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采集医院!看看这家医院是如何做的

全国先进采集医院!看看这家医院是如何做的

日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2023年第一期采集/移植医院协调员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办。 培训班上表彰了10家“全国先进采集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名列其中,并作为采集医院代表,在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采集有效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的前提。 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累计服务浙江近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受到了捐献者、家属、省管理中心的广泛好评。 2022年,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生命教育行动计划,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联合浙江省中医院共同发起实施“守护爱·守护生命”志愿服务项目,把省中特色转化为“浙江经验”,推广至全省各采集医院,以及兄弟省份医院,助力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特色 个性化方案保障“安心”捐献 在捐献志愿者自入院开始注射动员剂至采集结束的一周时间内,提供分阶段的中医特色技术服务,最大程度地缓解注射动员剂对其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让捐献者感觉安心,保障“生命的种子”顺利采集。 采集前缓解动员剂的身体反应和心理症状 针对部分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后出现的腰酸腰胀、头痛等不同身体反应,心理焦虑、失眠等症状,采用中药足疗、穴位理疗、火龙罐、耳穴压豆及火龙灸等进行缓解,增强捐献者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采集时保障良好的捐献体验 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一般需要4个小时左右,捐献者因长时间平卧往往导致肢体僵硬、关节酸痛、循环不畅。医院利用特制的中药热熨包,在捐献者相关穴位局部热熨,以缓解酸痛、扩张血管、改善外周循环,保障采集过程顺利进行,同时为捐献者带去良好的捐献体验。 采集后定制中药方剂促进恢复 采集后,医院指派中医师根据捐献者体质配置半个月的补气养血中药,促进捐献者身体恢复,同时改善部分捐献者原有的失眠、便秘等症状,深受欢迎。 全流程服务 家人般“暖心”陪伴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健康人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而住进医院,无私奉献的爱心善举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医院血液科精心挑选了7名护士组成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陪护分队,编写工作规程,细化入院接待、采集陪护、护送接洽、捐献后回访等多项流程,在规范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捐献者提供家人般的暖心陪伴。 提前准备 服务靠前 每名捐献者在入院前的一天,由陪护队员提前办理入院手续,更换捐献专用床上用品,了解捐献者的基本情况、到达医院的大概时间,对应患者的体重等信息,向营养科预定营养餐。让捐献者走进采集室就能感受到个性化优质服务的温度。 落实到人 悉心解答 入院后,落实陪护专员作为主责任人,对照专门编写的入院须知手册、温馨提示卡等,做好入院宣教。建立接待微信群,解答疑问和跟进服务。邀请捐献者和家属与医护人员、患者、陪客一起学习打八段锦,缓解情绪,强身健体。 增强体验 坚定捐献 在捐献者住院期间,陪护专员陪同他们参观该院血液科无菌仓,介绍在仓内等待移植患者的生活状况。让捐献者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捐献对于挽救患者生命的重大意义,坚定捐献意愿。 延续服务 提供协助 组建捐献服务群,由血液科医生、护士长、护士、志愿者骨干、捐献者组成,用于跟进捐献者捐献后身体恢复情况,解读捐献后体检指标,接受医疗咨询,提供医疗协助等;组建生命战士群,由全省捐献者、管理人员组成,为全省捐献者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增强捐献者的归属感。 窗口型作用 开放包容展示浙江样板“信心” 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无论在硬件、软件还是在服务与捐献者体验上,都向着打造“浙江样板”的方向努力,团队在中华护理杂志发表供者症状量表文章,积极向全国推广“浙江经验”。 精益求精 助推事权下放工作 近年来,多个设区市在当地医院建立起采集室,捐献者不出市就能完成捐献全流程工作。省中医院采集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总结服务捐献工作经验,发挥窗口展示的作用,与省管理中心一起指导全省各采集医院规范化建设,帮助基层能接得住、做得好。陪护分队的护士志愿者走出医院,与当地红十字会一起走进高校、企业开展造血干细胞入库宣传动员,以专业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扩大志愿者队伍。 改善环境 营造捐献光荣氛围 采集室是省中医院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提供的专用套房,内有电视机、微波炉、冰箱,沙发等电器和家具。在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为住院采集的捐献者送上饺子、汤圆、月饼和节日祝福,为生日的捐献者,送去蛋糕和生日祝福,营造温馨的氛围。根据捐献者意愿,把捐献者纳入短期志愿者,鼓励捐献者参与为血液病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捐献后,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实施“致敬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公益项目,发放爱心企业捐赠的慰问物资,传达全社会对捐献者的敬意和感谢。 开放包容 接纳同行学习交流 近年来,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共接待了30余家医院的参观、学习、交流和5家医院医护人员的短期进修。每年都有来自南非、纳米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在科室内学习,陪护分队的护士志愿者带领留学生观摩采集过程,看望捐献者,向他们讲述捐献者的大爱故事,通过他们,把“浙江有礼”的文明新风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国之大医|这十年医学成就黄晓军教授的“北京方案”从医学禁区里为血癌患者闯出一条生路

