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杨芳芳 – 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 – 2023年03月09日

(879)杨芳芳 – 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 – 2023年03月09日

3月10日11时30分,在杭州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来自台州的杨芳芳再一次成功捐献了13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在前一天,杨芳芳已成功捐献264毫升。两次采集共39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很快被志愿者送往外地,移植到一位身患血液病的患者体内。 就在去年3月8日,杨芳芳曾捐献过造血干细胞,这是她的第二次捐献,也让她成为浙江省第879例、同时也是第17位二次捐献者。 今年34岁的杨芳芳是温岭城北街道某鞋厂的办公室文员,有着14年党龄的她,也是厂里的党支部书记。2010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杨芳芳便离开老家仙居来到温岭工作,期间认识了来自江西的丈夫程先生。目前夫妻俩一起在温岭打拼。 杨芳芳是个有爱心的人。2019年3月18日,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宣传单上“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奇迹”的标语打动了她,她当即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登记表。 2021年12月,当杨芳芳接到红十字会初配成功的通知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茫茫人海中能匹配上是一种幸运,而且我们10个位点全部相合!”杨芳芳笑着告诉记者,她的一次捐献能够救人一命,丈夫也表示全力支持。 去年3月8日、9日,杨芳芳分两次成功采集39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的患者点燃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在捐献后的一段时间里,杨芳芳还时常记挂着这位未曾见面的陌生人,多次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康复情况。 生命多磨难。去年12月份一天,温岭市红十字会打来电话:“芳芳你好,之前救助的患者目前病情复发,可能需要再采集一次造血干细胞,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再救他一次?”杨芳芳当即回复:“当然可以,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 挂完电话后,杨芳芳的心里五味杂陈,既对患者的愈后不佳心里难过,又庆幸自己还可以再救他一次,给他带去生的希望。 为了能顺利进行第二次捐献,杨芳芳坚持每天跑步、做瑜伽,也更加重视起健康饮食。上个月,杨芳芳通过捐献前专项体检 。3月4日,杨芳芳启程来到杭州。 3月10日中午,杨芳芳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二次捐献。工作人员拿出了一封患者给她写的感谢信。“从2022年您第一次毫不犹豫地捐献,到今天义无反顾的二次救助,您两次在我人生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重新点燃了我生的希望,您的伟大无私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这份恩情难以用文字表达……”工作人员将感谢信念给杨芳芳听,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念到动情之处,杨芳芳感动地落泪。 杨芳芳也写了一封回信托工作人员交给受捐者。“希望远方的你经过我再次地捐献能健健康康的,要努力战胜病魔,大家都给你加油!” 来源:台州日报
(856)金圣榆 – 他为挽救生命二次“出征” – 2022年11月23日

(856)金圣榆 – 他为挽救生命二次“出征” – 2022年11月23日

“挽救生命,我义不容辞。”11月23日,时隔10个月,再次躺在某医院的采集床上,看着被缓缓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小金感慨良多。 作为“90后”的小金就职于杭州某医院,今年1月,他为一名远方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送去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十年,终于等来与患者配型成功的缘分,对于捐献我自始至终都没有犹豫过。”1月24日,小金顺利采集了26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生命的种子”被专人以最快速度送到了患者所在的医院。 因为双盲原则,供患双方不能知晓对方的情况,患者家属委托浙江省红十字会向小金转交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您,您的如期赴约,照亮了我们全家的未来……”这封信,小金经常拿出来看,默默地祝福远方的患者能早日康复。 今年8月份,小金收到了当地红十字会的通知,因患者病情原因,需要输注淋巴细胞,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二次淋巴细胞捐献。“我愿意!”小金依然没有任何犹豫,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医生的本职就是治病救人,只要患者有需要,我随时都可以。” 11月22日上午,小金下班后便赶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提前入住采集爱心工作室。 11月23日,经过3个多小时,96毫升的淋巴细胞混悬液被顺利采集,“希望的种子”再次被送往患者所在的移植医院,助力“生命之花”继续绽放。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累计造血干细胞血样入库11万人份,共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856例,其中二次捐献16例。 来源:浙江红十字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1+11”,这位马拉松爱好者的感召力实在令人惊叹!

“1+11”,这位马拉松爱好者的感召力实在令人惊叹!

