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奋进的五年 | 造干捐献“浙”5年 数字内外看发展

昂扬奋进的五年 | 造干捐献“浙”5年 数字内外看发展

“6” 这个数字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一般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爱在第六对的相遇”。 众所周知,人类有23对染色体,来自于父母各23条。 其中,在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有着由遗传决定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它的配型匹配度高低则是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 “100” 从2003年到2012年,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用了10年时间突破了百例。此后,捐献事业快速发展,仅2020年当年全省就捐献了103例,实现了从“10年捐献百例”到“年捐献超百例”的飞跃。百例用时不断缩短,这背后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 “800” 这2022年7月8日,温州商学院的学子郑伟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成为浙江省第8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伟庆出生于2001年,是目前我省年龄最小的捐献者。 …… 5年间,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悄然生长——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新增入库3万名;省级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新增至5家;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累计护送造血干细胞总里程达18.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多…… 5年内,难以用数字衡量的是情怀和感动,比如无私的爱与奉献、观念的转变、红十字人永不改变的初心…… 这些可统计的、不可统计的元素,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让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迈出坚定的脚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801:数字背后是火热的人生 截至2022年7月8日,全省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累计103437人,成功捐献801例。捐献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医护人员、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公务员等等,他们身份不同,都义无反顾…… 23岁的爱美女孩余悦琴,为了保持身材,一直严格控制体重。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后,为了保证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进行,她加强营养,半个月里重了近10斤。她的捐献事迹被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宣传报道,并获评“浙江好人”。 新杭州人邵鹏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辞去了工作,他说:“工作没了可以再找,生命逝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还是一名预备党员,挽救他人生命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 为挽救生命二次出征的温州医科大学子陈泽伟,用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捐献后他以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点亮生命新希望”为己任,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扛起青年担当。 来自湖州长兴巡特警大队的徐刚,是一名退役军人,采集结束后拍照,徐刚郑重地把党徽别在了左胸口,他说这神圣的时刻,只有党徽才能与之相匹配。为人民服务,是这名青年党员刻在骨子里的想法。 62:认识、相信、融入,这个“集体”越发壮大 2019年9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开幕。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队长靳毅作为代表出席大会,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于2016年初重组至今,已累计护送造血干细胞154余次,送达23城市57家医院,总里程达18.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四圈多。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62支,其中2021年新建立5支,全年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近8000人次。 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穿着标志性的“小黄人”衣服,斜背着蓝色的方箱,急促地穿过杭州熙攘的人群。几个小时后,他出现在国内某个城市,为一个个生命带去希望……他便是张剑。张剑自2014年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开始了与红十字的不解之缘。2016年,他加入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 即使已经经历过多次护送,但每一次他都像第一次那样高度紧张。为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张剑始终紧紧抱着运输箱,偶尔还要稍微晃动一下箱体,保证造血干细胞不会凝固。“箱子一直要在我的保护之下。”张剑说,有时碰到长距离的护送,他通常不吃不喝,连去厕所都会把箱子挂在脖子上。 几年来,张剑成功将12份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护送到广州、海口、成都等10个城市,累计护送里程两万多公里,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二次绽放,也见证了一个个原本处于绝望边缘的家庭重新燃起希望。 像张剑这样的“小黄人”还有很多…… 潘克勤、黄钢锋、陆雪贤、马庆喜、曹幼君……一个个捐献者在捐献后,“变身”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志愿者,继续奉献在创造“第六对相遇”奇迹的道路上。他们现身说法,通过讲述自身捐献的经历,动员更多人加入到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 靳毅、张剑的事迹收录在浙江高中《人·自然·社会》新版教材中,《超级英雄》公益片、《遇见陌生人》微电影戳中无数观众的泪点,成为很多人了解、接触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起点。 3↑:数字映射出  红十字人的初心 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挂牌并开展首例采集,这是继浙医一院、省中医院之后,省红十字会在省会杭州设立的第3家省级造血干细胞采集点。 这标志着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省红十字会着力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的形成,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目前,除采集外,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各个环节工作,全部都可以在各市、县(市、区)红十字会完成,志愿者不出县就能完成捐献前的相关事项。目前除省会杭州设置采集点外,宁波、温州也可以独立承担捐献采集任务,金华采集点正在建设中,让捐献者就近完成捐献。 不仅如此,2017年,省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开发延伸到各市和县(市、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信息化系统、手机APP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2020年,又积极争取国家中心新系统向全省各市和县(市、区)红十字会开通客户端,成为全国第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系统全省联网的省份;并结合“数字红会”建设,在“浙里办”APP建立通道,开发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信息登记、血样寄送有关业务系统。 数字增长的背后,同样离不开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更离不开多维度的广泛宣传,使传递“生命火种”深入人心。 据了解,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支持下,捐献者及其亲属用血被纳入保障范围,捐献者在全省享受“三免”政策;捐献者家庭纳入落户积分、子女就学优先、享受贷款优待范围,营造“捐献光荣”的良好氛围。自2017年以来,先后有2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被评为“浙江好人”,1名被评为浙江骄傲人物,1名被评为“中国好人”,1名捐献者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近年来,省红十字会不仅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借助新媒体、自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捐献的精彩案例和真实的感人瞬间;还在宣传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为载体,组织捐献者集体参与公益宣传,并在杭马赛事上招募数百名“生命关爱使者”参与活动,共同传递造血干细胞健康捐献理念。 如今,走在社区、车站、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宣传手册、宣传海报、公益视频等各种形式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广告。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亮生命新希望”正在成为社会共识,成为社会新风尚。 下一个5年,期待更多平凡的你我,加入这支不平凡的队伍! 来源:浙江红十字
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移植数、及库容使用率及体外扩增策略分析