国之大医|这十年医学成就黄晓军教授的“北京方案”从医学禁区里为血癌患者闯出一条生路

10月16日,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他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卫视《生命缘》特别策划连续4期大型医学成就系列纪录片《国之大医》,从国家最高奖项看医学伟大成就、从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看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方案、从医学奇迹看人民幸福感、从医生与患者的联动宣传国家的伟大成就。节目将从国之大医到医疗技术上的国之重器,从国之重器回归到为患者悲悯情怀的国之大者。同时,透过患者看病治疗的心路历程,群像展现患者因一项医疗技术的突破而带来人生命运的改变。今晚21:05,北京卫视将播出《生命缘•国之大医》第一期《中国血脉》。 视频 | 北京卫视《生命缘•国之大医》:https://mp.weixin.qq.com/s/LpsbC7LpWMS9RnYxztkgCA 勇于创新 “北大血研所人”开辟新路突破医学“禁区”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疾病,也称为“血癌”。在我国,每十万个人中,会有三到五个人患上白血病。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男性第6位,女性第7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首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是中国最早迎战白血病的地方,也被视为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地。黄晓军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北京方案”,被众多患者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作为“中国血液病领路人”,他带领科研团队勇闯医学禁区,让白血病“人人有供者;作为“生命修复工程师”,他坚守创新建立国际首个骨髓移植新体系;作为“国之大医”,他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奋斗不息。 每天早上六点半,黄晓军教授会准时离开家门,踏上血液科查房的道路。从医35年,黄晓军始终在工作上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论是查房、还是会诊、科研,每个环节都是雷厉风行、步履匆匆,因为他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留给患者。过往12600多个晨昏里,黄晓军带领团队只为一件事着急——把血癌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谢幸杏是黄晓军教授接诊的患者之一。这位生活在北京的云南姑娘,前三十六年的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父母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到和心爱之人相遇、相恋,再到组建家庭拥有一儿一女,普通平常的生活被满满的幸福包围。但命运在她三十七岁生日这天,给了她重头一击——她被检测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这个年轻的母亲生性乐观,爱笑,确诊后的那一个月,她却“把这辈子的眼泪都哭光了”。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她的生命或许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在痛苦和挣扎过后,如今的谢幸杏已经面对现实并坦然接受。然而懵懂的三岁幼女,却在用更加黏着妈妈的行为,表达着自己的不安。妈妈这个角色,她还能饰演多久? 幸运的是,在谢幸杏确诊后的第四个月,经过三次化疗,她的各项指标已经趋于稳定,有了骨髓移植的基础。眼下,她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找到配型合适的供者。而在唯一的一条移植生路面前,十个位点完全相合的供者,只会从亲生兄弟姐妹和大海捞针般的骨髓库中诞生。 在配型时,患者需要和家人进行HLA白细胞抗原基因匹配,每个人的匹配结果共有十个位点数据。若患者和家人十个点的数据都一样,就是足够幸运的全相合;若只有五到九个点一致,便被划为半相合。 遗憾的是,谢幸杏和姐姐的十个位点,只有五个匹配成功,这瞬间堵死了谢幸杏全相合的配型路。这种情况,在三十年前,一度成为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最绝望的时刻。 勇闯禁区 直面半相合移植的“拦路虎”——T细胞 1987年,年仅23岁的黄晓军从中山大学远赴北京,来到白塔寺院区报到。当时,人民医院血液科在陆道培院士的带领下,通过宣告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将中国对白血病的治疗水平,发展到可与世界比肩竞赛的全新时代。 一个病房,一个实验室,一个移植仓,几个化疗的病人,这就是三十年前黄晓军报到时的血液科。病房里的病人少,并非患病人数少,而是即便前辈开创了移植的路子,想找到配型完全合适的供者,也如同大海捞针。配型只有全相合一条路可以走吗?黄晓军开始了不同方向的思考。 年轻的黄晓军在寻找突破口的过程中,率先注意到了当时移植研究的禁区——半相合移植。一旦半相合移植可以成功,瞬间就可以把供者的范围从亲生兄弟姐妹扩展到包括父母、子女在内的所有直系亲属。但是,半相合移植之所以成为“禁区”,是因为在移植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会因为“半相合”对患者的身体产生更强烈的对抗和排斥,大多数患者都极难闯过移植后的排异关。 面对棘手的T细胞,黄晓军想要尝试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他想用药物“驯化”,让它变得“听话”——先压制T细胞对受者身体的攻击,再激发T细胞对白血病的消除。在漫长的动物实验里,黄晓军团队熬过了无数黑夜,终于在2000年时,一位40岁患者身上,看到了曙光。 勇敢尝试 首例半相合移植患者实现无病生存 李实是一位老北京,2000年,40岁的他被确诊为白血病。仅仅一两个礼拜的功夫,他就被宣布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而移植是唯一的生路。不幸的是,家人、朋友、骨髓库都没能找到配型完全相合的供者,走投无路的他找到了黄晓军。 在李实之前,半相合移植还没有出现过移植成功的先例。作为李实的主治医师,黄晓军耐心地为他解释半相合配型的挑战和可能性。退无可退的李实决定,把生命的最后一博勇敢地交给黄晓军团队。就这样,渴望新生的李实,与同样渴求医学变革的黄晓军,最终携手推开了半相合移植手术的大门。 在李实之后,半相合移植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2年。如今,在黄晓军团队的攻克下,白血病患者基本已实现了“人人都有供者”。 今年的9月24日,谢幸杏的表弟结束高三英语口语考试,即刻搭乘当晚的航班奔赴北京。18岁的他,是14管血液中契合配型要求的唯一选项。表弟顺利抵达后,谢幸杏的入仓计划也被提上日程。但入仓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化疗的风险、排异的风险、植入失败的风险,这些未知就像一座座关卡,需要谢幸杏一个一个地闯。移植前的化疗,也被称为致死性化疗,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将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全面摧毁,发烧、呕吐、腹泻……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都是关系生死的隐患。 骨髓捐献的流程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十年前,供者大多需要躺在手术室,从骨髓中抽取造血干细胞。如今,动员针可以把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召唤到外周血,供者只需要通过抽血就可以完成捐献。四个小时,经过一圈圈的轮转,297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被分离了出来,它们就像一颗一颗种子,将给谢幸杏带来重生的希望。 在隔绝喧闹的移植仓里,每个人都独有一份“新生年龄”。随着表弟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谢幸杏体内,AB血型的谢幸杏在这一刻定格,A血型的谢幸杏即将迎来新生。在移植仓里,A血型新生的谢幸杏还需要像个婴儿般继续生长三周左右,为重新与世界接轨做足准备。 勇往直前 “北京方案”成为全球主流方案造福全世界患者 黄晓军团队创建的“半相合移植”体系,在中国国内率先证实了可行性,为无数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可能性。为了让中国智慧惠及世界上更多受白血病困扰的患者,黄晓军带着这份创新的拯救方案迈向了国际医学世界。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所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 面对国际会议上一次次来自外国医生的质疑,黄晓军团队从未灰心沮丧,而是直面质疑,用更加优化的实践与治病方案,挑战着国际医学界对传统治病思路的“保守认知”。这种状况,在2016年彻底被改写。 2016年,黄晓军团队创建的治疗方案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北京方案”。该方案的多项关键技术推广至全国上百家中心及意大利、以色列、法国、韩国等国,使单倍型移植成为国内首位移植模式以及世界两大主流移植方案之一。 从2000年开始,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方案”让患者的生存率从20%上升到70%。该方案也已经覆盖了中国95%、全球50% 以上的半相合移植病例,成为目前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 在时间之镜里,从1987年开始,黄晓军教授以白大褂为底色,躬身临床,传递医者“仁心仁术”精神。在创新之镜里,黄晓军教授秉承治病救人的使命与创新精神,从未停止骨髓移植技术的探索,奇迹在患者身上不断发生。从零到万,从北京方案到国际标准。这些奇迹的诞生,是黄晓军教授对生命的尊重。医路征程、国之大医,他撑起医学信念之镜,用真才实干肩负国家重任,用自主创新建设健康中国。以万例为新起点,面向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黄晓军所在的北大血研所也将接续奋斗、勇担使命,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原文链接:国之大医|这十年医学成就黄晓军教授的“北京方案”从医学禁区里为血癌患者闯出一条生路 来源:北京卫视
阅读 166 次
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
与生命对视——记我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探视层流室移植患者