“坚持运动,强身健体;坚持献血,身心舒畅。”无偿献血者涂晓星,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他的个人爱好与公益行为。 涂晓星是杭州诺基亚研发中心一名普通的测试人员,是我省第45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还是一名固定献血者。他酷爱跑马拉松的他,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定的公益心,18年来,他参加无偿献血98次,累计献血总量达26000毫升,并连续2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分别是2016-2017年度和2018-2019年度。 随着献血次数和献血量的叠加,一袋袋鲜红的热血延续着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涂晓星的爱心善举也在温暖着、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个‘第一次’都是最好的安排。”涂晓星回忆道:“第一次献血,其实也是很偶然的。”那是2003年,当时他住在城西,空闲时,常常会和家人去城西的物美超市逛一逛。有一次,逛好超市准备回家时,他发现超市边上停着一辆献血车,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最后成功捐献400毫升的全血。第一次献血后,涂晓星通过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了更多关于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知晓了全血献血的间隔期,一直到2010年,始终保持着每半年捐献一次全血的频率。 2010年之后,涂晓星因为各种原因,很少去逛超市,也改变了献血的地点。2015年12月,当他来到龙翔献血点参加全血捐献时,他结识了一位资深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朱莲英,他们拥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跑步,关于跑步、无偿献血,他们聊了很多很多。通过短暂的交谈,也更新了他的“无偿献血知识库”,涂晓星了解到成分献血的间隔期只需要14天,于是,他想:如果我参加成分献血,我就可以捐献更多的血液,帮助更多的病患了。2016年6月,他第一次来到省血液中心武林院区,完成了1.5个单位血小板的捐献。 2017年,当他得知省血液中心滨江院区也可以参加成分献血时,在滨江上班的涂晓星,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前来献血,献血后,默默地返回岗位上班。 跑步、献血,缺一不可 “跑步,让我觉得很快乐,特别是那种大汗淋漓之后的快感,我很喜欢。”谈及跑步,涂晓星有说不完的话。2009年,他喜欢上了跑步,一开始,是休息天在家附近跑,之后,下了班在公司附近跑,基本上坚持每两天跑一次,久而久之,他的耐力变得越来越好。于是,他报名参加了省内各地市及江浙沪的各类马拉松比赛,连续12年参加“杭马”。目前,他已累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80场,这个数字都快赶上他的献血次数了。 “跑步,让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有信心,我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健康,更希望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坚持献血的一个主要原因。”涂晓星骄傲地告诉我们。 “常年坚持跑步,收获了健康;闲暇做做公益,传递了爱心。这样真的挺好的。”涂晓星在微信朋友圈打卡时这样写到。可见,跑步和献血,早已成为涂晓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1”,惊人的感召力 3月16日,涂晓星带着他的“小团队”又来了。“这不是‘诺基亚跑男团’吗?你们来啦。欢迎!欢迎!”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见到他们格外亲切。对于献血的各个流程,他都非常熟悉,还帮忙做起了志愿者,引导大家如何更快地完成献血,不耽误下午上班。 当天,和涂晓星一起来献血的,一共有5位“跑男团”成员,分别是钟嵩、耿涛、王俊、任显林、祝剑。据了解,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来献血,有已经献血5次、8次、18次、33次的,其中2位还是2018-2019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获得者。当问及,为何想到来献血时,他们看着正在献血的涂晓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是一个组织发展出来的。” 因为喜欢跑步,涂晓星在公司里还组建了一支跑步爱好者队伍,并担任诺基亚跑步俱乐部的会长,平时组织大家到西湖边、钱塘江边跑跑步,也组织大家参加一些跑步比赛,亦娱亦乐。有一天,涂晓星在想:我们俱乐部的跑友们都在坚持跑步,大家的身体一定都是很棒的,那么,参加无偿献血应该也没问题的。因此,每次集体活动时,他都会有意识地和大家介绍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浙江省的“三免”优惠政策。慢慢地,在他的感召下,很多同事也纷纷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现在,涂晓星每次来献血不再是孤单一人,他的身后是一个爱心小集体,每次献血都和同事们结伴而行,有说有笑的。从1人带1人到1人带11人,在涂晓星的带领下,这支健康、有爱的队伍正在一天天壮大。 “这是你第98次献血了,等你献血满100次,我们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一起来献血的同事这样对涂晓星说。“好的,没问题。你们也要继续加油,争取早日献满100次。”涂晓星这样鼓励着同事们。从第一次的默默无闻到第98次的稀疏平常,从“单枪匹马”到“成群结队”,涂晓星用善心、善行,感召了更多的人,帮助了更多的生命。 来源:浙江省血液中心    郑珊珊、郭俊峰
(634)段天承 – 一次错失,不能再次遗憾 – 2020年11月05日

(634)段天承 – 一次错失,不能再次遗憾 – 2020年11月05日

12月5日上午,在浙江省中医院爱心采集室里,来自安徽的小伙段天承,正在进行淋巴细胞采集。他去年八月份在安徽完成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因为患者的需要,又一次勇敢地伸出了大爱之手。 段天承,男,1995年生,安徽省第25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0年7月6日,段天承接到安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告知他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时,他激动地如释重负,于是告诉笔者一段往事。 2015年,当时刚上大二的他在多次无偿献血后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4月的一天他再次走上献血车,献血并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幸运的是就在2个月后他便接到天津红会的电话,告诉他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他兴奋地告诉家人和朋友,可是却遭到了长辈和亲友的强烈反对,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捐献愿望就此夭折。 此后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活里,虽然他成绩优异,在省市级各类翻译大赛中获奖,还参与吉林省档案局抗日战争资料翻译工作。学业上硕果累累,但那次错失为生命接力成为他这些年心中抹不去的遗憾。 “那这一次他们还会阻止你捐献吗?”笔者担心的问他,他坚定的说:“不会的,我会说服他们的!”因为是加急的,所以他在配合我们进行高分采样和捐献前体检的同时跟家人普及造干捐献的知识,终于在捐献前得到了家人的同意和支持,最终在8月10日顺利完成捐献,为远方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 相信执着的信念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为这爱与被爱祝福加油!
(626)王浩伟 – 金华首位!这位“80后”新东阳人两次捐献“生命种子”救同一人 – 2020年11月12日

