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命对视——记我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探视层流室移植患者

与生命对视——记我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探视层流室移植患者

近段时间,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但阻挡不了爱的生命延续。来自绍兴市上虞区的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潘女士三月前接到了来自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配型成功的消息,询问是否愿意捐献。潘女士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因为在她看来,拯救生命是最重要的事情。经过一番准备,潘女士入住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22病区,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因为动员剂注射反应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潘女士出现腰背部酸痛及睡眠质量的问题,她对于自己的行为不求回报,唯一想要知道的是她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谁,对方是什么样的?处于什么状态。基于供者的需求,今天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吴筱莲护士长、带教老师王丽娜带领着潘女士探视了层流室移植患者,详细介绍了层流室里患者的生活日常。(注:文中捐献者潘女士与层流室移植患者均无捐赠关系。) “这里的世界能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顽强和脆弱”,透过那层玻璃,两个生命在对视,每一个人的眼神都令人难忘,不仅包含着对生命的渴望,也有经历了苦难后的淡然。“嘟”的一声,电话接通了。四目相对的一瞬间,爱的种子此时已经在这里发芽。潘女士和患者热切地交谈着,他们互诉衷肠,彷佛有说不完的话。这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因为小小的细胞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虽然隔着一层玻璃,依旧能感受到生命正在潘女士与患者之间流动。“所有的疼痛和负担在看到了患者成功接受移植之后烟消云散,我真的很高兴,很高兴能帮到这个患者”,潘女士告诉我们,“今天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出征,一种满满的感觉充盈着我的心房!当血袋被郑重装进盒子带走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与生命对视,也许,那些超越语言的行为的答案就隐藏在我们眼睛的谜底里。 此时不需要太多语言,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 来源:浙江省中医院血液   作者:王丽娜 吴筱莲
以生命重启生命 | 中国骨髓捐献量破万例,让绝望中的人看到希望