与生命对视——记我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探视层流室移植患者

近段时间,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但阻挡不了爱的生命延续。来自绍兴市上虞区的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潘女士三月前接到了来自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配型成功的消息,询问是否愿意捐献。潘女士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因为在她看来,拯救生命是最重要的事情。经过一番准备,潘女士入住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22病区,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因为动员剂注射反应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潘女士出现腰背部酸痛及睡眠质量的问题,她对于自己的行为不求回报,唯一想要知道的是她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谁,对方是什么样的?处于什么状态。基于供者的需求,今天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吴筱莲护士长、带教老师王丽娜带领着潘女士探视了层流室移植患者,详细介绍了层流室里患者的生活日常。(注:文中捐献者潘女士与层流室移植患者均无捐赠关系。) “这里的世界能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顽强和脆弱”,透过那层玻璃,两个生命在对视,每一个人的眼神都令人难忘,不仅包含着对生命的渴望,也有经历了苦难后的淡然。“嘟”的一声,电话接通了。四目相对的一瞬间,爱的种子此时已经在这里发芽。潘女士和患者热切地交谈着,他们互诉衷肠,彷佛有说不完的话。这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因为小小的细胞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虽然隔着一层玻璃,依旧能感受到生命正在潘女士与患者之间流动。“所有的疼痛和负担在看到了患者成功接受移植之后烟消云散,我真的很高兴,很高兴能帮到这个患者”,潘女士告诉我们,“今天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出征,一种满满的感觉充盈着我的心房!当血袋被郑重装进盒子带走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与生命对视,也许,那些超越语言的行为的答案就隐藏在我们眼睛的谜底里。 此时不需要太多语言,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 来源:浙江省中医院血液   作者:王丽娜 吴筱莲
看了央视《新闻周刊》,才知道我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会有多深!

看了央视《新闻周刊》,才知道我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会有多深!

最近,一直能在新闻和各个媒体平台上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事迹,也有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着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之前央视的《新闻周刊》去探索捐献背后的“真相”。 “绝不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 去挽救一个患者” 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骨髓捐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要动手术、抽取骨髓血来采集造血干细胞的。 但事实却是:骨髓捐献和在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一样,通过外周血进行采集,唯一不同的是,需要打动员针把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进行采集。 在央视的这期节目中,讲述了一位T母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胡磊,在得到捐献者黄伟骨髓两次捐献之后重获健康的故事。 在患者和捐献者得到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之后,两个人都经历过惊喜与不安。 对于胡磊而言,在得知找到匹配捐者时是意外和惊喜的,但看到同病房的病友阿姨,因为捐献者悔捐,生命一步一步地衰竭死亡之之后又陷入了不安。 用她的话说,即使找到了配型成功的捐献血,也不敢保证在至黑的万丈深渊里能等到那个希望的亮光。 而对于捐献者,黄伟也有着家人反对的经历,但是医生的一句话,却坚定了他捐献的决心。 医生对他说,我们不会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去挽救一个患者。 其实这句话也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其实不仅仅是造血干细胞捐赠,很多对生命的救助,也需要更多的常识普及; 因为只有常识足够的普及,才能打消人们捐献救人的顾忌,以此来帮助更多的人看到生命至暗时刻的那道光。 捐献这个事情 你行我也行 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我们在没有亲眼看见或者真正了解之前,恐惧和不理解都是必然的,但是这件事本身对于患者的意义有多大,我们也都是知道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暖的,在别人紧急求助的时候,我们都会伸出双手去帮助。 就像去年荣获“济南好人”称号的献血者们,在得知7岁孩子因为食物中毒需要紧急输血抢救之后,用2天献血15.2万毫升。 而在是否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件事上,也许缺的就是完全的了解。 在央视这期节目里,一位曾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许艾菲经常在献血点为大家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并且动员在献血的同时通过留存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她说,在捐献之前我们也会有一些担忧,我就想把我自己今天摆在面前给你看。你看我长得也挺好,挺健康的,也没什么疾病。我们宣传的口号里面就有一句“造血干细胞,你行我也行”。 以亲身经历者身份引发共情和换位思考,能让对方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予以了解认同并自主行动,这样的宣传方式无疑更加有说服力。 请相信时间 会让我们所期待的变成现实 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在,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也看到了为了守护生命的果敢和坚毅。 从1月份到9月份,我们举国同心为了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期间,我们也看到了时间的力量。 时间,让我们了解了新冠病毒,也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和不安,更让我们在年初许下战胜病毒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就像白岩松在节目最后说的那样,很多事情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 曾经的有偿献血经过向无偿献血的转变,加上公众无偿献血意识的提高,血液的供给安全基本得到解决。 而造血干细胞捐赠由过去偶尔配型成功,会让整个中国感动,现在越来越变成了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救助。 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2958223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12093例(含向境外捐献366例)。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并不容易的捐献者和受助者的配型成功,而一旦配型成功,绝望的家庭会瞬间看到希望。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相信时间,它会让我们所期待的,更快地变成现实。 如果你的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并且想加入中华骨髓库,符合无偿献血条件; 可以直接到献血车上抽取约8毫升血液,进行HLA分型检验,或者可与所在地省级管理中心或红十字会联系。 文章参考:央视《新闻周刊》、央视新闻 来自:首都献血
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移植数、及库容使用率及体外扩增策略分析