(626)王浩伟 – 金华首位!这位“80后”新东阳人两次捐献“生命种子”救同一人 – 2020年11月12日

“希望二次捐献能够帮到她,祝愿她早日康复。”12日上午,“80后”新东阳人王浩伟再次躺在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病床上,捐献“生命种子”,帮助挽救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早在今年7月17日,他已经在这里为对方捐过一次,当患者病情复发,他再度伸出援手,心愿只有一个:救人救到底! 王浩伟今年32岁,老家河南,是南马镇车来车往汽车美容店店主。2018年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王浩伟献了血,还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希望能在患者需要的时候救人一命。经过两年的等待,他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爽快答应捐献,于今年7月17日成功为对方捐献“生命种子”。 本以为患者会苦尽甘来,重获新生,然而天不遂人愿。今年10月27日,王浩伟再次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患者病情出现反复,需要他二次捐献救人。放下电话后,王浩伟和家人商量起捐献的事情。但这一次,却遭到家人们的反对。“家人觉得两次捐献间隔太短,不利于我身体恢复。但是我仔细想了想,还是应该去捐献,既然上一次都已经帮忙了,那就要帮到底。”王浩伟说,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人沟通,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下半年,是王浩伟的汽车美容店生意最忙的时候,因为很多人要出远门,出门前先将车子保养一下。为了给捐献腾出时间,王浩伟将一名辞职回老家的师傅请了回来,让这位师傅帮助打理店内生意。 11月5日,王浩伟来到市人民医院做了全面体检,符合捐献要求。11月11日,在爱人郑金玲的陪同下,他前往杭州进行第二次捐献。11月12日上午,经过两个半小时采集,王浩伟共捐献了162ml淋巴细胞混悬液。 捐献期间,王浩伟收到了患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感谢您两次捐献,让她看到了生的希望,生命能够得以延续。您的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一直鼓励着她,让她在被病魔缠身的同时能够看到活着的美好未来,也让我们一家人感到人间充满爱……”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李晓媚介绍,二次捐献的概率非常低,王浩伟是金华市首位二次捐献者。“王浩伟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学知识,加入到捐献的行列中,毕竟,多一个人加入,患者就多一份重生希望。” 来自:东阳日报   记者 蒋雯
(599)吴丽霞 – 赞!时隔9个月,她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同一人 – 2020年08月31日

(599)吴丽霞 – 赞!时隔9个月,她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同一人 – 2020年08月31日

弯弯的眼角、上扬的嘴角,24岁的小吴是个爱笑的姑娘。 她是浙江省第522例、嘉兴市第4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9个月前,为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她分两天捐献了25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今年7月,得知受捐者情况不好,需要再度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控制病情,小吴二话不说同意再次捐献。 8月31日和9月1日,在位于杭州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小吴又一次微笑着伸出双臂,启动“生命种子”的传递。 毫不犹豫同意二次捐献 时隔9个月,再一次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里,小吴觉得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这一次是缘分在继续。” 时间回到去年8月,小吴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初配结果是相匹配,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步条件。“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心里挺激动的。”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概率很低,一般只有几万分之一到十几万分之一,小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她的爱心之举得到了家人的赞同和支持。随后2个月里,小吴积极配合采集干细胞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了高分辨血样检测、健康体检、制定采集计划等各个流程,在当年的11月11日,她放下手头的工作,在男友的陪伴下,住进了位于杭州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 受捐者是一名北京的女性。采集完成后,造血干细胞被立刻送往北京。 “当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虽然彼此互不相识,但如果我的一点付出,能够让她重生,那是何等的缘分!”小吴回忆道。 今年7月,小吴再次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去年那位受捐者康复情况并不理想时,她心里咯噔了一下,“很遗憾,有点难过,这意味着对方还没有摆脱病魔。” 小吴毫不犹豫地同意二次捐献。 上周,她再一次住进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医生告诉她,这次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他们将比上次采集更多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预计要采集300毫升,小吴认同地点点头,“好的,我没关系,一定要采集够。” 第一次有点害怕,这次特别顺利 8月31日上午,小吴躺在病床上,两只手臂上各插着一根输血管,连接着床边不停运转的血细胞分离机,血液通过管子流过机器,把救命的造血干细胞一滴滴分离到采血袋,再回流进身体里。 采集从上午9点开始,至下午1点左右结束。 和上次捐献一样,小吴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和上次不一样的是,第二次捐献,她心里有底,显得更为放松。 “去年是我第一次捐,虽然理智告诉我是安全的,但是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害怕。可能就是因为害怕,捐献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造血干细胞采集起来特别慢,250多毫升分了两天才采集完。”小吴不好意思地说,“有了经验,这次我心里有底了,采集起来特别顺利,300毫升一天就采集完了。” 不过,为了确保证造血干细胞足够,小吴这次依然要在第二天接着捐。 上一次,小吴是浙江省第5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次,她是全省第599例,也是今年初以来我市的第五例。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小吴略显憔悴,但她显然不把这个放在心上,“去年捐献完也是这样,浑身乏力,但我回家睡了几天大觉就恢复了,这次肯定也是一样的。” 比起自己的劳累,小吴更在意远方的受捐者,“希望‘生命的种子’能够发挥作用,希望她能够渡过难关,早日康复!” 来源:南湖晚报 作者 施兰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515)马群霞 – 3年后,热心的她为同一患者再续爱心 – 2019年11月06日

