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阮海卫 – 为救远方的生命,他用短短6天跑赢这场“生死时速” – 2023年12月03日

(976)阮海卫 – 为救远方的生命,他用短短6天跑赢这场“生死时速” – 2023年12月03日

12月4日,余杭区第4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阮海卫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浊液314毫升,此时距离他接到紧急捐献通知才过去6天,刷新余杭造血干细胞捐献最快速度。 今年40岁的阮海卫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2019年的一次献血活动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后主动采样入库,成为一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 11月28日晚6点,余杭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到省红十字会电话,一位患者出现突发状况,需要造血干细胞。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阮海卫,并向他说明了情况。 “本来以为没机会了,没想到突然来了,我感觉既紧张又幸福。”阮海卫沉思片刻,立即和朋友交接了工作,并给红会工作人员回了电话,“我愿意捐献。” 简单的5个字,让远方的生命再度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因为离之前阮海卫配合做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已经过去一个月,为了和“死神”赛跑,当晚阮海卫就按要求前往医疗机构复查近期的血液指标。 “晚上7点多,我首先来到余杭二院,当时急诊室里有很多感冒发烧的患者,血常规检查要排队,我就赶紧去了余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血做检查,晚上8点半收到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发给了工作人员。”阮海卫说。 第二天早上6点,阮海卫启程赶往杭州市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测,经医生确认符合捐献后顺利入院,下午便注射了第一针动员剂。 采集分两天进行,病床上阮海卫用“放松”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和抽血感觉差不多,没有什么不舒服。”阮海卫更牵挂远方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想想还是觉得很神奇,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匹配成功。希望他能恢复健康,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去陪伴爱他的家人。” 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此次捐献阮海卫没有让父母陪伴,“了解后就会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对身体也没有伤害。捐献结束后我准备休息几天,然后回趟老家再把这件事告诉家人。”阮海卫说。 “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阮海卫表示将加入余杭区造血干细胞宣传队伍,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人,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支持公益、奉献爱心。 来源:看余杭
(967)张鹤松 – 一次特殊的“成分血捐献”——上城区90后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 2023年11月06日

(967)张鹤松 – 一次特殊的“成分血捐献”——上城区90后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 2023年11月06日

11月6日,来自杭州市上城区90后志愿者张鹤松在杭州市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经过4小时采集,成功捐献21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挽救了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光荣地成为浙江省第967例、杭州市第295例,上城区第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33岁的小张戴着眼镜,略显书生气的脸庞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在IT行业从事工作,是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也是无偿献血的常客,30本献血证,10300毫升的数字记录着一位平凡志愿者14年的无私奉献,见证着一个普通人一次又一次的平凡善举。他用自己的血液挽救生命,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是当之无愧的“献血先锋”“平凡英雄”。 2015年12月的一天,小张在四季青街道参加无偿献血时,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咨询工作人员后,他了解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造血干细胞捐献不是“敲骨吸髓”,而是通过专业设备仪器从外周血中过滤出造血干细胞悬浊液,血液中的其他有效成分均回输到体内,就类似于一次“成分血捐献”。对捐献全过程充分了解后,他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没想到,这一份“爱的盲盒”在8年后“如期而至”。今年9月初的一天,小张收到上城区红十字会的电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对成功,征求他的意愿。配型的成功,带给小张惊喜和意外,他没有任何犹豫,当即表示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生命。 他的大爱善举得到了家人、单位和四季青街道的全力支持。在大多数人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谈及此事小张非常低调,他表示自己这束“微光”能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觉得非常有价值。 采集当天,小张读着患者委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交的感谢信说道:“这次配型成功是患者和我共同的幸运,让我们将这份代表生命希望的幸运成功传递下去,也希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将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 据悉,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在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管理中心和杭州市红十字会的悉心指导下,自觉增强做好“三献”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以“遇见美、拥抱美、铭记美”为主题的“尚红三美”体系建设,用功发掘捐献者人性光辉、用心放大宣传格局、用情做好全程服务,努力提升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影响力和美誉度。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入库634人,成功捐献8人,创历史新高,行业为更多血液病患者传递生命的希望。 来源:上城红会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957)王沛 – 我与亚运有奇缘! – 2023年09月22日