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移植数、及库容使用率及体外扩增策略分析

一、造血干细胞的重要特征 造血干细胞(Stemcell,SC)的干,译自英文“stem”,意为“树”、“干”和“起源”。类似于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并开花和结果等。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 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二、造血干细胞入库、移植及库容使用率分析 1、造血干细胞入库数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它是研究历史最长且最为深入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对研究各类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且在基因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年以来,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逐年稳定增长,2018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265万人份,比上年增加23万人份,同比增长9.50%;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280万人份,比上年增加15万人份,同比增长5.66%。 2014-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及增长 资料来源:中华骨髓库、智研咨询整理 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280万人份,其中全国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北京、湖南、辽宁、河南、陕西、四川,造血干细胞入库数分别为196514人份、182291人份、149072人份、147315人份、146861人份、143557人份136391人份、134517人份、123062人份、111095人份,占全国比重分别为7.00%、6.49%、5.31%、5.24%、5.23%、5.11%、4.86%、4.79%、4.38%、3.96%。 2014-2019年中国各省市造血干细胞入库数(一) (单位:万人份) 广东 浙江 河南 广西 江苏 湖南 湖北 贵州 山东 上海 2014 7.18 5.25 9.98 4.57 12.72 11.18 7.17 3.9 14.08 10.26 2015 7.94 5.97 10.73 4.87 13.94 11.65 8.2 4.44 15.82 10.94 2016 8.63 6.54 11.38 5.28 15.03 12.11 8.9 4.83 16.48 12.05 2017 8.85 6.78 11.75 5.38 15.83 12.65 9.1 4.87 17.7 12.84 2018 10.09 7.88 12.76 6.2 17.15 13.5 10.4 5.66 18.85 13.95 2019 10.92...
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能救活这个患者吗?

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能救活这个患者吗?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捐献需要什么条件?” “骨髓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什么区别?”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影响吗?”......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是所有血液捐献志愿者和血液工作者共同的节日。《新疆名医堂》节目邀请到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王增胜医师来解答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问题。 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要抽骨髓吗? 首先,从捐献的方式上说,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早就告别了直接从骨髓中抽取细胞的方式,而是通过皮下注射刺激因子,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然后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 要给病人治疗疾病那需要抽好多血吧? 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虽然像献血一样,但还是有其特殊性,因为只采集捐献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要把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如红细胞、血浆输回捐献者体内,而这些细胞绝大多数都是之前从骨髓中动员出来的,因此,绝不是采走了捐献者好多血。 捐献干细胞身体是否会受到影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通俗的说,造血干细胞就是能够生成血液细胞的细胞,它们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能自我更新,并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机体遇到严重感染、大量失血等情况时,造血干细胞会在向下分化成其他血细胞的同时自我增殖以保存数量。而皮下注射刺激因子,就是人为地造成刺激,让这些细胞动起来。因此,造血干细胞对于捐献者来说,可能只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处于静息状态的备用细胞,而对于患者来说,这些细胞就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将恢复到原来水平,捐赠造血干细胞后人体不会产生过多的不适感。 为什么要对捐献者使用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药物?会不会有副作用?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量极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药物动员之后,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药物动员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能救活这个患者吗? 白血病的种类很多,患者的预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患者预后很差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疗,但根据目前中国权威的血液学期刊报道,接受异基因移植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60%-70%。也就是说,如果捐献了干细胞,可以有一半以上的机会从死神手里救回这个患者。而且造血干细胞移植不止是治疗白血病,这些宝贵的细胞还可以治疗很多血液系统疾病,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患者可能1周就需要输注很多次血,还需要面对多次输血带来的诸多并发症,骨髓移植可以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在中华骨髓库查询,看看是否能有匹配的捐赠者,而如果能万幸地找到匹配者,他们往往会抱头痛哭,因为真的太开心了! 他们救人于危难的英雄,他们是白血病患者眼中的“天使”, 他们就是生活在你我之间的普通人,他们是新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摘自:腾讯网 作者:先锋961
阅读 6,066 次
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在宁波成立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在宁波成立

4月15日上午,浙江省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在宁波第一医院血液科正式挂牌成立,来自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就职于北仑区霞浦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彭科伟成为了第一例在宁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这也标志着从今以后,宁波的捐献者们不用出宁波就能就近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我国治疗恶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宁波市第一医院成为浙江省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之后,将极大方便志愿者,让捐献者在捐献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幸福。今天在宁波完成首例捐献的彭科伟是浙江省第469例,宁波市第83例。与此同时,宁波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也正式成立,队长为我区造血干细胞的首例捐献者曹幼君。 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科多年来承担宁波地区疑难血液病的诊治工作, 率先开展各种移植新技术,填补市内多项空白,是浙江省医学重点扶持学科,是宁波地区唯一的中华骨髓库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定点单位,也是宁波地区率先开展亲缘异基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是浙东地区综合诊治水平最高的血液病专科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曾获“浙东地区血液病重点专科”“浙东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推广平台”等荣誉。该血液科现有2个病区,床位90张、7个层流无菌病房、1个血细胞分离室和1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干细胞实验室)。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宁波市第一医院均具备独立开展非血缘间供体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的能力。 来自:鄞+客户端 记者 章良开 任丹辉 通讯员 贺佳晶
阅读 1,253 次
迄今为止,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已专注造血干细胞移植22年