(515)马群霞 – 3年后,热心的她为同一患者再续爱心 – 2019年11月06日

3年前 公益达人捐献“生命种子”助他人 3年后 热心的她为同一患者再续爱心 从捐献至今,3年过去了。“生命的种子是否成功在她身体里生根发芽?”“有出现排异反应吗?”“现在身体健康吗?”夜深人静之时,马群霞的脑海里就会牵挂起那位远方的小伙伴。 今年10月底,马群霞再次收到萧山区红十字会的消息,当年的患者移植成功,但因病情需要,询问她是否愿意二次捐献,巩固患者健康。多年来的牵挂,终于有了回音。马群霞坚定回复:“我愿意。” 前两天,在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马群霞再次进行体检。体检顺利通过。11月6日上午,在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马群霞为远方身患白血病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她也成为该区第13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该区第一位二次捐献志愿者。 “第一次捐献比较紧张,一切都是未知。这次轻松了很多。”当再次躺在这张采集床上,马群霞笑着说。这次捐献从通知、体检,最后进行捐献,时间安排比较紧。这回能够再次帮助这个6岁的小女孩,马群霞动情地说:“我也是妈妈,能理解到孩子现在很需要帮助,我会义无反顾去做这件事。我把我所有的祝福都送给她,希望她顺利康复。” 从早上9点到下午1点多,历时4个小时,108毫升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顺利采集完毕。由志愿者立即护送赶往患者所在医院,为她送去生命的新希望。自2016年第一次捐献后,马群霞就积极加入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服务队,与团队一起,带头参与各类捐献服务,从关注远方的个体,到通过宣传让更多的群体去关注捐献,参与捐献,为更多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马群霞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加入捐献的队伍,让更多的患者重获新生。 而在生活中,马群霞就是一个热心肠。她参加了我区多支志愿者服务队,在她的影响下,他的爱人也加入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我们夫妻俩一直认为言传身教是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在平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女儿也总是积极参与。”马群霞说,她希望孩子通过多看多学,感悟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 来自:萧山日报 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杨海波
(464)曾延坤 – 去年捐造血干细胞 今天这位新象山人再捐“生命之血” – 2019年03月25日

(464)曾延坤 – 去年捐造血干细胞 今天这位新象山人再捐“生命之血” – 2019年03月25日

今天,新象山人曾延坤又一次躺在浙江省中医院的血液细胞采集室里。血液从他的体内流向血细胞分离机,又流回他体内,几经循环……4个多小时后,曾延坤最终成功捐献了132毫升淋巴细胞。 26岁的曾延坤是山西人,在象山工作。去年1月16日,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与外省一位素未谋面的患者结下一段特殊的缘分。今年3月6日,曾延坤再次接到象山县红十字会的电话: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患者病情反复,需要补充淋巴细胞以抑制病情。曾延坤毫不犹豫答应了。 3月13日,曾延坤前往宁波体检,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就是血压有稍许偏高,医生叮嘱他好好休息。接下去几天,象山县红十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陈琴经常接到小伙电话,“他一直要求尽早捐献,生怕耽误患者的病情。” 昨天,象山县红十字会安排车辆将曾延坤提前送到杭州,休息了一晚。 一回生二回熟,今天上午,他面对采集室里嗡嗡作响的仪器,可比一年前放松多了。“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既紧张又兴奋。这回流程都一样,但是不用打动员剂了,身体没什么负担。”对于此前捐献的情形,他犹记在心。 今天下午3时,曾延坤捐献淋巴细胞完毕。对小伙来说,此次捐献既特殊又平凡:特殊在于帮助他人、拯救生命,而平凡则是过完这一天,他又将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 记者从县红十字会了解到,曾延坤是象山第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该县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又捐献淋巴细胞的爱心人士。 来自:中国宁波网(记者沈孙晖 通讯员洪笑然 洪秀芳 翁卫平)
(411)薛君 – 为救陌生白血病患儿 两年内他两次伸出援手 – 2018年05月18日

(411)薛君 – 为救陌生白血病患儿 两年内他两次伸出援手 – 2018年05月18日

他们不知道彼此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彼此的家庭背景,甚至不知道彼此住在哪里,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是连通的。 短短两年时间,台州三门的薛君连续两次接到求助电话,让他为一名素未谋面的小男孩捐献干细胞。没有太多犹豫,他毅然对小男孩伸出援手。 “只要他能够活下去,一切努力都值得。”像薛君这样连续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在三门当地尚属首次,在全省范围也是极其罕见的。 十年前在首都留下血样 十年后一个求助电话打过来 薛君今年36岁,在三门县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上班,有两个孩子。 2016年5月初,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打破了薛君平静的生活。电话那头是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薛君,通过检测当年的血样,已经和一位急需造血干细胞救命的白血病患儿配对成功,并问薛君是否愿意捐献。 “时间过去太久了,一开始我半天没反应过来,以为是诈骗电话。后来才慢慢想起10年前在北京的事情。”薛君回忆。 2006年,薛君曾和几个大学好友一起到北京旅游,当时在王府井举办一场名为“寻找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公益活动。“因为好奇和热心,我在那里无偿献血,并留存血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接到电话,薛君一开始还是有所顾虑和担忧的,不知道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在查了资料咨询了医生,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给身体带来什么不良影响,薛君把这事答应了下来,“如果我的捐献可以救下一条人命,何乐不为呢?” 说服家人支持自己 捐献时一动不动躺四个小时 “我自己这一关容易过,但是家人那一关难过,尤其是父母。一听说我要去杭州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捐骨髓,他们都很反对。”接下来准备捐献的2个月时间里,薛君偷偷进行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劝说父母和妻子。 6月底,薛君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浙江省中医院。先是打5天的动员剂。“人体自身分泌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让体内多产生一些,就必须使用动员剂。” 五天后,薛君躺在病床上,两根采血针分别连着薛君的左右手,他的血液从一根管子输出去,通过仪器将造血干细胞过滤走,再将血液从另一只手里注入。173毫升造血干细胞采集了差不多4小时。 “这期间身体是不能动的,刚开始还能忍,到后来整个背都麻了,多亏了我老婆帮我在边上做做按摩。真的是度秒如时的感觉。” 本以为这件事到此就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他没想到,时隔两年,就在上个月,省红十字会又打来了一个电话,“你帮助过的那个孩子,现在又需要你出手相助。” 瞒着父母再次到杭州捐献 只希望那个孩子能康复 依然是不知道对方的具体信息。薛君只知道,两年前自己帮助过的那个小男孩,目前病情出现了反复,需要他再捐献一次,而这一次,需要采集淋巴细胞。 “我当时听说这个消息,马上就答应了下来,毕竟那个孩子现在和我是联系在一起了。我的造血干细胞在他的体内流淌,那么他身体里流着的血液也就是和我一样的血液。”薛君表示,既然之前都给孩子捐了造血干细胞,那么救人救到底,没理由这次拒绝帮助,“既然当初在血库里留了资料,那就说明我是准备好去帮助别人的。” 还有一点让薛君无法释怀,那个白血病男孩只比自己的儿子小两个月。“我非常疼爱我的儿子,我能想象那对父母有多煎熬。那个孩子生命能否延续,很大程度要看我能否支持,我觉得我责无旁贷。” 5月18日,薛君再次踏上去杭州中医院捐献淋巴细胞的道路。这一次,他只字没和父母提这事。“上次和父母说了,让两位老人担惊受怕,所以这一次我只和老婆说了。” 捐献淋巴细胞不需要注射动员剂,到杭州后薛君马上进行了捐献。“只要小男孩的病能早点好起来,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如果他下回还需要我帮助,我还会站出来的。” 薛君是浙江省第411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73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来自:钱江晚报 记者 陈栋 通讯员 奚霄阳
(406)顾弘劼 – 有一种大爱叫坚守 – 2018年05月03日