以生命重启生命 | 中国骨髓捐献量破万例,让绝望中的人看到希望

白岩松: 今天,9月19日,是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造血干细胞捐献更大规模的走进公众的视线,还是20年内的事。2001年,一名身患白血病的苏州姑娘,移植了台湾同胞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当年年底,我们成立了中华骨髓库,到2020年8月,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量突破了10000例!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数字。经过这些年的累积,中华骨髓库的库容量已经来到了281万人份。2007年就首次向台湾同胞提供造血干细胞,目前已向28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干细胞。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并不容易的捐献者和受助者的配型成功,而一旦配型成功,绝望的家庭会瞬间看到希望。当然库存量越大,配型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我们还要走多久才能让更多绝望中的人们看到希望?《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给生命以希望。 ▍“我这一辈子过了两世”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患者 胡磊: 当时就坐在医院的楼梯间,就想这么大的病也许都救不活了。怎么这个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在做梦吗? 2014年,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武汉女孩儿胡磊,患上了T母淋巴细胞淋巴瘤,查出时已是晚期。医生说,摆在胡磊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患者 胡磊: 我爸妈就只有我一个女儿,我轻言放弃可能也不是很负责任。医生当时就说,如果可以,一定要去骨髓库去找一个,这样存活下来的几率会很大。 透过中华骨髓库,找到茫茫人海中与自己成功配型的人,是医生眼中的最佳治疗方案,也是这个血液病患者家庭最大的奢望。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患者 胡磊: 当时找骨髓库也没有抱很大希望,因为我觉得几率实在是太小了,但是我觉得上天对我真的是太好。我不到半周的时间,大概三四天就找到了骨髓,而且跟我是全相合,我当时真的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黄伟: 2014年5月末,当时我是接到商丘市红十字会的通知,他说你和一个患者配型成功,你是不是愿意继续完成捐献? 黄伟接到通知的前一年,在国企工作、常年参与河南水上救援志愿工作的黄伟,带着14名水上救援队队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黄伟还清晰地记得,在一同加入的14名队友中,他第一个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黄伟: 在我即将捐献的时候,有一次我女儿告诉我,她说爸爸我姥姥让我劝劝你,说别捐了,我觉得孩子说这话也很正常。医生给我谈的第一句话,他说我们不会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去挽救一个患者。我觉得医生的这句话,也是在打消我的顾虑。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患者 胡磊: 老实说有担心,我旁边一个病友阿姨遇到悔捐,而且不是陌生人,而是她自己家里的亲妹妹。那件事情其实对我打击很大,我就看着我身边的阿姨一步一步地衰竭死亡。我们其实作为患者,并不想说会有一个人一定有义务来救我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去体会,那种在万丈深渊的感觉。但这时候有一个人从顶上牵了一个绳子,能够给你一丝希望。 配型成功,胡磊看到了一丝生的希望,但她又害怕这丝希望转瞬即逝。最终,这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黄伟,还是给了胡磊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当时,胡磊的父亲透过中华骨髓库向黄伟递交了一封感谢信。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黄伟: 我是大概12点多完成捐献的,患者所在医院的志愿者就过来,拿我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就带来一封感谢信。夜深人静了,我才打开这封信,他说无数次在梦中梦见自己代替女儿得了这种病,然而梦醒之后才知道残酷的现实不是因父爱母爱所能改变的。我也是一名父亲,我也有一个女儿。我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看着是挽救了一条生命,其实挽救的是一个家庭。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患者 胡磊: 当时我的主管医生就去了移植仓说,胡磊你放心,你的骨髓来了。然后正好晚上10点的时候,我就看到那一袋血,我就看见那袋骨髓了。我说我这辈子特别幸运,人家一辈子就一世,我这一辈子过了两世,我说我今天重生了,因为这一刻也就是供者的骨髓流进了我的身体,我就从那一刻感受到了力量。 移植了造血干细胞的胡磊,踏上了跌跌撞撞的康复之路,虽然病情在两年后疑似复发,但是重生的她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她去背包旅行,去做义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同时,也在尽力给社会带来价值。在河南,黄伟还活跃在水上救援的公益一线,得知两年后胡磊疑似复发需要二次捐献时,他又再度挺身而出。然而,出于医学伦理学要求,作为非亲缘造血干细胞供患双方,黄伟和胡磊在移植未满两年内不能见面。 2014年,黄伟是中华骨髓库第4184例捐献者。今年,在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国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一万例。活动现场,胡磊和黄伟终于见面,而他们仅仅是万例中的一例,这背后,既有281万登记入库志愿者提供的基数保障,也有配型成功后,一万次的志愿捐献。 中华骨髓库副主任 高东英: 工作实际上做的是人的工作,是志愿者的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让社会的大众能够理解、认同、加入进来。然后同时还能够在社会上传递一种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同时关爱生命,还互相支撑生命的这样的一种氛围。 去年年底,世界范围内非血缘关系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了17万例,中国移植量居世界第三,在现有的医学数据中,造血干细胞供者们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在高冬英看来,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不仅挽救了一个个患病家庭,更是人道主义和公益精神的彰显。 白岩松: 2005年,我在台湾,还拍到了一次台湾同胞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紧急运送到北京的惊险过程。由于当时两岸还没有直航,飞机从台湾起飞到香港,再转机到北京,然后救护车在飞机那儿等候,医生在医院守候多时。虽然最后手术成功,但过程万分惊险。