(957)王沛 – 我与亚运有奇缘! – 2023年09月22日

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市隆重开幕。在这万众瞩目的日子里,一位喜欢体育运动的富阳姑娘王沛,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情——捐献造血干细胞,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生的希望。 王沛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某单位的工作人员,去年5月在参加无偿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有机会给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于是她义无反顾地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令王沛没想到的是,今年5月,她就接到了初配成功的消息,“当时接到电话的时候非常激动,去年才入库,一年时间就配型成功了,特别神奇!” 但是王沛家人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很了解,红十字志愿者、医生向他们进行了详细科普。“我们开始有点顾虑,医生说对身体没什么大碍,我们也挺高兴能够献爱心,毕竟可以拯救一个家庭”,王沛妈妈说。 由于王沛平时喜欢体育运动,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她就更加注重锻炼。在捐献前的最后一次体检中,有一项指标需要复查,让王沛对能否成功捐献有所担心,“当时我就在想,会不会不能捐献了,还好后来复检的结果是好的”,王沛说。 最终,捐献时间定在了9月22日和23日,经过两天的采集,王沛成功捐献33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95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能在王沛一直很期待的亚运会开幕式当天捐献,她也显得非常兴奋,“在开幕式当天捐献是一种缘分,我也非常开心,就像亚运会开幕式上‘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诗中说的一样,我和他(她)也许相距甚远,但是因为造血干细胞捐献,我们已经不分远近,像是最亲的朋友,希望可以帮助到远方的他(她),也希望他(她)能早日康复。” 谈及对杭州亚运会的赛事期待,她说:“最期待游泳和乒乓球,希望运动健儿能取得好名次。” 为爱运动、有爱心的,且与亚运会有着“神奇缘分”的王沛点赞! 来源:浙江红十字
(930)朱燕仪 – 这位90后教育青年好样的,用大爱传递“生命火种” – 2023年07月04日

(930)朱燕仪 – 这位90后教育青年好样的,用大爱传递“生命火种” – 2023年07月04日

7月4-5日,富阳区教育局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朱燕仪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成为富阳第39例、富阳区教育系统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结束后,她发了朋友圈,并在评论区附上一段文字,感谢大家的关心鼓励。“你们的赞扬让我很不好意思,我只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点不一样的意义,这也是出于自己的小小私心,没有那么夸张。” “这是一件影响别人人生的大事” 朱燕仪是一名“90后”,2017年,还在读研的她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2021年,她入职富阳区教育局,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进行了造血干细胞信息登记入库。“非亲属间的初配成功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如果配中,就是一场特殊的缘分。”她说。 让她意外的是,这场缘分来得很快。今年3月,她接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 因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不多,电话挂断后,她开始查询相关资料。看了很多捐献者的亲身经历,她做下决定,要捐献。“这是一件影响别人人生的大事,也会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决定做好,朱燕仪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说服家人。刚开始,只有姐姐最支持她捐献。“我是受姐姐的影响开始献血的,这次姐姐说,她也打算入库。好在我爸妈在看了我找来的各种捐献科普视频后,也打消了顾虑。” 高考没有考进浙江前1000名,这件事她做到了 高配成功后,6月30日,朱燕仪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每天注射动员剂,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 此前,她已经得知受捐者是一名40岁的男性患者。“对方很可能是家里的顶梁柱,疾病可能已经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压力,希望我的这次捐献能让他恢复健康,让他的家庭早日告别阴霾。” 7月4日、5日,朱燕仪分别捐献156毫升、13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受捐者体型较大,因此需要比预期多一倍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完成,她两只手臂贴着医用胶贴,满脸笑意。 看到病房墙上刚更新的“浙江第930例、杭州第286例”字样,她开起玩笑:“高考没有考进浙江省前1000名,这件事我做到了。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我感觉人生更有价值了。” 7月4日,区红十字会领导、工作人员和区教育局领导、同事先后前往医院看望,送上鲜花和关怀,为她无私奉献、善行无疆的精神点赞。 来源:富阳区红十字会
(879)杨芳芳 – 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 – 2023年03月09日

