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90后医生,为救陌生人,一年两次住院

2023-08-31 15:35  阅读 154 次 评论 0 条

金圣榆,199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萧山某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01 几万分之一的机率,能遇上吗?

2012年4月,我在中南大学读大二,学校在湖南长沙。

那一天,老师临时有事,提前下课了。中午11点,我和同学背着书包,从教学楼出来,往食堂的方向走去。

食堂门口,停着一辆白色和粉色相间的大巴车。

这辆车是长沙血站的献血车。我们是医学院,学校隔壁就是湘雅三医院,献血车隔三差五会停在我们食堂门口。

距离食堂开饭还有点时间。我和同学说,反正没啥事,去献个血吧。

上了献血车,我和同学献了400毫升全血。

献完血,我们坐在车上休息。

护士问我们,要不要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

她介绍说,“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但有些患者跟家里人配型配不上,要到中华骨髓库寻找能匹配上的志愿者。

非血缘关系之间,配型概率很低,只有几万分之一。

我是医学生,但还没有学到血液病相关的内容,听她这么说,我想回头查一下资料。

我正在考虑的时候,同学说:没问题。

看到同学答应了,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心想,反正几率这么低,还不一定配的上。

护士拿出一份表,让我们填基本信息。她说,希望信息表上的电话长期保留。

我有两个手机号,一个长沙的,一个杭州的。都填上了。

填完表,又抽了10毫升血,我和同学就去食堂吃饭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才过一年,这几万分之一的几率,就让我遇上了,而且还不止一次。

中间的是我

02 没能帮到他们,我挺遗憾的

2013年春天,一天傍晚,我在寝室休息,手机响了,是一个湖南的座机号码。

电话里是一个年轻的女声,她说,她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问我是不是叫金圣榆,是不是加入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我说,是的。

她继续说,你的入库血样HLA数据和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挽救他人生命?

我有点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回了一句:可以的。

她说:好的,如果后面有需要,我们会再联系你的。

挂了电话,我打开电脑,在网上搜索“捐献造血干细胞”。

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根针扎在骨髓上,抽出来的,而是和献血差不多,从手臂上抽外周血。

我没什么顾虑了。

等了几个月,电话没再打来。

我想打回去问问,但刚好换了新手机,通话记录没有了。

又过了一年——2014年,我大四了,在湖南益阳的一家医院实习。

我接到电话,说又有患者跟我初配上了,问是否愿意捐献?

我回答:愿意。

我多问了一句:上一次我接到过电话,后来没有消息了?

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没有消息,说明对方“不需要”了。

电话挂了。过了几个月,依旧没消息。

我猜想,也许对方没有等到移植的机会,病情恶化了。

对我来说,只是接了两个电话,但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两条生命垂危了。

没能帮到他们,我感觉挺遗憾的。

03 哪怕前路未知,我也愿意试一试

2017年,我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2020年9月,我回到杭州,在萧山一家医院的神经外科当住院医师。

回杭州以后,我一直保留着湖南的号码,想着有一天能再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

我一直坚持献血

2021年11月的一天,我刚从病房回办公室,手机响了。

我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有患者与您初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

我的回答还是:愿意。

几天后,高分辨率配型通过。12月10日,我在自己单位做体检。

萧山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了,陪着我一起。她叫小倪,一位90后的女生,比我小几岁,看起来刚参加工作不久。

体检完,过了好几天,没消息。

我怕又要错过了,我发消息给小倪,问有没有最近情况。

小倪答复:体检结果正在等医生判定。

等到2021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小倪联系我了。

小倪说,体检结果有一项指标比标准要低,出于对捐献者安全的考虑,要再复查一次,如果指标还是低,没法捐献。

高分辨率配型通过了,如果因为我身体的原因,最后没能捐献,太可惜了。

为了能顺利捐献,我开始调整作息习惯。

我有熬夜的习惯,不到12点不睡觉。那几天,我10点前就上床休息了。吃饭也是少油少盐,工作之余,还举哑铃锻炼下。

2022年1月4日,我又做了一次复查。结果,那项指标还是差了0.1。

我不希望因为这0.1,把一个生命的希望浇灭了。

我给小倪发消息:我自己是医生,我捐献意愿很强,哪怕前路未知,我也愿意试一试,希望你们能考虑我的想法。

小倪说,很感谢我,会帮我转达,但捐献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医学上,不会为了挽救一个人,去损害另一个人的健康。