迄今为止,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已专注造血干细胞移植22年

今年是温州市医学会血液分会成立20周年,自1997年开展浙江省内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以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22年时间,该院血液内科的医生们为病患送去生的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妙手仁心”,凝成一连串爱的故事,挽救了一个个家庭。 去年,温医大附一院在中华造血干细胞库使用率位居全国第六,年均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达100余例。此外,该院还是全国海洋性贫血移植三大中心之一,其海洋性贫血儿童的非血缘移植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种大胆方案,幸运小锦逃离“地狱之门” 20多年来,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总共为800余名患者实施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不同情况,都会给手术的准备和实施带来难度。在这些过程中,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的医生们创下了许多个“第一”。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异常的疾病,会导致患者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一般几年后出现多发的神经系统严重病变,使得生存到成人的几率几乎是零。2015年,患儿小锦(化名)来到温医大附一院求医。当时,快3周岁的小锦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头围偏大,还不会说话。原来他在1岁多时就确诊患有黏多糖贮积症II型。更不幸的是,小锦13岁的哥哥就是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多年求医无果,在8岁左右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早已耗尽父母的心血和积蓄。小锦的父母非常焦急,如果拖延治疗,小锦的情况也会和他哥哥一样。 当时,温医大附一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检索了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国内仅有1例亲缘全合移植的报告,国际上有20余例亲缘移植报告,而且类型和病情要比小锦轻得多。没有单倍体(半相合)移植的文献。 然而,移植团队克服困难,根据经验大胆地为小锦设计了单倍体移植的方案。第一次移植后虽经多方努力,但还是植入失败。此后,医护人员带头发动社会慈善人士共同捐钱捐物,帮助筹集二次移植的费用。最终,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使用小锦父亲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二次移植手术,并经历了严重黏膜炎、软组织感染等考验之后,小锦终于康复。这是国内首例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严重先天代谢性疾病,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 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主任俞康 一封动情长信,重病姑娘踏上重生之路 “很多病患起初都不了解我们医院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技术水平,宁可远赴北京、上海等地求医,结果折腾了一圈,花了钱不说,还耽误了病情。”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主任俞康说,这么多年来,他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例。 2005年,贵州姑娘笑笑(化名)在深圳打工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当地媒体和公司为她捐助了17万元。她先后在深圳、武汉等地医院求医,均被婉拒,原因不外乎手术难度高、费用不够等。当时,笑笑的哥哥在温务工,就介绍笑笑和她母亲来温医大附一院试试。 “来自贵州革命老区的母女俩,先是说了说病情,但当时17万的捐款只剩12万左右了,做移植手术的确费用吃紧。”医生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说到动情处,母女俩扑通一下跪下。在场的医生赶紧扶起两人,为他们想办法。此后几天,笑笑给俞康写来一封长信,详细叙述了自己因经济原因放弃上大学等故事。这封信,俞康至今收藏着。 后来,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移植团队发动药企赠药,通过媒体捐助等方式,终于在2006年初为笑笑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如今,笑笑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生活幸福,说到这里血液内科医生陈怡展示了手机里笑笑的近照,一个美丽、健康、幸福的女子跃然而出。 移植仓内护士的护理工作 一个慈善基金,康复人士表达感恩之心 医护人员自发捐款,或者发动药企捐药,以此帮助经济困难的病患,并非长久之计。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积极推广并实施“全力以赴、生命相髓”慈善活动项目。幸运的是,该项目得到了不少企业的支持,也有一些治愈后的病患发起成立了个人扶助基金。 峥峥(化名)是幼教老师,因急性白血病复发再次入院。当时温医大附一院在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为她找到了全相合供者。但因前期白血病治疗耗尽了积蓄,峥峥无力负担移植费用。当时,温州两家企业在得知消息后,主动认捐了患者的部分移植费用。如今10年过去,峥峥恢复良好,还晋升为幼儿园园长。 同样在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找到全相合供者的男孩小龙,是太平慈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基金的第一位受捐者。如今他的移植疗效也很好,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 曾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入院治疗的企业家黎女士,治愈后成立了由她名字命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个人慈善基金,用于帮助白血病患者。 来自安徽的小高(化名)在8岁时就被诊断为难治性重型再障,需要反复输血维持生命。由于哥哥与小高配型失败,母亲甚至再孕寄希望于脐血干细胞移植,但还是配型失败了,就连在中华造血干细胞库也找不到合适的配型。此后一家人辗转安徽、天津等地就医,都无功而返。2013年,在温医大附一院,小高接受了医生施行的父供子单倍体移植,最终成功治愈。如今,小高正在冲刺高考,而且成绩优异。高家五口人每年还都会来医院给医生拜年,以表感恩。 几番“温马”全程 见证温州医界高超水平 “和其他器官移植手术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于把患者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更换了一次,成功移植后可以停用抗排异药物,恢复正常人的生活。”俞康说,实际上,和人们的想法恰恰相反,成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治愈的病患,能够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血液内科的孙岚医生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赵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后,连续三年参加了温州马拉松赛事,而且跑的还是全程马拉松。 “大多数人一听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就认为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才有治愈的希望。”俞康说,其实该院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整整22个年头,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甚至部分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比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就位居全国前列,针对难治复发白血病和多发性造血干细胞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已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说着,俞康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个病例,患者得的是造血干细胞增生异常综合征。去年7月,当病患来到该院时,血液内科经讨论后,建议其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然而患者没有接受建议,之后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此耽搁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等再次回到温医大附一院时,病情已演变为白血病,而且病情险急,最终没能等到移植手术,患者就去世了。 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上先进的移植医护团队,具备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有利条件,再考虑到1~2年的术后随访等因素,在温医大附一院这样的家门口医院接受白血病等疑难血液病的治疗,无论是移植费用,还是便捷性上都具备明显的优势。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别说是普通市民,就连非血液病专业领域的医护人员,也大多不太了解温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技术水平。”俞康认为,正是这种认知,使得很多本可以在温州就得到治疗甚至治愈的病患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此外,随着单倍体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找不到配型”已经不再是血液疾病患者耽误治疗的“拦路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甚至是堂兄弟都可以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 如今,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年出院病人5000余例次,年门诊量50000余人次,覆盖浙东南闽东北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辐射至新疆、河南、安徽、贵州、广西、江西等省(自治区)。 温州都市报1月31日06版报道版面图 来自:温都网 记者 朱斌
阅读 2,303 次
中国科学家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之谜” 有助提高移植效率