(879)杨芳芳 – 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 – 2023年03月09日

3月10日11时30分,在杭州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来自台州的杨芳芳再一次成功捐献了13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在前一天,杨芳芳已成功捐献264毫升。两次采集共39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很快被志愿者送往外地,移植到一位身患血液病的患者体内。 就在去年3月8日,杨芳芳曾捐献过造血干细胞,这是她的第二次捐献,也让她成为浙江省第879例、同时也是第17位二次捐献者。 今年34岁的杨芳芳是温岭城北街道某鞋厂的办公室文员,有着14年党龄的她,也是厂里的党支部书记。2010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杨芳芳便离开老家仙居来到温岭工作,期间认识了来自江西的丈夫程先生。目前夫妻俩一起在温岭打拼。 杨芳芳是个有爱心的人。2019年3月18日,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宣传单上“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奇迹”的标语打动了她,她当即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登记表。 2021年12月,当杨芳芳接到红十字会初配成功的通知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茫茫人海中能匹配上是一种幸运,而且我们10个位点全部相合!”杨芳芳笑着告诉记者,她的一次捐献能够救人一命,丈夫也表示全力支持。 去年3月8日、9日,杨芳芳分两次成功采集39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的患者点燃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在捐献后的一段时间里,杨芳芳还时常记挂着这位未曾见面的陌生人,多次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康复情况。 生命多磨难。去年12月份一天,温岭市红十字会打来电话:“芳芳你好,之前救助的患者目前病情复发,可能需要再采集一次造血干细胞,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再救他一次?”杨芳芳当即回复:“当然可以,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 挂完电话后,杨芳芳的心里五味杂陈,既对患者的愈后不佳心里难过,又庆幸自己还可以再救他一次,给他带去生的希望。 为了能顺利进行第二次捐献,杨芳芳坚持每天跑步、做瑜伽,也更加重视起健康饮食。上个月,杨芳芳通过捐献前专项体检 。3月4日,杨芳芳启程来到杭州。 3月10日中午,杨芳芳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二次捐献。工作人员拿出了一封患者给她写的感谢信。“从2022年您第一次毫不犹豫地捐献,到今天义无反顾的二次救助,您两次在我人生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重新点燃了我生的希望,您的伟大无私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这份恩情难以用文字表达……”工作人员将感谢信念给杨芳芳听,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念到动情之处,杨芳芳感动地落泪。 杨芳芳也写了一封回信托工作人员交给受捐者。“希望远方的你经过我再次地捐献能健健康康的,要努力战胜病魔,大家都给你加油!” 来源:台州日报
(854)田贵龙 – 定海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续航 – 2022年11月14日

(854)田贵龙 – 定海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续航 – 2022年11月14日

来自浙江海洋大学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大四学生田贵龙志愿者于11月14、15日在杭州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将点亮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光。 田贵龙同学平时就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他于2021年5月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3月配对成功后,他坚持锻炼身体,调整生活习惯,让自己能以最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11月10日,他在定海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赶赴杭州,并于11月14日成功捐献了13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5日再次成功捐献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他人生命,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位正在备战考研的男生说。 这是定海区第8位,舟山市第18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浙江海洋大学继B02中文刘凌云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1月10日上午,浙江海洋大学红十字会、石化环境学院在浙江海洋大学长峙校区举行了庄重而又简短的欢送仪式,欢送学校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田贵龙同学启程前往杭州。副校长徐士元,学校红十字会、相关职能部门、石化学院领导集体为田贵龙送行。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社会因关爱而和谐。田贵龙大爱无疆的精神得到了学校、学院领导老师们的肯定。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田贵龙同学学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大公无私的观念,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用真情和行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 定海区卫生健康局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829)郭建江 – 为生命续航传递大爱 兰溪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2年09月19日