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移植数、及库容使用率及体外扩增策略分析

一、造血干细胞的重要特征 造血干细胞(Stemcell,SC)的干,译自英文“stem”,意为“树”、“干”和“起源”。类似于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并开花和结果等。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 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二、造血干细胞入库、移植及库容使用率分析 1、造血干细胞入库数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它是研究历史最长且最为深入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对研究各类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且在基因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年以来,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逐年稳定增长,2018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265万人份,比上年增加23万人份,同比增长9.50%;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280万人份,比上年增加15万人份,同比增长5.66%。 2014-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及增长 资料来源:中华骨髓库、智研咨询整理 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280万人份,其中全国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北京、湖南、辽宁、河南、陕西、四川,造血干细胞入库数分别为196514人份、182291人份、149072人份、147315人份、146861人份、143557人份136391人份、134517人份、123062人份、111095人份,占全国比重分别为7.00%、6.49%、5.31%、5.24%、5.23%、5.11%、4.86%、4.79%、4.38%、3.96%。 2014-2019年中国各省市造血干细胞入库数(一) (单位:万人份) 广东 浙江 河南 广西 江苏 湖南 湖北 贵州 山东 上海 2014 7.18 5.25 9.98 4.57 12.72 11.18 7.17 3.9 14.08 10.26 2015 7.94 5.97 10.73 4.87 13.94 11.65 8.2 4.44 15.82 10.94 2016 8.63 6.54 11.38 5.28 15.03 12.11 8.9 4.83 16.48 12.05 2017 8.85 6.78 11.75 5.38 15.83 12.65 9.1 4.87 17.7 12.84 2018 10.09 7.88 12.76 6.2 17.15 13.5 10.4 5.66 18.85 13.95 2019 10.92...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生命如花,热情绽放——我们这样走进9月

生命如花,热情绽放——我们这样走进9月

一天实现4例捐献 生命之花在9月绽放 9月4日上午,宁波余姚市的退役军人褚华杰,在宁波某医院爱心采集室,捐献了309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我省第6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同日,温州乐清现役军人沈华林、鹿城医生陶真和富阳宁波银行经理倪方卫分别在温州、杭州两地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截止9月4日,浙江已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603例。一天之内完成四例捐献,开创了浙江省捐献工作启动以来单日最高捐献记录。 第600例,距离2019年9月20日的第500例捐献,不到一年时间。 从工作启动之初的“10年突破百例”到如今的年捐献突破“百例”,浙江造血干细胞捐献迈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截至目前,我省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达到9万余人份,累计库容使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每百例捐献用时统计表 疫情之下热情不减 浙江捐献者“救”不却步 回望第6个100例捐献历程,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原本稳步推进的捐献采集计划被迫暂停,但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不能等待,为了追回逝去的时间,在疫情刚刚出现好转时,浙江的捐献者、志愿者、工作人员就提前谋划、逆行而上,在特殊战线提前打响了“复工复产”的前哨战…… 在全国2020年前8个月捐献数量较同期减少9.4%的形势下,我省较2019年同期增加14例,增长31.11%。 3月12日,高中毕业生张杨星月来到杭州,先后完成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采样入库、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作为她自己的18岁成人礼。 温州医科大学联合温州市中心血站、温州市红十字会举行“最美毕业季 热血成医礼”公益主题活动,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以集齐毕业证、学位证、献血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入库证来为大学生涯的结束画上完美句号。 3月23日,杭州建德女生刘英英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省首例捐献者。因为疫情原因,她的家人和同事都没能来到医院。捐献当天,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佘新荷看望慰问刘英英,向她表示敬意和祝福。 8月31日和9月1日,嘉兴平湖市女孩吴丽霞,在距离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仅9个月后,在母亲的陪同下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成为我省首例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性捐献者,也是累计捐献量最多的一位捐献者。她默默地祝愿远方的受捐者,希望自己的“生命种子”能够发挥作用,帮助他度过难关。 6月初,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也重新启动了造血干细胞护送工作,顺利完成13例“生命种子”护送任务,成为抗击疫情的另一种逆行志愿者。据统计,自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31日,他们先后到达22个城市,完成127次护送任务,护送里程16.1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4圈。6月23日,浙江日报记者全程跟踪记录护送志愿者逆行救人的感人事迹,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点赞。 5月26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播出专题片《信仰的力量》,专题报道“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靳毅和服务队的故事,受到社会关注。 感恩生活遇见美好 倾听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对于受捐患者来说,捐献者的出现就是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受捐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对捐献者都有一份刻骨铭心的感谢。他们素不相识,但是因为捐献,双方的身体里涌动着一样的血液,就像亲人一样。但因为“双盲原则”,捐受双方不能见面,患者及家属只能通过感谢信表达感恩之情: 年初疫情爆发期间,一位十年前接受浙江捐献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患者通过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询问恩人是否安康。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郭医生,得知患者恢复的很好,十分激动,这份惦念为他注入了无穷力量。一次捐献,一生牵挂,捐献者也饱含深情,为患者送去了鼓励和祝福: 成功捐献离不开捐献者家人的理解和默默付出,在捐献者沈利强妻子的手机里,写满了她在杭州陪伴采集时记录的点点滴滴,作为妻子,她也一直在为丈夫加油鼓劲。 走进9月, 600例捐献,就是600份希望,就是600个家庭的欢笑。 慎终如始,我们致敬曾经不平凡的过往。 站在新起点,我们轻装再出发。我们坚信在这场只有前进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中,会有更多的志愿捐献者用无私大爱重新点燃他人的生命,用默默的付出去照亮受困于黑暗的患者家庭。 九月,生命如花,热情绽放。 浙江省历年造血干细胞捐献量统计表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时捐献者年龄分布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人员分布表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男女比例表 来自:浙江红十字
阅读 1,99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