6天之后——1月10日,我在单位做了第三次复查。

这一次,指标终于正常了。

萧山区红十字会通知我:可以捐献。捐献时间定在1月24日,1月20日入院。

04 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了

2022年1月20日上午9点,我到了杭州市区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

住院楼12层,这一层是血液科病区,住着的都是血液病患者。

采集室在东边第一间,门边写着“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

房间的条件很不错,有一个茶水间,里面有电炖锅和冰箱。

住进病房后,护士在我胳膊上打了一针“动员剂”。

造血干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很少,需要通过注射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才能进行采集,要连续打四天。

打完“动员剂”,我在房间里休息,房门开着,一位阿姨进来和我打招呼。

她身高一米六几,扎了个马尾,头发有些毛糙,看起来很久没有打理了。

阿姨说,她儿子住隔壁,是白血病,需要加营养。她想中午、晚上借用一下我房间里的电炖锅,给孩子炖点排骨汤。

阿姨不好意思地说:“你有空的时候,和我说一声,我再过来。”

我说:“没关系,你可以随时来。”

中午11点,阿姨来做饭了。我没什么事,就找她聊天。

阿姨说,她儿子上大三,在学校上体育的时候,晕了过去,学校医务室看了,建议他们来大医院看,她就带着儿子到杭州来了。

阿姨说,她是单亲妈妈,好不容易把儿子供上大学,没想到孩子生白血病了。

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了。

她缓了缓,继续说:她儿子生病以后,心态挺消极的,病区里年轻人很少,我和她儿子年龄差不多,希望我能找他儿子聊一聊。

我说,好的。

阿姨特别客气,做完饭把房间收拾干净,还帮我打了一壶热水。

下午3点,我在房间刷手机,听到外面一阵喧闹。

我出去一看,是病区的活动时间到了,护士们带着患者和家属们,在走廊上打八段锦。

阿姨也出来了,她看到我,又走进房间,把她儿子叫了出来。

他叫小吴,身高1米7几,脸黑黑的,有点浮肿,精神状态很不好。

我看到他手机上是游戏的视频,我就先和他聊游戏。

他来劲了,和我讨论起游戏的事,脸上的表情也放松下来了。

我问他,有什么想做的事情?

小吴说,很想吃炸鸡,吃披萨,因为得了这个病,很多东西不能吃。难得点一次炒饭的外卖,妈妈还要用热水泡一泡,把油花撇掉才给他吃。

小吴说,他在学校是乐队的,他会弹吉他。

我鼓励他弹一段,他回到病房,拿出吉他,弹了一首周杰伦的歌曲。

那几天,我每天都会去找小吴聊聊天。我们加了微信。

我和他约定好,等他出院了,我再去看望他。

05 小吴和我说,他要移植了

2022年1月24日早上8点,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

我平躺在床上,左右手臂各扎着一根针。血液从一只手臂出来,经过血液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剩下的血再从另一只手臂流回体内。

房间里来了很多人,医生、护士,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小吴也来了,站在最后面。

采集持续4个小时,采集了近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我成为了浙江省第752例、萧山区第15例捐献者。

接下来,会有志愿者把这袋“生命的种子”送到患者所在的医院。

和我的造血干细胞合个影

捐献完,我感觉有些疲惫,回家休息了四五天,恢复如初了。

我和小吴一直保持着联系。

他给我发弹吉他的视频,虽然医院工作很忙,我还是会抽空回复他。

4月5日,小吴给我发了条消息,说他阶段性治疗结束,出院了。

我说,你发我个定位,我来看你。

4月9日,我去看望小吴,他和妈妈租住在医院附近。

去他家之前,我去附近商场买了一套乐高玩具,之前小吴和我说,他出院了没事情干,我买个乐高积木给他拼拼。

房子在医院边上的小弄堂里,老房子,一楼。

我敲了敲门,是他妈妈来开门的,阿姨还认识我,让我快进屋里坐。

见到小吴,我拿出给他买的礼物。

他叹了一口气,说:“这辈子可能拼不完咯。”

我说:“你还这么年轻,搞的这么悲观干什么,又不是没有希望了。我们医院有很多患者,情况比你严重多了,他们都在积极治疗。你肯定会好起来的。”

他点点头。

5月中旬,小吴给我发了一段视频,他在一个很小的病房里,只摆的下一张床,和一些生活用品。病房的一侧,是一面大玻璃,外面是走廊。

小吴说,他很幸运,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配型的志愿者,马上要移植造血干细胞了。手术定在6月1日,他已经进入无菌仓,进行“清髓”了。

接下来,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

2022年8月,小吴给我发了条消息:他恢复得不错,已经出院回家了。

没过几天,我就看他朋友圈开始晒他和同学出去玩了,能吃好吃的了。

小吴和我说:“这种病都生过了,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能阻碍我呢?”