(829)郭建江 – 为生命续航传递大爱 兰溪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2年09月19日

说起救死扶伤,人们往往第一个想起的是医生。9月15日上午,兰溪市中医院医共体灵洞院区的郭建江医生前往金华市中心医院,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疾病患者送去“生命火种”,用实际行动治病救人,却不是因为职业。郭建江医生成为兰溪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7年5月,郭建江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成为中华造血干细胞骨髓资料库的志愿者。今年7月,郭建江接到电话,得知自己留下的入库血样与一名血液疾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来挽救这名患者的生命时,郭建江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造血干细胞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我本身也是一个医生,对于相关知识比较了解,因此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郭建江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对于这个决定,家里人都非常支持。 得知消息后,全体同事均向郭建江医生表示敬佩与赞美,对此光荣之举竖起大拇指。 郭建江医生在灵洞院区工作多年,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待病人态度亲切和善,与同事间的相处也是非常融洽。近两年来郭医生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还要忙于抗疫,家中妻子身体不适,需长期治疗 。但即使同时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工作双重的压力,郭建江医生面对此次干细胞捐献也毫不犹豫,在安排好工作后就着手准备动身,这份无私的大爱不仅体现出了党员的奉献精神,更是体现了白衣天使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志向,值得我们全体党员同志及医务人员学习。 “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以吾之热血带予病患以希望。”相信从郭医生血管中流出的涓涓殷红,一定能为患难中的病人带去美好的光明与盼望。 据悉,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今医疗条件下挽救血液疾病患者的最有效手段,许多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造血干细胞捐献是采用肌肉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人体没有伤害。 在做完高分辨、体检等一系列严格检查后,郭建江还需在医院注射4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跑到外周血里面,保障患者移植所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虽然还需要等待4天的时间,但是郭建江说,从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配对成功,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荣幸,自己受点苦、遭点罪不算什么。“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积极参与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队伍中来,为生命续航传递大爱。”郭建江说。 9月19日上午,郭建江医生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由于患者体重较大,郭建江第二天继续采集,真的很有大爱。 来源:兰溪新闻网 作者:记者 蒋宇欣 傅欣怡
(828)赵炜 – 富阳00后小伙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2年09月16日

(828)赵炜 – 富阳00后小伙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2年09月16日

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世界骨髓捐献者日”。9月16日,在这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到来之际,富阳00后小伙赵炜历经5个半小时成功捐献了22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疾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成为富阳区第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赵炜出生于2000年3月,来自富阳区环山乡,现在在一家教师培训机构工作。2020年10月,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时,赵炜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有关知识,抱着“救人一命肯定是好事”的想法,他主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令他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他竟然与患者匹配成功。 今年7月8日,赵炜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初配成功。赵炜坦言,“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自己有机会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感到很幸运,但又担心父母不同意,或者在后面的流程中出现意外导致捐献失败。”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赵炜上网找了很多医学科普的资料和记录捐献过程的视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赵炜格外注意身体锻炼和饮食,每周坚持跑步20公里,每天下班回家做俯卧撑,生活作息规律,让自己的身体能够符合捐献的条件。 为了给患者多一重生命保障,捐献将持续2天。完成第一次的捐献后,医生问他紧不紧张,他却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困难,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这个大家庭。” 他说:“生命是可以相互感动的,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希望被捐助的患者未来能带着这份爱,健康快乐的生活。” 来源:富阳区红十字会 作者:通讯员 何筱云 屠丽敏 张耘砚
(814)严诗宇 – 建德这位“90后”医生用另一种方式救人 – 2022年08月16日