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一边感动,一边也在期待什么时候我们的中华骨髓库能拥有大规模的库存量。配型成功能变得再近一些、再方便一些、概率大一些。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也需要人们在观念上的改变,以及更多人了解捐献的安全性。其实不仅仅是造血干细胞捐赠,很多对生命的救助,也需要更多的常识普及,甚至是从娃娃抓起。 ▍救在身边 爱心相髓 除了自己的例行献血,志愿者许艾菲还要在人群中找寻愿意留血样的人。很多人不了解造血干细胞,她就一遍遍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对方听。几年前,许艾菲同样是在献血点知晓造血干细胞,决定捐献的那一刻,她选择在社交平台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记录整个过程,这让不少人觉得造血干细胞捐献或许也没那么恐怖,她也因此爆红网络。 许艾菲: 因为恐惧和不理解它都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明白这个事情。包括我们自己,在捐献之前我们也会有一些担忧,我就想把我自己今天摆在面前给你看。你看我长得也挺好,挺健康的也没什么疾病。我们宣传的口号里面就有一句“造血干细胞,你行我也行。”其实就是我以我们一些捐献者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我觉得这样的话,比一些直接去跟你说,你要捐献这个事情,更有一些说服力。 造血干细胞捐献,更惯常的说法是骨髓捐献,因为以往要动手术、抽取骨髓血以采集造血干细胞,而如今则可以像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一样,通过外周血进行采集,不过这需要打动员针把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进行采集。 许艾菲: 这个过程当中,你可能人体会有一些不适应,我觉得不需要去隐藏。扎针的确是会痛的,打动员针可能的确是会让你腰酸的。不要去把这件事情描述成一件特别高大上的一件事情,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一点要求,就是不能牺牲自己的健康去为了救另一个人。 中华骨髓库副主任 高东英: 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实际上并不是你想象的,离你那么远的,那种高大。她实际上也是人,她也有疼痛,但是她是在做一些斗争,在做一些纠结,在做一些平衡。那些过程,我真的觉得他们真的是个凡人,但是做了一个不平凡的事情,因为他们在自我说服自己。 更多人因她知晓造血干细胞,而挽救生命,与患者血脉相连,她却从没觉得自己的善举多么伟大。想到如今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有281万人,尚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她便在捐后毅然加入捐献志愿宣讲队。除了年轻人是她宣讲的潜在捐献对象,自己的兄弟姐妹、早已过了45岁捐献年纪的长辈,同样是她的宣讲受众。 许艾菲: 有很多捐献者甚至都是瞒着他的全家去捐献,工作时偷偷请了假,偷偷一个人跑去打动员针。可能要等到当地的一些报纸媒体开始报道这个事情,他家人才知道这件事情。对于一些可能年纪大的人来说,我们不要求他说能够来做这件事情,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明白这是怎么样的一件事情,能够去理解我们曾经这些捐献过的人。或者在我们捐献的时候,他们能够给一份支持和理解。 以亲身经历者身份引发共情和换位思考,能让对方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予以了解认同并自主行为,同样是有效宣讲和传播,这是许艾菲践行公益的基本逻辑,也决定了她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自己的行为和身份。 许艾菲: 我觉得对于一些好事,我们当然要给予肯定。我们不要遮遮掩掩,或者说我们做了好事不留名。我觉得现在大家更普遍地接纳于一种观点,就是做了好事就是应该奖励,就是应该表扬他,就是应该把好事公开出来。 当下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疫情,也在影响许艾菲的生命观。面对离开我们的医护和努力走到现在的人们,她觉得生命如此脆弱而坚强。 许艾菲: 我为什么要去救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我跟他又不认识,他是死是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我经常也是换位思考这个角度来跟他们说,那今天如果生病的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你希不希望有一个人来救你。也有一些人听到我这些话之后,他也沉默了,他也觉得说好像是有一点道理。 同在本周五,刚开学不久的浙江海洋大学上了首堂急救培训课。与此呼应的是在不久前,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由于临近海洋,溺水等事故多发,该校早在几年前就把自救和互救的急救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每班培训2名救护员,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宿管员、保安等也被纳入培训范畴。而此刻,疫情中逆行医护等正唤醒公众对生命和健康的敬畏与渴求,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和节点。 浙江海洋大学红十字会秘书长 陈晓燕: 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但是我们更要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所以我们要学习急救知识,而且我们要除了自己学,要让周围的人一起来学。要相信团队的力量,大家都掌握知识了,那么才可以开启一个生命互助的通道。 “人道、博爱、奉献”在被重新审视,而更多人接受生命教育既是为他人得救创造机会,更为自己的自救和他救赢得时间。 学生 熊婉婷: 受益最贴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本身,还有一个其实对于我们自己的家人同学都是一个很大保障。 中华骨髓库副主任 高东英: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社会的大众能够理解认同,加入进来。然后同时还能够在社会上传递一种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同时关爱生命还互相支撑生命这样的一种氛围。 白岩松: 很多事情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曾经给很多人的生命带来悲剧,并充满着隐患的有偿献血,经过向无偿献血的转变,再加上公众无偿献血意识的提高,血液的供给安全基本得到解决。而造血干细胞捐赠由过去偶尔配型成功,会让整个中国感动,现在越来越变成了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救助。当然,中华骨髓库的登记人数还应该有更大范围的增长,一万例完成捐献也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但我们应该相信时间会很快的,使这个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至于器官捐献甚至是遗体的捐献,我们完成了政策上的重大转变,但依然需要更长的时间,让人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真正地向前迈进。但请相信时间,它会让我们所期待的,更快地变成现实。 视频制作 | 张大鹏 郭佳灵 微信制作 | 李 昂...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一次捐献,一生惦念