(406)顾弘劼 – 有一种大爱叫坚守 – 2018年05月03日

5月3日上午,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采集室,来自嘉兴平湖的顾弘劼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浙江省第406例、中华骨髓库第726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顾弘劼是津上精密机床(浙江)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这是他为同一位患者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次捐献是在2010年6月9日,那时他还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机电0805班的一名学生。时间流逝,身份变化,不变的是他心中对患者的坚守。 无论何时休地,只要患者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奉献热血,为其带去生命的希望。这份大爱,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动容,而他却始终面带微笑,把信心传递给远方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患者。 5月3日,平湖小伙大白(化名)在省中医院干细胞采集中心捐献了120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用于救治一名湖南长沙的名重症患者。 而就在8年前,他已经为这名患者捐献过一次造血干细胞,大白也就成为了嘉兴市首例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再次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为什么要叫他“大白”?因为小伙子不想让父母知道了担心这次捐献,他打算蒙混过去!比大白还暖! 8年前 杭州,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9年,身处杭州的大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就接到了省红十字会的通知,称他与一名重症病患者配对成功。当年才22岁的大白,虽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并不十分了解。但在听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的那句“捐献可以救人一命”的话,一腔热血的大白立刻就同意了配合捐献。 8年前 整个捐献过程身边的人和父母都不知道 当年,大白一方面怕父母担心,另一方面,他本身也实在是很低调!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件事身边的人和父母都没告诉,整个捐献过程是悄悄进行的。 从注射动员剂到捐献,他都是住所、医院“两头跑”。从注射动员剂到捐献,他都是住所、医院“两头跑”。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大白完成了第一次捐献。当时他了解到的受助者信息就是对方所住的医院在湖南长沙,患者术后恢复不错,大白觉得很高兴。 8年后 病情复发,再次捐献 今年3月底,大白又接到了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8年前他曾救助的病人再次复发,家属向他发出求助。 “我愿意!”这是大白多年前就许下的承诺,如今他依旧坚持初衷。5月2日,为了赶上对方最佳的手术时间,他带着感冒“上阵”,此次他为对方捐献了120毫升的淋巴细胞悬浊液。这一次,为了不让身体不好的父母担心,他依旧采取了“悄悄”捐献的“策略”。 这次捐献终于让大白更多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受助者是一名41岁的男性,首次捐献让对方度过了8年愉快平静的生活,此次复发后,大白的及时救助能继续延续对方的生命。 “能配型成功就是一种缘分,事关对方生命,不管捐赠一次还是两次,我都愿意。”大白说。 据了解,2010年大白第一次捐献在杭州,是浙江省第56例成功捐献者,他比我市记录在册首例捐献还要早一年,而近期再次捐献淋巴细胞悬浊液,更是嘉兴市首例。 大白第一次捐献和这次捐献,他都没有告诉身边的人,并且成功“蒙混过关”,所以…… 来自:看平湖 记者:钱澄蓉
(399)王志勇 – 九个月内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绝症男孩 – 2018年03月16日

(399)王志勇 – 九个月内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绝症男孩 – 2018年03月16日