(814)严诗宇 – 建德这位“90后”医生用另一种方式救人 – 2022年08月16日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近日,建德“90后”医生严诗宇,选择以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医师节。 严诗宇是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预备党员、骨科医师,在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和入院观察后,成功采集了造血干细胞,这也是建德市第12位、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将为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1992年12月出生的严诗宇,是大洋镇里黄村人,2014年毕业后在市二院成了一名骨科医师。曾荣获杭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今年还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平时也积极参加公益事业。 18岁那年他曾以献血方式作为自己的“成人礼”,此后每年参加无偿献血,如今已献血9次,2800毫升。在一次无偿献血时,正好遇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活动,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深知造血干细胞对患者的重要性,而且配对概率也很低,他毅然报名入选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今年4月20日,严诗宇接到红十字会通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相合,被列为“初筛”对象,5月6日再次通知确认意愿,严诗宇毫不犹豫答应捐献,并积极做好家人工作,6月完成“高辨”配型、体检,计划8月捐献。 眼看离捐献约定时间越来越近,除了妻子的担心,严诗宇的母亲也越来越焦虑,经常对他说:你才30岁,正当年啊,自己这么好的身体,为什么要去捐,给自己找罪受?母亲心疼儿子,可也知道儿子的性格,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 8月12日上午,他进入浙江省人民医院开始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工序,建德参加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们纷纷向他传授经验,为他加油鼓劲。 “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去挽救或者延长一个病患的生命,真的非常高兴。如果下次再能遇到这种事情,我也会奋不顾身的挺身而出,因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嘛。”严诗宇这样说道。 8月16日上午,严诗宇躺在医院采集捐献室的床位上,胳膊上插着导管、针管,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工作泵的缓缓转动,妻子也在一旁不时关心和鼓励他,数小时后一包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工作人员打包封箱,“生命的种子”的将尽快送往上海某医院。 来源:杭州日报
(783)陈伟峰 –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 2022年05月27日

(783)陈伟峰 –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 2022年05月27日

5月28日,嘉兴海宁人陈伟峰在杭州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浙江省第783例、嘉兴市第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陈伟峰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今年43岁,海宁人,一直以来他就非常热心公益事业,时常参加无偿献血活动。陈伟峰回忆,自己是在2010年的一次献血过程中,偶然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情况,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志愿者队伍。 自从陈伟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之后,他就一直盼着自己能够有匹配上的一天。 但是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统计显示,非亲缘人群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 过了几年,陈伟峰第一次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然而这一次捐献的心愿却没有实现。陈伟峰:“ 几年前我接到过一个电话,说我配对成功了,内心很激动。” 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陈伟峰在第一次与患者匹配成功后,并没有顺利完成捐献,这也让陈伟峰的心里留了一个遗憾。 去年10月份,陈伟峰再次接到了海宁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对方告诉陈伟峰,目前有一名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与他匹配上了,得知这个消息,陈伟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陈伟峰:“ 我说可以啊,这没什么好犹豫的,10月份打的电话,12月份确定做高分辨。 ” 陈伟峰的这个决定一度遭到父母的反对,年迈的父母担心捐献会给陈伟峰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在陈伟峰耐心的解释下,父母最终也决定让儿子完成这个心愿。 今年5月23号,陈伟峰按照计划如期来到了杭州的一家医院,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为了让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外周血中,陈伟峰需要打5天的动员剂。在打动员剂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腰酸背痛、头晕等副作用,但是一想到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正在等待他的帮助,陈伟峰还是坚持了下来。 5月27日、28日,连续两天,陈伟峰完成了31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工作,这310毫升“生命的种子”也第一时间送往了受捐者所在的医院。 陈伟峰说,这一次的捐献经历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希望有更多的爱心市民能够加入这个志愿者队伍,让更多的患者获得重生的希望。陈伟峰:“ 我心情比较愉悦,我圆了一个心愿吧,一个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我们去做这个事情,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的大爱。” 来源:嘉广集团综合广播 马轶君
(769)金鑫 – 为患者多一重生命保障,她连续两天捐献290毫升造血干细胞 – 2022年03月15日