中国科学家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之谜” 有助提高移植效率

“先导细胞”引导造血干细胞进入血管微环境的原理图(紫色细胞为“先导细胞”,VC指示静脉微血管,绿色代表血管)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20日发布消息称,该院的潘巍峻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秘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凌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上在线发表。 潘巍峻当天在沪介绍,造血干细胞对人的生命非常重要,它可以产生人体所有类型的血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免疫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但只有归巢的造血干细胞才能发挥这些功能。 所谓“归巢”指的是,造血干细胞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家”,也就是最适宜的微环境,其过程就像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潘巍峻研究员及其核心研究团队(后排从左向右为此项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美、李丹彤、薛文志。) 虽然科研人员在过去几十年对归巢的细胞和分子基础进行了一定解析,但此前对“归巢在体内究竟如何发生”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为攻克该难题,潘巍峻研究员带领团队历时6年,首创了一套可以完整解析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全过程的全新研究体系,呈现了新生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全过程,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时空规律及“热点区域”,首次揭示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微环境的独特微血管结构,还发现了对于造血干细胞归巢起关键引导作用的“先导细胞”。 据悉,这是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原创性科学发现,研究开启了国际上造血干细胞领域的在体长时程、高分辨研究新时代。该研究工作回答了“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归巢如何发生”这一世界造血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且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的转化研究开创了新思路。 上述研究成果由潘巍峻研究员带领李丹彤、薛文志和李美等研究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林、陈剑峰、周波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姚雪彪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吴殿青教授等协同攻关下共同完成,并得到了西南大学罗凌飞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温子龙教授的帮助。 此项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战略先导计划和装备研制计划、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等的支持。 来自:中国新闻网
阅读 5,470 次
基因相同!双胞胎姐姐无法移植骨髓救妹妹

基因相同!双胞胎姐姐无法移植骨髓救妹妹

7月17日,重庆晚报慢新闻刊登《16岁少女患白血病,双胞胎姐姐要捐骨髓救妹妹》一文,讲述双胞胎少女李双露患上白血病,姐姐李双娇捐献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移植)救妹妹的故事。稿件刊发后,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下,骨髓移植的流程得以顺利推进。 但是,命运似乎给两姐妹开了一个玩笑,在最后的配型检查中,医生发现姐妹俩的基因相同,移植手术后病情复发的几率将很大,所以不得不放弃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 最美的期待 “我拥抱着爱当从梦中醒来,你执着的等待却不曾离开……” 这是8月5日在袁家岗的一家KTV中,李双露和李双娇姐妹合唱歌曲《最美的期待》中的歌词。5天前,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王勇考虑再三,还是告诉了姐妹俩医生给出的判断,由于她们的基因相同,而不得不放弃移植。而这,原本就是姐妹俩最美的期待。 “咋个就不行呢?不是配型越吻合越好吗?”听到这个消息,父亲李书群哭出声来,这个庄稼汉子怎么也想不明白,最初双胞胎姐姐明明就是李双露的希望,但为什么最终这却成为了无法移植的原因。他不识字,更不懂医,甚至无法辩驳自己的疑问。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孩子能不能活?活多久? 反转剧情在李双露身上却没有太大的反应。从治病开始,两姐妹就选择了沉默,媒体、医院、好心人、企业家……被报道之后,她们见过很多人,但大多数时候,只是怯生生地保持沉默。 得知无法移植的消息,姐妹俩更加沉默。王勇担心她们思想负担太重,在KTV订了包间,让姐妹俩发泄一通。因为在重庆没有太多的熟人,她们叫上了重庆晚报的实习生姐姐。 不知道是不是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拿起麦克风,李双露姐妹似乎丢掉了害羞腼腆的沉默外表,脸上洋溢出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笑容与青春。 她说:“我们超喜欢唱歌,就是没有音响麦克风,跟着电视哼唱也很开心。” 希望并未破灭 昨日,李书群决定带着孩子出院。下午,王勇带着他们一家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血液中心找到主治医生,让医生确定孩子回家后的用药计划。 “为什么基因相同反而无法通过移植进行治疗呢?”这个藏在大家心里的疑惑,医生给予了解答。西南医院血液中心副主任医师田小波介绍说,经过检测,同卵双生的双胞胎两姐妹的基因完全一样。基因完全相同就相当于自体移植,手术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几乎可忽略不计,复发的几率很高。快则半年,慢则一两年就会复发,最终还是要用药物控制,这和患者摆脱药物控制的愿望不符,反而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 田小波说,现在的靶向药物可以使大部分病人稳定在一个比较好的情况,临床已经有用药后达到停药指标的案例。李双露目前服用的国产药物效果不好,接下来可考虑选择进口的一代、二代靶向药物。按照大部分病患的情况来看,李双露依然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存活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种报答 “又可以回学校读书了。”想到就要回家,李双露很开心。王勇告诉她,回家之后她就能回到阔别近一年的校园,跟姐姐一起读书。但是,王勇并没有告诉她,医疗费用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得知不再做移植手术,李书群让王勇算了算所有好心人以及公益机构给他们的捐款,他说,至少得给大家一个交代。王勇算出的数字是99080元,不包括儿童大病救助基金的6万元,这笔款项若不进行移植手术将会被暂时冻结。 但王勇比李书群更清楚,捐赠的医疗费不仅没有剩余,甚至远远不够。李双露若使用瑞士进口的第二代靶向药物“达希纳”,每个月将花费3万元。 王勇了解到,中华慈善总会对服用“达希纳”的患者有相关的救助计划,目前他正按照低保人员的标准,希望帮李双露申请到全免费的援助。即便申请不成功,李双露的条件也符合另一种援助方式,即患者提供3个月用药凭证,获得随后12个月免费用药的援助(该药物一个疗程为15个月)。 “谢谢,谢谢。”王勇做的一切,让木讷的李书群好几次都热泪盈眶,却无法说出太多感谢的话。几天前,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带着姐妹俩一起捐献遗体。 昨日上午,他带着两个女儿赶到市红十字会,表达了捐献的愿望。让他意外的是,两姐妹的捐赠请求因未满18岁,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而被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婉拒。 李书群坚持让姐妹俩帮自己填写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和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他说:“社会上像王勇这样的好心人帮了我太多,但我却没啥能报答他们。” 来自:重庆晚报 记者 彭光瑞 实习生 雷小瑜 文/图
阅读 3,665 次
专家坦言: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