导语:王志勇在9个月内先后为同一名患者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台州市首位实现二度捐献的志愿者。他说:“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受捐者小朋友可以早日康复。用我生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他的生命之光。” 义无反顾 初次救人 2011年,在一次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的活动中,王志勇主动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留取了血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许下一份心愿。 “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工作者,我明白要是可以配对成功,那就可以拯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2017年4月,当他接到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他初配成功的电话时,他激动不已。 “当时我真的觉得非常激动、非常荣幸,每一个捐献志愿者都在等配对成功的这一天。能配对成功,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是一种缘分。所以当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问我同不同意捐献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 之后他在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了高分辨配型和捐献前专项体检,一切进展顺利。 2017年7月4日,经过三小时的采集,他成功捐献“生命的种子”,这份生命的礼物立即被送往北京,去拯救一名身患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小男孩。 不忘初心 再献热血 2018年春节前夕,当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拨通王志勇的电话,告诉他北京的小男孩要恢复健康还需要第二次的捐献,询问他是否愿意时,王志勇是又一次义无反顾的答应了。 当得知王志勇和他的家人都同意二次捐献时,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受捐者小男孩和他的家人仿佛是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家人感动的抱头痛哭。 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不抱希望的请求,却得到了这个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好心人最热情的回应。 “您辛苦了,谢谢您及家人的支持,无私奉献,给我们家孩子一次又一次活下去的希望,感恩!”2018年3月16日,王志勇又一次躺在了在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他也又一次收到了受者家属寄来的感谢信。 “早上捐献之前,他就一直在询问受捐的小朋友病情怎么样了,一直在跟医生说,你多采点,你多采点。” 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李勤爱阿姨至今已经陪护95位志愿者,见证了他们的捐献过程,见惯生死的她,也为王志勇的无私大爱所动容, “我实在是非常的感动,他真的是一个好人。弘扬雷锋精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王志勇就是一个活雷锋。” 经过2个半小时,14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采集完毕,由对方患者所在医院的志愿者立即护送至北京。 德不孤 必有邻 病房里,两位“不速之客”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就为了来见王志勇一面。他们分别是刚刚于3月8日完成二次淋巴细胞捐献的淘宝店主黄钢锋和即将于3月20日捐献的全省第400例捐献者姚敏刚。 “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和王志勇都算是‘老司机’了!采集流程、采集前后的注意事项什么的,我们早就烂熟于心了!”黄钢锋打趣道。 即将捐献的姚敏刚也是一名医生,他介绍道:“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骨髓捐献的阶段,但是现在技术进步了,不需要从骨髓采集造血干细胞,只需要注射动员剂,就能从外周血中完成采集。” 王志勇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以命换命,而是用自己的一时,换患者的一世,不是剪切粘贴,而是拷贝粘贴。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不久之后就会有新的造血干细胞产生,不必担心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就会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有知才无畏。”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季云松介绍:“浙江省现在登记的捐献志愿者已经有7万1千多人,实现捐献已经有将近400例。王志勇是我们浙江省第39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们浙江省真正实现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二例。” “王志勇的大爱,不仅挽救了小男孩的生命,更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我们对王志勇和他的家人的这种捐献的行为表示非常的敬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捐献的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来。” 来自:黄岩红十字会
(394)黄钢锋 – 兄弟,我一直是你的守护者 – 2018年03月08日

(394)黄钢锋 – 兄弟,我一直是你的守护者 – 2018年03月08日

3月8日上午,黄钢锋成功二次捐献,成为余杭区第27例、唯一一位既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远方的兄弟,你还好么?” 这是一直萦绕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黄钢锋心里的一个牵挂。 初次救人 260毫升造血干细胞了却十余年的牵挂 黄钢锋是东阳人,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杭州,从事电子商务工作。2002年,念大学一年级的他就参加了无偿献血,此后更是每月一次参加成分献血。2005年,对献血助人已经习惯了的他在一次献血活动中留样登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许下一份心愿。 2012年12月,已经换了手机号码的黄钢锋辗转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1986年出生的白血病青年初配成功,问他捐献意愿。 “我愿意!”这是黄钢锋多年前就许下的承诺,他肯定会选择坚持初衷。之后,却是漫长的等待。但是,“兄弟,你还好吗?”这份牵挂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2014年10月,捐献的消息再次传来,黄钢锋在下城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顺利通过高配、体检。2014年10月29日,黄钢锋正式采集,为远在河北治疗的患者成功捐献2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黄钢锋2014年捐献造血干细胞资料图 再次救人 144毫升淋巴细胞守护患者重生的希望 从捐献至今,三年过去了。“远方的兄弟还好吗?”“生命的种子是否成功在他身体里生根发芽?”“有出现排异反应吗?”“健康了吗?”夜深人静之时,黄钢锋的脑海里就会不自觉地牵挂起那位远方的兄弟。 缘分,就是让冥冥之中相互惦念的两个人再次有交集。 2018年2月,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喜庆气氛。黄钢锋再次收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和浙江省红十字会的消息,当年的患者移植成功,但是如今病情复发,询问黄钢锋是否愿意二次捐献,巩固患者健康。 多年来的牵挂,终于有了回音。哪怕再一次面对远方患者的生命需求,黄钢锋仍坚定的回复:“我愿意。” 大年初八,黄钢锋就在余杭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再次进行体检。幸运的是,体检顺利通过。 3月8日上午,黄钢锋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二次捐献采集。“第一次捐献比较紧张,一切都是未知。这次捐献轻松了很多,采集流程我已经烂熟于心了。”当再次躺在这张采集床上,黄钢锋显的轻松了很多。 捐献期间,对方患者所在医院的志愿者来到现场,带来了患者的感谢信。“三年前是您救了我一命,给了我重新活下去的机会。今年去复查,检查结果却是再次复发。我整个人都要懵了。这时中华骨髓库告知我您愿意再次捐献,我们全家人喜极而泣……”听着志愿者念的感谢信,这个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大男人沉默了,眼角逐渐湿润。“我想把我所有的祝福都给他,希望他顺利康复。这是我唯一的期望。” 11点20分,144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顺利采集完毕。由志愿者立即护送赶往河北患者所在医院,为他送去“生命的新希望”。黄钢锋也成为余杭区第27例、唯一一位既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黄钢锋2018年捐献淋巴细胞图 志愿者之路 不忘的初心,不变的执着 捐献过程中,杭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何校生及区、街道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来到现场,为他加油鼓劲。余杭区前几位捐献者靳毅、陆雪贤、解阳建、戴辉剑也全程陪同采集。即将成为浙江省第395、396例捐献者的小伙伴也来到现场,给黄钢锋打气。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件事让我觉得我不再只是一名淘宝店主,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多。”黄钢锋回忆道。 自2014年第一次捐献后,黄钢锋就积极加入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队、护送队,与团队一起,参与各类捐献服务,从关注远方的个体,到通过宣传让更多的群体去关注捐献!参与捐献!为更多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他牵头组建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交流QQ群、微信群、公众号,搜集、宣传捐献知识,发布捐献者故事。至今,黄钢锋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护送5次,捐献陪护27小时,进入大学宣讲3次,搜集发布捐献者故事106例,志愿服务时长800余小时。 “唯有行动不辜负。”黄钢锋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加入捐献的队伍,让更多的患者重获新生。 来自:余杭红会 曹小惠/文 解阳建/摄
(188)孙朝峰 –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只要有需要,捐几次都行 – 2014年07月15日