(769)金鑫 – 为患者多一重生命保障,她连续两天捐献290毫升造血干细胞 – 2022年03月15日

金鑫躺在病床上,特别平静。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而她做到了。 32岁的金鑫,是杭州拱墅区拱宸桥街道居民,有一个7岁的儿子,一家三口很幸福。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她就捐献过三四次血小板。“献血容易晕眩,所以就捐血小板。” 其实,金鑫捐献的初衷并没有那么高尚,反而更加朴实,“给自己和家人提前准备好一个保障。”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2019年,她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3月,金鑫得到消息,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真正要捐献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担心的。我咨询了做护士的朋友,她说没有后遗症,所以我也就放心地同意了。” 3月11日一早,金鑫入院开始注射动员剂,为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做最后的准备。 被问及入院捐献会不会紧张,她说:“不会紧张,家人都很支持,现在的医学技术条件也相当可靠,单位知道情况还给特批了假期,我没什么好担心的。” 3月15日,金鑫完成了1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因为患者体重较重,建议她第二天再采集一次,以保障充足的量。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我来说是多采集一次,多在医院待一天,而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生命多了一重保障。” 3月16日,她又采集了14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她成为了浙江省第769例、杭州市第233例成功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非常难,非血缘关系人员之间的配型成功率只有几万分之一,许多患者仍在长期的配型等待中苦苦煎熬。金鑫为代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们是他们坚持与病魔斗争的动力和希望。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佶敏
(765)杨芳芳 – 女神节送给自己最好的节日礼物 – 2022年03月07日

(765)杨芳芳 – 女神节送给自己最好的节日礼物 – 2022年03月07日

3月8日,杨芳芳的一条朋友圈获得了无数人的点赞~ 3月7日、8日,经过两次采集,新温岭人杨芳芳成功捐献共计39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患者送上了“生命的种子”。她成为了我市第17例、浙江省第7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温热的血液从杨芳芳手臂静脉处采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另一只手臂的针管回输到体内。 “您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您给与的爱心,我和全家永志不忘,也必将传递下去。子女长大成人,我们教育他们多为他人和社会奉献…… 一旁,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施文冶读着受捐者写给杨芳芳的感谢信。杨芳芳感慨道,“没想到我一个小举动,救了一个大家庭!”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可怕,就跟献血差不多。”杨芳芳很是淡定。 今年34岁的杨芳芳是城北街道森尼鞋厂的办公室文员,有13年党龄的她是一名新温岭人。2010年,杨芳芳离开家乡仙居来到城北街道工作,期间认识了来自江西的老公程存海,目前夫妻俩一起在城北工作。 2019年3月18日,在一次献血活动中,她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时隔近3年,当杨芳芳接到红十字会初配成功的通知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 “去年12月份接到电话,我刚开始是懵的,有点难以相信,茫茫人海中能匹配上很幸运,而且我们10个位点全部相合!”杨芳芳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我很激动地跟我老公讲了这事,他也很高兴!” 得知配对成功,为了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杨芳芳开始跑步、做瑜伽,也更加重视起饮食与运动。很快,杨芳芳便进行了高分辨配型和捐献前专项体检。 小插曲 今年2月初,杨芳芳接到体检通知时正在老公老家江西过年,距离当地医院较远,交通不便,为了不耽误进程,她特意提早回到了仙居进行体检。 “她在仙居时去的那家医院无法做甲肝抗体和巨细胞病毒抗体这两项检查,所以她又回到温岭把这两个项目的检查补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晓告诉记者,杨芳芳全程都非常配合,毫无怨言。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提前注射动员剂,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3月4日一早,杨芳芳便启程来到杭州开始打动员剂,每天早晚各注射1针,直到8日上午,总共注射了11针。在此期间,杨芳芳都没让家属陪同。“不是什么大事,我一个人可以的。”就连出发去杭州的那天早上,她也是跟儿子“不辞而别”的。“我没有告诉他妈妈要出去几天,怕他到时候黏着我,不让我走。” 你我虽然素昧平生,但是生命的希望由此传递~让我们一起为杨芳芳点个赞吧! 来源:温岭市融媒体中心     文图丨叶琳 通讯员 梁伟伟
(762)黄曌 – 嘉兴首名消防救援人员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像救火一样救人 – 2022年02月28日