一次捐献,一生惦念

你捐献的骨髓让儿子健康的重生,我们现在还不能见到你,但是我们心里会永远记着你,永远感谢你。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机会去报答这份恩情。
阅读 3,394 次
捐造血干细胞救人,受捐者辗转寄来了感谢信

捐造血干细胞救人,受捐者辗转寄来了感谢信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捐献的志愿者而言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却是一次生命的“馈赠”。 “真的发自肺腑的感谢您的捐赠。你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把我从绝望边缘拯救了回来。”最近一封感谢信辗转通过红十字系统传递到了刚刚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到一个月的善和师傅手中。 大家还记得4月12日,在温岭市出家的善和师傅在采集医院捐献了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大爱之举吗?低调的善和师傅觉得“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是我的义务”,捐献完后回到寺院里继续他往常的生活。 但就在最近,受助患者寄来了感谢信,情真意切表达了对善和师傅的感激之情,“......我也会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对您的一种尊重。我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帮助别人,传承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你。” 患者表达了满腔的感谢,慈悲的善和师傅读了信后,他觉得这样一个幸福家庭,出现这样的病情,还要终身靠药物想想就觉得心酸,但是自己小小的举措能帮上了这个家庭觉得挺幸运。 5月10日,市红十字会、泽国镇红十字会上门看望慰问善和师傅,赞赏他的举动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更挽救了他们的家庭,希望更多志愿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患者看到生的希望。 今年以来,温岭市红十字会大力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广泛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每一位年龄在18至45周岁的健康人,都可以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队伍中。温岭市今年已有90多名爱心人士采集了血样,加入到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 感谢信的内容: 致那位爱心捐赠人士: 首先真的发自肺腑的感谢您的捐赠。你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把我从绝望边缘拯救了回来。我也无法再用多么繁华的语句来再次表达我内心的感谢之情。希望您在今后的生活中幸福美满,健康长寿。我也会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对您的一种尊重。我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帮助别人,传承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你。 我叫***,现年32周岁,拥有和经营着一个平凡家庭。虽然生活有点拮据,但是一家人过的其乐融融,和平幸福。但是上天似乎和我开了天大的玩笑,让原本简简单单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挫折。2018年11月13号,我在医院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得知后我和我丈夫脑袋都是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还那么年轻,正处于人生的中间阶段,怎么会突然患上这样一种可怕的疾病。但是我最终还是绝望地面对了现实。经历了几个化疗的疗程后已花光了家中这几年所有的积蓄,而且也向亲朋好友借了许多债,就是为了让我看见活下去的希望。 都知道要彻底的治好白血病是要新的造血干细胞来繁衍的,此时就要寻找新的骨髓细胞来进行移植。原来是和自己的血亲最有资格来与我匹配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这条道路最终堵死了!我内心是无比的绝望与痛苦,难道我真的要早早的与这个世界无缘了吗?我不甘心啊!我的离开会对我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今后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影响,我内心是极其的不舍和感叹世间的不公。 就在我快放弃希望的时候,医生说他们在中华骨髓库中找到了与我相匹配的骨髓型号,这个巨大的好消息让我再一次看见了未来生活的光明和活下去的希望,风雨无情人有情!我和我的家人及朋友们都为此感到幸运,感谢那位愿意为我捐赠干细胞的好心人士,我们素昧平生,你却雪中送炭,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会铭记于心永生难忘,再一次对您说一声:谢谢! 此致 感恩! 来自:温岭红会
阅读 2,836 次
全国具备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资质的110家医院