(188)孙朝峰 –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只要有需要,捐几次都行 – 2014年07月15日

两年前,1981年出生的孙朝峰在杭州为一位素未谋面与他年龄相仿的江苏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两年后,这位患者抵抗力降低,需进行淋巴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紧要关头,接到求助的孙朝峰立即同意二次捐献,他因此成为北仑区首例、宁波市第2例、浙江省第6例二次捐献者。 “没想到,还会再次接到求助” 7月15日上午,孙朝峰在妻子金海英的陪伴下,再一次来到位于浙江省中医院12楼的捐献采集室,熟悉的地点,熟悉的医生和护士,熟悉的采集过程。再次来到这里,孙朝峰显得更加平静,血液缓缓从他的一支胳膊抽出,流经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一部分淋巴细胞后再从另外一支胳膊输回他的体内。大约3小时后,150毫升淋巴细胞采集完毕,并由患者治疗所在医院工作人员直接带回江苏苏州,一切和预想的一样顺利。副区长、区红十字会会长陆亚芬,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珍,区卫生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惠凤还有区妇保院院长徐春霞等一行专程前来看望慰问,大家纷纷赞扬孙朝峰两度无私捐献的义举。就在2012年10月,在同一个地方,他曾为同一个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2009年5月,孙朝峰和当时卫生系统许多医务人员一起,报名参加了区红十字会组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2年7月,孙朝峰与一名年轻的江苏白血病患者初筛相合,经过高分辨检测、体检等程序,孙朝峰的身体状况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条件,并于当年10月19日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今年4月底的一天,正在上班的他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原来他曾经帮助的患者抵抗力降低,病情出现反复,需要他的淋巴细胞救命,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一次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感觉像中奖一样,因为这个概率实在太低了。没想到,还会再次接到求助。” “这次比第一次捐献更放松” 采集室里,孙朝峰气色不错,正和大家聊天,现场气氛活跃。“说实话,第一次我就没有紧张,和我平时捐献血小板感觉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时间相对略长了点。”孙朝峰说,这次,他已经完全明白整个流程,也知道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程序比上次简单,所以相比第一次捐献要更放松一点。 负责此次淋巴细胞采集的省中医院刘医生表示,这一次孙朝峰捐献的淋巴细胞将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捐献前不用打动员剂,在医院准备时间少多了,捐献时间也更短。 捐献过程中,有一位中年女性过来询问捐献感受,大家一问才知道,她过几天马上就要为自己的亲属移植造血干细胞,想来看看捐献过程。一听缘由,孙朝峰马上当起了义务宣讲员,和在场的人一起向这位女士介绍捐献知识和自己的感受,他还说,他经常把自己的捐献经历分享给很多有爱心的人,让他们明白捐献其实并不可怕。“我们捐献者有个QQ群,大家会在群里面沟通交流,一些准备捐献的志愿者提问后,我也会用亲身经历为他们讲解。”孙朝峰说。 “根据规定,我们不能知道患者的具体身份,但我知道,第一次捐献后,他的身体里已经流淌着和我一样的血液。虽然我不认识他,但是我却会为他的健康而常常牵挂,这种感觉很奇妙。”孙朝峰说,这让他觉得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家人和单位的支持,让我很感动、很欣慰” 两年前,同样作为医务人员并且已经怀孕8个月的妻子金海英得知丈夫即将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不仅没有反对,反而一个劲地鼓励孙朝峰不用担心自己和孩子,安安心心去捐献。“这次她还是一如既往支持我。”孙朝峰说:“妻子的支持让我很感动,上次因为怀孕,没能在捐献时陪在我身边,这次,她向单位请了假,陪我一起来了杭州。” 孙朝峰的父母都在山东老家,第一次捐献时,怕老人反对,他在完成捐献后才告诉两位老人。“没想到,我的父母那么通情达理,知道我这是在救人性命,非但没有责骂我瞒着他们,还很支持我。”孙朝峰说,这次,他毫不担心父母会反对,只是怕他们会担心,于是还是选择了“先斩后奏”。 当同事们得知他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又将捐献淋巴细胞后,也给予他很多鼓励。医院工作有其特殊性,孙朝峰负责儿童保健这一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请假去杭州,单位同事就增加了工作量。但领导和同事都很支持,千方百计为其创造条件,免除其工作上的后顾之忧。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只要有需要,捐几次都行” 其实,孙朝峰向来就是个热心人。工作中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帮患者垫个医药费什么的也是常事。早在2001年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走上献血车了,至今已献血2万多毫升。2008年,他被评为北仑区优秀工会干部,2010年又先后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奉献奖”、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2年被评为“北仑好人”,2013年被授予北仑区第三届“道德模范”、“宁波好人”、第三届“宁波慈善奖”志愿服务奖和浙江省红十字会第五届“红十字公益之星”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对所有的鲜花和荣誉,孙朝峰总是那么平静,并一再称自己只是做了件很平常的事情。“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以这样的方式挽救他人的生命,也是治病救人。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对于对方来说,可是性命攸关的,所以只要有需要,捐几次都行。” (王兆化 杨丽倩)
(126)潘克勤 – 生命种子 跨国远播 女教师二度挽救韩国白血病患者 – 2013年04月09日