(762)黄曌 – 嘉兴首名消防救援人员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像救火一样救人 – 2022年02月28日

2月28日,在医院病房内,温热的血液从黄曌的手臂里缓缓流出,通过一台血液细胞分离机,逐渐“汇聚”成一袋造血干细胞。 4小时后,他成功捐献的2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也于当天送往受捐者所在城市,为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当得知只有你才能救对方,这种感觉很奇妙,和去火场救人的感觉不一样。”身着火焰蓝的黄曌,在采集过程中不时地礼貌微笑回答记者的问题。 至此,黄曌也成为嘉兴消防救援队伍第一例、嘉兴市累计第71例、浙江省累计第76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一名久经火场的逆行英雄,到一名献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火场外,黄曌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 这一次他选择换一种方式救人 今年33岁的黄曌是江西南昌人,2015年入伍,2016年分配到海宁市消防救援大队,目前从事防火监督检查工作。 大学时期,黄曌几乎每年参与献血。2013年,第七次参与献血时,黄曌义无反顾地填表、抽血、入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没想太多,如果能匹配成功,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管从哪方面,我都想把那份‘爱’献出去。”黄曌说。 然而,加入骨髓库,并不等于捐献。要知道,目前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为几万至十几万分之一不等,每一位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都将面临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漫长等待期,黄曌也不例外。 2021年10月28日这一天,正在上班的黄曌,突然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骨髓库的电话,告诉他多年前留下的入库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工作人员问我是否愿意进行下一步验血配对时,我同意了。”黄曌回忆道,“九年了,想到自己能有机会为一名病人送去生的希望,当时还挺激动的。” 今年2月24日,黄曌入住医院作捐献前的准备。这几天,他每天都需要注射动员剂,保障自身造血干细胞质量。“早晚打一针,隔日抽血检查。”他向记者介绍说:“打完针后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有点腰酸而已。” “这次和以往去火场救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火场救人是你知道对方有危险,把对方救出来,而且别的消防队员也能救他。但是这次只有我,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在连续5天打了9针动员剂之后,2月28日早上8点,黄曌终于迎来采集的重要时刻。当天,在医院内,看着大号针头扎进血管,血液开始在管内流动,“此刻感觉很平静,身为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救民于水火,更是救民于当下,我只是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他人。” 长达4小时的血液体外循环,215毫升造血干细胞被成功分离出来。 “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希望受捐者可以重获新生,将来有一天也能回报社会。”黄曌说。 结婚前一天还在火场救援 今年是黄曌在海宁消防救援大队工作的第六年。说到黄曌,“认真主动”“阳光小伙”“有担当”,是同事们给他的评价。 消防员的工作出入火海,十分危险,但是黄曌很热爱这份工作。2016年11月18日,是黄曌到消防大队上班的第一天,仅仅四天后,厂房发生了一场火灾,黄曌和战友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火场,这一救,就是十个小时。午夜十二点多收拾好器材刚刚睡下没多久,一阵急促的警铃又把他从床上叫了起来——这一次,是高速公路车祸的抢险救援。等黄曌回到单位,已是凌晨四点多,由于要赶着早上六点的火车回家,黄曌便没有再睡下了……说到这里,黄曌的脸上露出一丝歉意,因为这天是他和老婆结婚的日子,一路上黄曌都不敢休息,也没敢把这些事情告诉家人。 这些年,黄曌经历过几百次的消防救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热血青年,今天我意识到热血的另一层含义,是可以重获新生。” 市红十字会提供了一个数据:截至目前,海宁共有1300多位登记入库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自中华骨髓库成立以来,包括黄曌在内,海宁已有9位在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重燃他人生命之火。 记者从市消防救援大队了解到,近年来海宁消防每年都会组织开展献血活动。“每次献血活动,消防员们都踊跃参加,热情帮助有需要的人。”市消防救援大队相关负责人说,有不少消防员都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我们相信,只要人民有需要,我们的消防员们都会积极响应。” 黄曌(zhào)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间线: 2013年,加入中华骨髓库 2021年10月28日,获悉配型成功 2021年11月6日,参与高分辨配型 2021年11月15日,高分结果分析判定供患双方全相合 2021年11月30日,前往医院参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体检 2022年2月24日,入住医院作捐献前的准备 2022年2月28日,完成干细胞捐献 来自:海宁日报  记者 王潞 高济元  通讯员 金雯怡 王黎 吕珺
(744)陈杭军 – 为生命“续航”!退伍军人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1年12月21日

