崇高的事业。”

身体刚刚恢复,许艾菲开始陆续接受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我是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吁更多人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想到,许艾菲很快“梦想成真”。线上的热情已转化为线下的“热度”。最近一段时间,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的热线应接不暇,工作人员一天要接上百个咨询电话。

“最美女孩”许艾菲或许成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她普及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让更多人消除了“伤身”的误解和顾虑,她是“宣传点”;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热情,她是“引爆点”;在她之后,会有更多人伸出双臂,为他人的生命选择义无反顾,她是“起跑点”……

许艾菲说,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一种“光环”,更是一份责任,而她要做的,是忘掉“光环”,担起责任,将“最美行动”坚持到底。

周英 未完成参加援鄂医疗心愿的她,用另一种方式救人!

2020年8月7日上午,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病房的1号病床格外安静,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周英在经过5天的动员剂注射后,迎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一刻。经过血液离心机分离采集,她体内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输入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体内。周英2019年10月入职杭州康馨康复医院,是一名重症监护室护士,年轻的她是同事眼中的“热心肠”。ICU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休息时间尤为宝贵。2020年的春节,家住江干区九堡街道的她在春节这个本应该与家人团聚的佳节里,主动向护士长提出留院值班。“我家就在杭州,春节假期就让离家远的同事们好好休息一下,我来上班吧!”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她依旧工作在一线,用自己小小的身躯为患者撑起一片安全护理的天。岁末年初,荆楚大地突发的新冠疫情。随着疫情的发展,武汉等地急需医务人员支援。在得知医院正积极筹备援鄂医疗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她说道:“我有五年的工作经验,也接受过感染性疾病防护的专业培训,对重症感染性疾病也比较有经验,让我上吧!”家人虽然担心,最终还是拗不过她,支持了她的决定。虽然最后参加援鄂医疗队的愿望没有实现,但她坚毅的眼神、坚定的信念仍给医院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医院沈副院长说道:“17年前的非典时期,他们还是被保护着的孩子,如今在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俨然成为了主力军,在这一张张年轻而朝气蓬勃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那份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95后的年轻人,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无偿献血的次数已经达到了8次。从18岁生日那天,身材娇小的她就一直坚持每年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从捐献全血到捐献成分血(血小板),年轻的她手中拥有了同年龄段女孩子不常见的“博爱见证”—一叠无偿献血证书,她也相继荣获2018、2019年献血奉献奖。多年的坚持,让大家看到了这位外表柔弱女孩坚强勇敢、乐于助人的一面。

2017年的一天,按惯例参加无偿献血的她得知捐献10毫升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能为饱受白血病魔折磨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时,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当天,她对家人说道:“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虽然在茫茫人海中能有一个和我血型配对成功的几率很低,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会去努力,希望能帮到那个陌生的TA”。2020年5月,她接到江干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她一名白血病患者与她的造血干细胞样本配对成功,期望她能及时捐献造血干细胞,并说明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给她一个星期的考虑时间。作为白衣天使的她没有丝毫犹豫地说道“我愿意!”“我是医务人员,救人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来自:杭州市红十字会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hz200.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