专家坦言: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捐献需要什么条件?”、“骨髓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什么区别?”、“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影响吗?”、“捐献前为何要打动员剂?”......结合网民普遍关心的这些话题,7月2日,记者专程拜访了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张曦。面对这些话题,张曦一一做了深刻解读。 人民网:什么叫造血干细胞?获取造血干细胞的途径有哪些? 张 曦: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细胞的“种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干细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们,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目前造血干细胞来源有骨髓来源、外周血来源、脐带血来源等。 人民网: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身体有影响吗? 张 曦: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别人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体内,担负起造血和免疫作用,包括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及免疫功能的重建。其适应证包括恶性血液病如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非恶性疾病方面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贫血、先天性代谢病、遗传病、免疫缺陷病、实体肿瘤和急性放射病等。 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将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人民网:为什么要对捐献者使用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药物?会不会有副作用? 张 曦: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量极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药物动员之后,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目前的报道,药物动员剂对人体的远期健康没有副作用。 人民网:抽骨髓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什么区别吗? 张 曦:以前我们通常说的骨髓移植实际上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前之所以老叫骨髓移植是因为最早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从骨髓中采集得来的细胞,所以称为骨髓移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外周血里也存在造血干细胞,通过打动员剂可以促使骨髓中的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来,从而从外周血中进行采集即可获得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所以又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实他们都是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不过来源不同而已。 人民网: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张 曦: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具体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浆细胞疾病、淋巴瘤、实体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原发性免疫缺陷、急性放射病、遗传性代谢异常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由于某些疾病既可以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又可以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因此,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到有丰富治疗经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就诊,向就诊医师详细陈述病情,以利移植医师了解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曦参加第三届《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名家谈诊疗:我如何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张曦简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肿瘤肿瘤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首批陆军科技英才;《JHO》、《Hematology》 、《Leukemia research》、《Stem cells》、《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输血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4项;发表SCI论文51篇,最高影响因子24.008;主编专著1部(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副主编2部(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临床诊断精要系列丛书-血液科诊疗精要);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共3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共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来自:人民网 记者 胡虹 马太超
阅读 1,991 次
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出入境流程

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出入境流程

爱心不分国界,国际共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是通用做法,这就涉及到造血干细胞的出入境问题,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在年初下发了《关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办理造血干细胞出入境申请手续的通知》,规范了相关流程,并列出了在中华骨髓库备案登记的移植、采集医院名单,方便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按章办理,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开展。 来自:中华骨髓库
Cell:新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方法使捐赠更方便,移植成功率更高!

Cell:新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方法使捐赠更方便,移植成功率更高!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或非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而动员供者的造血干细胞是提高造血干细胞数量与质量的必要方法。最常见的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法是在连续5天内大剂量的使用G-CSF药物,从而促进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更多的进入外周血中。但是多天内重复大剂量使用G-CSF常常造成供者出现骨性疼痛,恶心,头痛和疲劳等症状,而一小部分健康供者甚至会出现脾脏肿大、破裂等严重的副作用。 来自哈佛医学院的Jonathan Hoggatt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仅仅应用CXCR2的激动剂GROβ以及CXCR4的拮抗剂AMD3100在15分钟内调动的造血干细胞相当于G-CSF方法5天的量。并且这些调动的造血干细胞表达与胎儿肝脏HSCs相似的基因,它们能很好的进入空的骨髓空间,并迅速分裂以填充骨髓并产生血液。Hoggatt博士表示,他们下一步将进行临床试验,以测试这种组合在人类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这种方法的问世表示骨髓移植治疗会有更加光明的应用前景,并且有望治愈更多疾病。 DOI: 10.1016/j.cell.2017.11.003. 文章详见: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1312-0 【】Sci Transl Med:科学家发现具有重塑整个血液系统能力的造血干细胞! DOI:10.1126/scitranslmed.aan1145 骨髓造血系统重建一直认为是由一群定向多潜能前体细胞和具有长周期植入能力的造血干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了一群具有造血干细胞特征的早期植入细胞,这些细胞在清髓自体细胞移植模型中表现出了长周期植入能力。通过将这群细胞与人类的造血干/祖细胞相比较,研究者发现 CD34+CD45RA-CD90+的细胞表型可以高度富集造血干细胞,并且这群细胞完全具有短期快速重建多系造血的功能。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可能会为血液干细胞移植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时该研究也对基于自身健康干细胞移植或相关基因疾病替代疗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详见: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9/414/eaan1145.short 【】Nat commun: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新突破 DOI:10.1038/s41467-017-01631-z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限制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由于缺乏生理学相关数据以及异体干细胞移植前期临床模型,因此研究者在对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时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MHC完全匹配的非亲属毛里求斯起源食蟹猴模型上进行了降低强度的活化的外周血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且分析了一系列不同的临床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移植失败,致死性GvHD并发症,和稳定的无病性充分供体植入。在保持病原体特异性免疫的同时预防性使用他克莫司抗GVHD,移植后使用环磷酰胺并且阻断CD28能够诱导多谱系,全供者嵌合以及受者特异性耐受。这些结果建立了新的临床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可用于评估GvHD的预防效果以及二代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介导的实体器官耐受治疗,从而治疗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以及清除HIV的感染。 原文详见: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631-z 【】SCI TRANSL MED:有望治愈白血病的两个信号通路 DOI:10.1126/scitranslmed.aao1241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的突变,并且这些突变在正常的非恶性造血细胞中也能检测到,这就给相关突变功能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研究者利用NSG小鼠进行FLT3-ITD+病人细胞异体移植并确定了一群前白血病细胞以及一群白血病干细胞,然后通过单细胞DNA测序技术区分出了非恶性多系造血与白血病之间的不同突变种类。尽管在体内的单细胞水平存在着许多突变,但是抑制突变的产生依然能够抑制前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变。而同时靶向FLT3-ITD和BCL-2这两个重要的信号通路或有望彻底治愈白血病。这个研究也许能为确定并靶向白血病治疗的关键信号通路以及白血病相关的药物研发提供研究基础。 原文详见: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9/413/eaao1214 来自:梅斯医学(MedSci.cn)
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教育手册