(744)陈杭军 – 为生命“续航”!退伍军人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21年12月21日

近日,富阳里山镇政府工作人员陈杭军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杭州第227例、浙江省第74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5年无偿献血1300毫升 陈杭军19岁参军,24岁退伍,现为里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军人的精神融入血脉,那身橄榄绿成就他的信仰,从那时起,铸就了他默默付出、乐于奉献的精神。 迄今,陈杭军先后5次参加无偿献血,听到志愿者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果断报名入库。 部队经历让陈杭军深刻认识到生命可贵,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将跟随他一辈子。从部队退役后,他在基层为民服务窗口工作,他认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始终不能忘军人初心,干一行爱一行,扎根基层努力为民谋福祉,展现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风采。 他的爱心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9月18日,陈杭军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抗原(HLA)初步配型成功。“刚接到电话时还比较惊讶,因为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在千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之间。”回忆着当时的场景,陈杭军眼神异常坚定,“这么难得的一个机会,我肯定要全力以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2月17日,陈杭军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注射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21日至22日,经过10个半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陈杭军成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60毫升,助力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陈杭军说:“每个人活着,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奉献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决定捐献干细胞,我从未担忧退缩过,更没有后悔过,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很有意义的事情,能帮助他人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挽救生命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来自:杭州日报  通讯员 鲍丽婷 记者 骆炳浩
(739)杨洁 – 浙江“90后”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 两次采集共计350ml – 2021年12月13日

(739)杨洁 – 浙江“90后”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 两次采集共计350ml – 2021年12月13日

两侧手臂连接着抽血管,温热的血液通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再重新回输到体内……病床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90后”姑娘杨洁的脸上不见一丝害怕。 12月16日记者获悉,在经过两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后,杨洁正式成为浙江省第739例、湖州市第26例、安吉县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不要想得很可怕,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就是献血,只不过过程更复杂一些。”杨洁说。 作为安吉县昌硕街道卫生院的一名行政人员,杨洁一直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以来便一直坚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目前已累计献血6次,总量达1200ml。 在2020年的一次献血活动中,杨洁主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21年8月,安吉县红十字会接到通知,杨洁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成功。 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询杨洁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匹配成功了,可以说是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是缘分。”杨洁说,作为一位医务人员,她更懂得这不光是在救治一个病患,更是在挽救一个家庭。 接下来,在一整套规范的采集前准备中,杨洁把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纳入自己的行程,“我想等捐献成功了再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免得他们担心。” 做好准备后,杨洁启程前往浙江杭州医院,在连续4天注射了8针动员剂后,正式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 “原本看了前面志愿者的小日记说注射动员剂会很痛,还有点小担心。”杨洁表示,动员剂注射后自己并无明显感受,这期间看着病房墙上挂着的捐赠者照片,还了解到了一个个捐献者的故事,很受感动。 历经4个多小时,杨洁成功完成第一次215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当天,这些珍贵的“生命种子”便和她的爱心一起被送往1500公里外的医院,植入一名16岁血液病患者体内。 然而,由于该患者的体重比杨洁整整重了14kg,因此在捐献次日,杨洁再次进入采集室,继续采集了135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两次采集合计350ml。 “虽然素昧平生,但能为别人送去希望,对我来说也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杨洁表示,很庆幸自己这次能够顺利完成捐献。 据安吉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该县已有232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造血干细胞捐献无损健康,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传播社会正能量,希望有爱心的人士都能加入这项社会公益事业当中来。”安吉县红十字会秘书长、赈济科科长张美琴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施紫楠 杨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