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高亮 – 希望她的身体能接受我的造血干细胞,少一些排斥反应 – 2015年05月13日

2015-05-14 10:06  阅读 1,266 次 评论 0 条

造血干细胞配对,这个看似与我们非常遥远的事物,因为富阳人的爱心与慷慨奉献而与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接近。2012年10月,爱心女士邵琴成为富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5人,在沉寂了三年后,富阳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又迎来一个小高峰。今年3月10日,富阳“80后”公务员王林刚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后,间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39岁的镬子山社区居民高亮成为富阳第7位、第8例(汪霖捐献了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与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因为一次“髓”缘,在茫茫人海中,产生了人生中最深的羁绊。

x234-1

全国第4902例,浙江省第23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高亮在采集中。

“希望她的身体能接受我的造血干细胞,少一些排斥反应”

昨天是高亮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正日子。上午,记者在省中医院住院部12楼,见到了高亮,他正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看着血液在两只手臂上插着的输血管里缓缓流动。

医生告诉记者,根据被捐献者一方的身体情况,估算出至少需要1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因此高亮从早上8点30分便开始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当记者问他有没有出现生理上的不适时,高亮摇摇头,露出招牌式笑容证明自己很好。他说早饭吃了两个包子,特意没喝水,就怕捐献过程中想上卫生间。

因为要连续几天注射动员剂(一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高亮从5月9日就入住了省中医院住院部。这期间高亮的妻子和亲戚轮番陪伴在他身边,但是在采集这天,记者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因为家里还有小孩需要人照顾,而我这边一切都好,所以早上就让他们提前回去了。”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高亮喜欢“一切从简”,他习惯随身带着一只双肩包,里面放着一些可能会用到的生活用品。

被问及想不想见到那位受自己帮助的7岁小姑娘,高亮有些纠结,他说既想但又不敢想:想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担心她不能完全康复,“只希望她的身体能尽快接受我的造血干细胞,少一些排斥反应”。

20年的献血“达人” 走到哪献到哪

高亮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即中华骨髓库),是在2009年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但他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为止,已经记不得献了几回了,但八九次应该是有的。”高亮回忆说,“想来也是神奇,这20年里,无偿献血这回事,总是跟随着我的人生轨迹。”

高亮的人生经历比一般人丰富。高中毕业后,他入伍上海武警总队,1994年退伍返乡。回到富阳,他先后跑到杭州、金华,创过业,还当过的哥。女儿上学后,高亮来到老家渌渚镇的浙江富阳思达机械有限公司上班,想好好学一门技术,从此安定下来。“最早一次献血是在杭州,当时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无偿献血车,就跑了进去。”自那以后,只要碰到无偿献血活动,高亮都会献上一份爱心。“就是要注意一点,每隔6个月以后才能再献,一年最多献两次。”

高亮所在单位的同事王斑竹说,虽然高亮进厂工作才3个月,但从他平时的表现来看,是个吃苦耐劳、低调踏实的人,“这次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他跟公司里谁都没提过,直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电话来,我们才知道。”王斑竹还说,公司领导了解情况后,夸高亮是公司的骄傲,特批15天公休假期,让他捐献之后好好休息调整。

上午11时左右,高亮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结束,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当晚,这份凝聚着爱心的150毫升干细胞混悬液将送往上海,为一位7岁的白血病患者,开启一趟“希望之旅”。

全省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20人中就有1个是富阳人

昨天,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纷纷前来慰问高亮,对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无私举动表达感谢和敬意。据了解,截至目前,富阳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的志愿者已达1994人,占全省总入库人数的5%以上,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这几年来,富阳区红十字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良好氛围,切好做好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关怀。无论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数量,还是登记入库的志愿者数量,富阳均处于浙江省前列。”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王文伟表示。

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俞成国告诉记者,目前,富阳主要通过3种方式进行志愿者入库登记:一是和卫生部门联合,每周在城区同时开展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与无偿献血活动。周一、五、七是在大润发的北大门,周三是在商业城的门口;二是与卫生部门下乡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时,提供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的相关咨询服务。此外,与一些单位共同组织专项的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活动,例如公安和卫生系统。

新闻链接:王林刚收到获捐男孩家长寄来的感谢信

上个月,富阳第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林刚收到了获捐男孩家属寄来的感谢信,信中的内容让王林刚一度哽咽。
信中说,孩子在去年5月被确诊患有慢性eb病毒性是噬血症,骨髓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但家里所有人都没有配型成功。

“林刚兄弟,非常感谢您和您的家人。虽然远隔千里,从未谋面,但能成功配型,是孩子的福气,是您给了他生的希望,让他有了生命的延续。我们全家也从此多了您一位亲人。”

王林刚告诉记者,看到信后,他很感动,在与对方微信聊天中得知,这两天孩子马上就要出院了,以后这个病将不会再复发,“希望孩子身体好了之后,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成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来自:富阳新闻网 (记者 许荆楠 通讯员 屠丽敏)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23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