全国具备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资质的110家医院

根据卫生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管理规范》,在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备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医院总计110家(其中6家仅有采集资质,23家仅有移植资质)。 患者可以从下列移植医院中自行选取一家移植医院就医,如果医院的主管医生认为您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话,移植医院的主管医生将会通过中华骨髓库专有网络向中华骨髓库提出造血干细胞检索申请,患者听从主管医生的安排即可。       在中华骨髓库申请造血干细胞配型检索是完全免费的。 名单如下: 区域 编号 医院名称 (按照省市分布排序) 地址 邮编 诊疗科目 北京 (16) 1 中国人民解放军 空军总医院血液科 北京市钓鱼台阜成路30号 100036 移植 采集 2 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总医院血液科 北京市阜成路6号 100037 移植 采集 3 中国人民解放军 307医院移植科 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8号 100071 移植 采集 4 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 血液科 北京市丰台区南大街8号院 100071 移植 采集 5 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医院(301医院)血液科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100853 移植 采集 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血液科 北京市海淀区阜城路51号 100037 移植 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血液科 北京市海淀区黑山扈甲17号 100091 移植 采集 8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100700 移植 采集 9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100044 移植 采集 10 北京市道培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5号 100049 移植 采集 1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
阅读 3,952 次
爱与责任

爱与责任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7"] 林楠和儿子的合影[/caption] 我是浙江省第20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白血病患者这么多。如果能把病因找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比捐献干细胞更能造福更多的家庭,更能体现红十字会的宗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的红十字会的职责包括”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宗旨是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现在无论是红会还是疾控中心,在防病方面,做的还不够。疾控中心主要侧重于传染病的防控,建议红十字会加强防病知识在普及,可以侧重于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的防控上,这项工作如果能做实做深做细,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全面提升红会的社会形象。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报道某某人得了白血病,因为家庭困难,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但媒体的报道里,往往都没有提到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得白血病。从流行病的角度来说,要确定疾病的病因是非常复杂严谨的过程。科学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证明吸烟和肺癌存在直接关系。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白血病的病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病毒感染;二是化学致癌剂,包括甲醛、苯等等;三是电离辐射;四是某些药物;五是遗传因素。在白血病的预防控制上,我们不能等到病因完全明确之后,再开展相关的工作。 在普及防病知识和保护人的健康方面,红会完全可以大有一番作为,这是法定职责,也是社会责任。而且红会有一支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作者:林楠 浙江省第20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阅读 1,259 次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患者如何从“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获得援助?

患者如何从“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获得援助?

一、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如何从“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获得援助? 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移植医院的主管移植的医师,向总库管理中心查询。在中华骨髓库申请造血干细胞配型检索是完全免费的。 二、医师帮助患者向总库和各分库联系检索HLA相合捐献者时,需要什么手续? 需要报告患者详细的HLA分型资料和简单病情并附有准确的联系方式,包括联系对象、电话和地址等,以便尽快地将检索结果向医师和患者报告。 三、如果初次检索就找到了HLA相合的捐献者,下一步该怎样办? 如果负责移植的医师认为捐献者合适,并向总库报告需要捐献者进行捐献时,我们将要求医师抽取患者血样,连同捐献者血样,进行HLA分型复检和高分工作,在进一步确认相合后,将与移植医师讨论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和患者移植的具体事项。 四、如果初次检索没有找到合适的捐献者,下一步该怎样办? 如果患者初次没有检索到合适的捐献者,总库将保存该患者的资料一年,定期为患者再检索,随着库容量的不断扩大,希望患者能够早日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 五、捐献者与接受造血干血细胞移植的患者可否直接见面? 按国际惯例,鉴于很多医学、心理和社会的原因,捐献者和患者一般不接触,如果需要交流,也必须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同意和安排下进行。 六、中国人群的患者能从非黄种人群,例如白种和黑种人群中找到HLA相合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吗? 由于人种遗传的差异,中国人的HLA型别与白种、黑种等人群差别较大,中国人的患者寻找HLA相合的捐献者的最大希望是在中国人群中,在其他人种中更为困难。 七、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但患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能求助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吗? 当然可以,HLA配合率与种族、民族和地区有关,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全球的华人服务,因此其它地区的华人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求助“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可最大可能地获得HLA相合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来自:中华骨髓库
阅读 1,31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