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教育手册

本文转录自一个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科普小册子,主要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些基本概念、移植前的准备及过程、移植后的护理、如何面对移植后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识传递给白血病病友和病友家属,希望能使大家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做好身体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更好地配合治疗,早日走上康复之路。 您需要了解的一些概念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就像输血一样把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转给病人,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会像种子一样在病人的体内“生根发芽”生长分裂成很多新的血细胞,从而代替病人体内原有的血细胞。在移植过程中,大剂量化疗以及在某些病人中应用的放疗,是用于杀灭那些癌变的或者异常的细胞。但化疗、放疗同时也摧毁了人体骨髓。骨髓是人体生成血细胞的部位。为了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必须接受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以取代自身被摧毁的骨髓。 什么是骨髓? 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同时也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中心。骨髓内富含造血干细胞,干细胞会逐渐分化为白细胞(抗感染作用细胞),红细胞(携氧细胞)和血小板(止血作用)。 一旦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被放、化疗破坏,就再也不能产生支持生命的血细胞,除非有新的骨髓来取代它。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实现这个目的。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早只进行骨髓移植,所以人们习惯上笼统称之为骨髓移植,其实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自体移植时,先将病人自身正常的骨髓细胞抽取出来并储存直到骨髓移植时。化疗和在某些病例中的放疗可以破坏体内病变细胞,同时也破坏骨髓细胞。此时可以把病人放、化疗前储存的骨髓细胞重新回输到受到破坏的骨髓内。 自体移植适用于骨髓尚未受疾病累及或经治疗已恢复正常的患者。如果自身骨髓受侵犯,那么被抽出的骨髓需在体外净化,清除癌细胞,待放、化疗后,再将这些“干净”的骨髓重新回输入病人体内。不同的骨髓移植中心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体外净化。 同种异体骨髓移植 采用他人的骨髓进行的骨髓移植叫做同种异体移植。如果供体与病人有亲属关系,称为亲缘供者移植;如果骨髓由其他非亲属提供,则称为无关供者骨髓移植。 无论哪一种异体移植都需要进行人白细胞抗原(HLA)检测,HLA—A、HLA—B、HLA—DR位点相合最为重要。 回输人体内的供者骨髓把病人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当做异物来进行攻击,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供者骨髓在主要的 HLA 位点上越符合,发生 GVHD 的几率就越小。 在同种同基因移植中,供体是与您完全相同的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和自体移植一样,病人一般不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正常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移植所需。使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进入外周血,通过机器采集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成分,用于移植,就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应地分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新生儿脐带血中也富含造血干细胞,利用新生儿的脐带血也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因其所含造血干细胞较少,目前脐带血移植主要集中在儿童。采集脐带血对胎儿和母亲都没有影响。 移植住院时间 骨髓移植住院的时间决定于移植的类型和移植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如果一切顺利进行 HLA 相合的同胞之间的移植,住院时间约为 1-2 个月,如果进行不相和的亲缘间的移植或 HLA 相合的非血缘移植住院时间约为 2 个月左右。而自体移植时间相对较短,约 3-4 周。 移植适应症 (一)肿瘤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均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甚至是某些白血病的唯一根治手段。 某些实体肿瘤: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睾丸癌、神经母细胞瘤、卵巢癌、黑色素瘤等,可以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二)非肿瘤性疾病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病、某些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等血液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移植时机 ● 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需要在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再根据病情强化治疗 3—5 个疗程。在 HLA 结合供体者或 HLA 半相合的亲缘供者均应进行异基因移植,无供体也可行自体移植。(视病情而定) ● 慢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应在慢性期进行。 ● 恶性淋巴瘤患者:通常需要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再强化治疗 3—5 个疗程后进行。可进行自体移植,也可考虑异基因移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尤其是 MDS—RAEB ,只要有 HLA 相配供者,宜尽早进行异基因移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般需要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接近缓解后进行移植。 ● 某些实体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睾丸癌等,一般需要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接近缓解后进行移植,通常进行自体移植。 ●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只要有 HLA 相配供者,宜尽早进行异基因移植。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规药物控制不住者,可考虑进行自体移植。 一旦考虑要进行移植,应尽可能避免输注血制品。由于很多移植中心的移植方案中包括全身放射,因此在移植前最好不要进行放疗。详情可以咨询移植的医师。 移植费用 ● 自体移植,住院费用一般在 10—15 万元左右。 ● 血缘关系的...
阅读 12,157 次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存率提升 亲缘全相合移植组5年生存率为77.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存率提升 亲缘全相合移植组5年生存率为77.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病等多种疾病的唯一根治手段,但移植后患者5年生存率尚不理想。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主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课题组历时10年研究,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技术体系,使亲缘全相合移植组的5年生存率达到77.2%,无血缘供者移植组和HLA半相合移植组分别达63.5%和60.8%。该成果近日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恶性肿瘤中,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死亡率居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年生存率仍徘徊在40%~50%。移植后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干细胞供者来源匮乏是目前全球移植领域最具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难题。 黄河团队阐明了移植后复发新机制,并建立了防治新策略。首次提出并证明在移植后复发中存在关键功能基因突变和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变,揭示免疫逃逸关键靶点;建立移植后复发的术前风险分层,针对中、高危患者创立预防与抢先治疗免疫干预技术;创建符合国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分层治疗新方案,有效减少移植后复发,74%的患者实现治愈,避免了终身服药。针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课题组创建了预警与诊治新体系,在最大样本的中国移植患者中通过系统分析,发现了基于中国人遗传背景的11个GVHD高危遗传性分子标志物,使患者可通过验血检测标记物实现尽早治疗。针对致死率极高的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重度急性GVHD,创建细胞因子联合阻断治疗新方案,有效率由45%提高至80%。 课题组还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来源及干细胞应用新技术,通过使用部分特定低剂量的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非体外去除患者T淋巴细胞以及单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扩大了干细胞供者来源,建立了移植优化新方案。 来自:健康报 记者:谭 嘉 特约记者:王 蕊 通讯员:夏燕燕
阅读 3,539 次