他能这么想,我由衷为他感到开心。

小吴同学

06 我又又接到电话了

2022年8月,就在小吴出院后不久,我再次接到萧山区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二次捐献”?

这是我不希望听到的消息。说明我捐献的那位患者,移植效果不太好。

不过,只要还有机会,我都愿意去尝试。特别是看到小吴生活回归正常,给我很大的信心,我相信远方的那个“他”,一定会好起来。

我和小吴开玩笑说:你刚出院,我又要住院了。

这次捐献的是淋巴细胞,不用提前打动员剂。11月22日住院,第二天捐献。

11月23日早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我捐献了将近100毫升的淋巴细胞混悬液。

采集结束后,我除了有点疲惫,没有什么不舒服。

医生和我说,二次捐献的人很少,短期内身体会损失少量细胞,但不会受太大影响,一般一周左右便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被围观了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封患者写给我的感谢信。

我的捐献对象是一位孩子,信是他妈妈写的,字很漂亮。

信上写道:

感谢给予我孩子二次生命的恩人。我是一位单亲妈妈,第一次移植那天,刚好是我孩子的生日。

现在,孩子的血型也变了,变得跟您一样,性格也比以前更成熟了一些。

孩子经常跟我聊生病后的感受,他说:妈妈,等我病好了后,我想见到大哥哥,好好报答他。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让我们碰到了。每次聊起这些,我和孩子都会流眼泪。

读完信件,我非常感动。我意识到,当年入库的决定,不是简简单单一张表、一管血,而是一份对生命的承诺。

我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有人需要帮助,第三次我也愿意。”

医生的使命,本来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一种方式,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另一种方式。

但他们告诉我,每位志愿者只能给一位患者捐献,并且最多只能捐献两次。

2022年11月捐献完,我休息了五天,回医院上班了。

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医院的医生、护士,患者们都阳了。

我和同事们发着烧,抢救患者,身体很疲惫,但心里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

07 妈妈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

我1991年出生,母亲说我生下来有8斤多。

我一直很好奇,母亲1米49,个子小小的她,是怎么把8斤的我生出来的。

我父亲是电力局的,工作很忙,常年不在家。

放学都是母亲来接我,她骑一辆电动车,在学校门口等我。遇上下雨天,她拿一块蓝色的大雨披,把我们俩罩在一起。

我搂着她,坐在后座,看地上被雨淋湿的路面快速闪过。

我读的是萧山体育路小学,成绩还不错,六年级上学期,我被杭州外国语学校选上了,这是杭州一所很不错的中学。

2004年,我进入中学,身边的同学成绩都很好,我一下子就垫底了。

越学越没劲,干脆不学了,上课拿个小镜子照来照去,欣赏自己的脸。自习课,和另外三个同学坐在最后打扑克牌。

同学还给我取了个外号:潇洒哥

后来,学校老师都基本放弃我了。只有母亲相信我一定行,她经常到学校来,找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学校在杭州留下,我家在萧山,开车来得一个多小时。

老师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办公室,她比我还清楚。

初三,有一天,母亲送我去学校,宿舍阿姨看到我,说:“你怎么还没分流啊?”

在我们学校,成绩差的孩子,不能直接升入高中,要“分流”去参加中考。

我听了很难受,觉得自己让母亲丢脸了。

我开始好好学习,上课听不懂,也强迫自己听下去。下课也不出去玩了,坐在座位上写作业,还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

高中运动会

2009年9月,我读高三,母亲在学校边上租了房子,我走读上学。

她下班开一个多小时车到出租屋,给我做晚餐,陪我一起学习,第二天一早给我做完早餐,再开车回萧山上班。每天如此。

2010年6月,我超常发挥,高考考了620分,我挺满意的。

填专业的时候,母亲希望我做医生。我填了中南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了。

母亲对我信任和支持,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时间和母亲说了,母亲问我:对身体有没有影响?

我说,没事的。

母亲说:那你就去做吧,注意休息,不要太累。

当我遇到小吴母亲,看到她如此坚强地撑起这个家,照顾生病的孩子;看到患者母亲给我写的那份信,了解到她是一个人照顾孩子时,我都会想起我的母亲。

妈妈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我们又怎么能轻易放弃自己呢。

我和妈妈

-END-

来源:丑故事   讲述 金圣榆   主笔 牛牛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856-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