(126)潘克勤 – 生命种子 跨国远播 女教师二度挽救韩国白血病患者 – 2013年04月09日

4月9日上午,26岁的潘克勤在北京空军疗养院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捐出94毫升淋巴细胞用以拯救韩国一名白血病患者,成为我省第126例捐献者。这是她第二次为同一名患者捐献,是我省首位女性二次捐献者,也是我省首位跨国淋巴细胞捐献者。 2012年首度为韩国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潘克勤,在海宁出生的姑娘,是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一名教师。2010年9月,教师节的那一天,她第六次无偿献血时留下了5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2年2月,潘克勤接到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她与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那天,她在微博写下:“一个平常的号码,一个普通的声音,因为2年前的一个决定,这一切变得不再普通……但愿,可以帮到你,虽然我们相隔几千里。” 7月2日至3日,经历总共6小时的两次采集,潘克勤捐献了27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让这位远隔千里的外国友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捐献后的潘克勤有点兴奋:“当初成为志愿者,没想到真的有机会能够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希望这一次能帮他渡过难关。” 捐献淋巴细胞,二度挽救韩国白血病患者 2013年2月,潘克勤再次接到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受捐者病情出现反复,急需输入淋巴细胞挽救生命。 潘克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进行第二次捐献。当记者问到,“您已经捐献过一次了,再度捐献会不会有顾虑?”,她说,“没什么顾虑。能够挽救他人的一条生命,还是值得去做的。”“只是有个小小要求,不想麻烦太多人。”潘克勤向工作人员表明了想低调完成这件事的意愿。 4月9日,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94毫升淋巴细胞交到了韩方协调员的手中,协调员代表受捐患者对潘克勤表示了感激。 截止目前,我省实现二次跨国捐献的志愿捐献者共有2位,第一位是富阳市人民医院医生汪霖,两次为一个8岁的美籍华裔小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二位就是潘克勤,继2012年为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今年再次为同一患者捐献淋巴细胞。 来自:省红十字会
(114)董平 – 捐献的抉择永不动摇 – 2012年10月09日

(114)董平 – 捐献的抉择永不动摇 – 2012年10月09日

“血液和细胞都可以再生,捐献的也只是我身体内的一小部分,而对于需要接受捐献的病人,那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再生机会,我愿意再次救她!”10月9日上午,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医生董平,继去年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再次为素不相识的湖南籍白血病姑娘捐献淋巴细胞,成为宁波市首例,浙江省第三例进行二次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  “我中了人生的最大奖!” 39岁的董平是湖北黄石人,2006年从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大学时,董平就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是学校的献血积极分子。在来宁波的短短7年时间里,他就先后参加6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1900ML。2009年夏天,他在献血的同时,也填写了一份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表格,决定当一名志愿捐献者。一年后的2010年10月11日,董平得到了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的消息,他异常惊奇和兴奋。当宁波市江北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捐献意愿时,董平高兴地说:“没想到我入库才一年多就能挽救他人生命,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他毫不犹豫地在“高分辨检测知情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的高配检测、体检进行得异常顺利,可以实施造血干细胞捐献啦!董平听到这个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便告诉亲友:“我中了人生的最大奖!”2011年1月6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董平实施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挽救了一名28岁的湖南女孩的生命。  “我的选择永不动摇!” 2012年8月底,董平接到了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那位湖南受捐姑娘病情出现反复,急需输入淋巴细胞来挽救生命。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捐献时的场景。作为一名医生,看到一些白血病患者,看到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想起那位远在湖南的姑娘对生命的渴求,我只能说:没问题!只要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哪怕再捐100次我也愿意!”董平毫不犹豫地决定进行二次捐献。 有了第一次捐献的经历,第二次捐献的董平有了不少经验。为了能尽早的进行捐献,他每天加强身体锻炼,同时注意营养调节,饮食起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争取时间,再捐成功。2012年10月9日上午,经过精心准备,董平再次安静地躺在血液分离机旁,健康的血液从他的右手臂缓缓流向血液分离机。一小时、两小时,长时间的固定姿势使董平浑身酸胀,但他知道,即使再痛苦,也要坚持不动身体,否则就会停止采集,耽误时间。整整3个小时30分钟,董平一动不动地完成了采集标准——160ML淋巴干细胞。当志愿者把干细胞装入专用冷藏箱准备飞赴北京救人时,董平深情地说:“告诉病人,如果还需要捐献,我仍义不容辞!” “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 在浙江省中医院干细胞采集病房里,董平躺在床上,边采集,边与诸多前来采访的记者轻松交谈,每句话都透露出责任与深情。 “我是医生,医生就是为被医者而生,我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看到他人生命受到疾病威胁,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勇往直前!” “拯救别人生命是人间大爱。造血干细胞对于白血病来说,是重获健康生命的希望,志愿捐献干细胞的行为是人道博爱的高尚行为,也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提升的生动表现。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医务为挽救他人的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多人可能感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其实不需有任何的顾虑,采集的过程和献血很相似,不会产生疼痛,也对身体无害。我作为一名医生,二次捐献干细胞,其实也向世人宣告:捐献干细胞无损身体健康。希望更多的参与进来,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庄跃勇 郑代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